新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可將80%嬰兒的哭鬧時間減少50%,但廣泛推薦益生菌治療,還為時尚早

新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可將80%嬰兒的哭鬧時間減少50%,但廣泛推薦益生菌治療,還為時尚早

前言

2019年12月3日,《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食品藥理學與治療學)》上一項最新研究指出,40名嬰兒在連續28天堅持服用特定益生菌後,80%的嬰兒每日哭鬧時間減少了50%以上。

這一發現,為“通過干預腸道菌群來治療嬰兒絞痛(即嬰兒哭鬧)提供了重要證據。

研究名稱: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B-12® in infant colic: A randomised,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期刊: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發表時間:2019年12月

IF:7.731

DOI:10.1111/apt.1556

爸爸媽媽們,對於嬰兒哭鬧並不陌生。

在還沒有學會說話前,這也是嬰兒們和父母、外界溝通的方式,告訴他們自己餓了、困了,又或是身體不舒服。一般來說,在出生前三個月的時間裡,每天兩小時左右的哭鬧都是正常的。

但每天持續性的哭鬧超過3小時,且連續3周,爸爸媽媽們就應該重視起來了。可能是寶寶因為吸奶、哭鬧時吸入過多空氣、過早停止母乳餵養、搖晃嬰兒、使用藥物、行為和睡眠問題等各種原因引起了的一種長時間哭鬧;又稱,嬰兒腸絞痛(Infant colic),約25%的嬰兒在出生3個月內都可能有相關症狀。

新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可將80%嬰兒的哭鬧時間減少50%,但廣泛推薦益生菌治療,還為時尚早

近年來,利用腸道微生物干預來緩解嬰兒腸絞痛這一治療策略,已經有不少成功嘗試。例如讓母親維持低FODMAP飲食來緩解嬰兒腸絞痛[1];消化領域的知名期刊《Gastroenterology》也曾全面總結了利用益生菌改善嬰兒腸絞痛的各項試驗[2]

但找到最有效的改善菌株一直都是每個研究者關心的重點。

新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可將80%嬰兒的哭鬧時間減少50%,但廣泛推薦益生菌治療,還為時尚早

2019年12月3日,《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食品藥理學與治療學)》上一項隨機對照試驗[3]指出,40名嬰兒在連續28天堅持服用一種叫做BB-12(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B‐12® )的益生菌後,80%的嬰兒每日平均哭鬧時間減少了50%以上;且在治療停止後,也沒有復發;同時,嬰兒的睡眠時間、排便頻率都得到了一定的改善。其中,BB-12的用量為1 × 10⁹ CFU/天。

與之對應的是,服用安慰劑的40名嬰兒中,哭鬧時間減少50%以上的嬰兒僅有32.5%。

新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可將80%嬰兒的哭鬧時間減少50%,但廣泛推薦益生菌治療,還為時尚早

28天治療後,益生菌組和對照組嬰兒對比

進一步分析顯示,BB‐12組中雙歧桿菌丰度、丁酸鹽、HBD‐2、LL‐37、sIgA水平增加均與糞便鈣衛蛋白水平降低相關。尤其是,雙歧桿菌丰度與哭泣時間減少顯著相關。

“我們的研究為證明腸道菌群作為干預目標對嬰兒絞痛的重要作用提供了充分證據”,本文資深作者Roberto Berni Canani博士補充道,“但需要強調的是,這項試驗研究的是一種特性良好特定益生菌菌株,不能用於推斷其他益生菌菌株。”

新研究發現雙歧桿菌可將80%嬰兒的哭鬧時間減少50%,但廣泛推薦益生菌治療,還為時尚早

哭泣持續時間與雙歧桿菌的關聯

其他益生菌與嬰兒腸絞痛

自2007年以來,已經有多項隨時試驗發現,羅伊氏乳桿菌DSM 17938能夠有效改善嬰兒腸絞痛。如:

  • 採用羅伊氏乳桿菌DSM17938對174名腸絞痛嬰兒進行治療7天、14天、21天后,益生菌組的平均哭泣及煩躁時間均顯著低於安慰劑組,且治療成功率幾乎是安慰劑組的2倍[4]

  • 給65名足月出生、13周齡以下的腸絞痛嬰兒每日補充羅伊氏乳桿菌DSM 17938或安慰劑,干預28天;結果顯示,羅伊氏乳桿菌密度與哭泣時間正相關,大腸桿菌密度與菌群多樣性負相關[5]

但值得大家注意的是,這些試驗大多也強調了同一個要點,即羅伊氏乳桿菌DSM17938對腸絞痛改善僅適用於母乳餵養嬰兒,而非所有腸絞痛。

所以,知幾未來研究院也不建議大家貿然嘗試,對於益生菌治療方案也最好保持謹慎的態度。實際上,嬰兒腸絞痛存在自愈的可能,且國際上現有的實驗證據還不足以完全支撐益生菌用於腸絞痛的廣泛適用性。

參考資料

[1]Iacovou,et al. (2017). Reducing the maternal dietary intake of indigestible and slowly absorbed short-chain carbohydrates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infantile colic: a proof-of-concept study. Journal of Human Nutrition and Dietetics, 31(2), 256–265.doi:10.1111/jhn.12488

[2]PREVENTION OF INFANTILE COLIC USING PROBIOTICS[3]Rita Nocerino et al, The therapeutic efficacy of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subsp. lactis BB-12® in infant colic: A randomised, double 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 Therapeutics (2019). DOI: 10.1111/apt.15561

[4]Lactobacillus reuteri to Treat Infant Colic: A Meta-analysis Valerie Sung,et al.Lactobacillus reuteri to Treat Infant Colic: A Meta-analysis.Pediatrics December 2017, e20171811; DOI: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7-1811

[5]AImpact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colonization on gut microbiota, inflammation, and crying time in infant colic.Scientific Reports volume 7, Article number: 15047 (20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