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四)

(三)早期白瓷器的發展軌跡

白瓷器在北朝後期創制以後,發展極快。到了隋代已有了很大的進步,已完全達到了成熟。1959年河南安陽發掘的隋開皇十五年(595年)張盛墓中出土了一批白瓷器,這批白瓷器已接近標準的白瓷,部分白瓷器使用了白色化妝土,出土的三件白瓷俑上還在發、眉、須和服飾的部分地方加施了黑彩。小屯南地73M18出土兩件白瓷深腹碗,釉色白中略泛青灰色調,與張盛墓的白瓷器相似,證明張盛墓出土的白瓷器可能是相州窯的產品。西安郊區隋大業四年(608年)李靜訓墓中也出土了一批白瓷器。(圖六,1)這些器物的胎質較白,釉面光潤,不易看到白中閃黃或白中泛青的現象,是相當成熟的白瓷器,這批白瓷器多數不施化妝土。1954年陝西西安郭家灘姬威墓中出土一件白瓷樽,是隋代白瓷的代表作。(圖六,2)這件器物儘管胎質堅實白細,但在器表通體施用了潔白的化妝土,然後施一層無色的透明釉,使釉面呈色十分穩定,勻淨光潤。這件器物應是洛陽附近窯場的產品,可以與之印證的是深圳望野博物館所藏的一件同類器物的近底部,可見明顯的化妝土的痕跡。(圖六,3)

瓷器化妝土工藝的產生與發展(四)

1. 李靜訓墓出土白瓷龍柄壺2. 西安郭家灘姬威墓出土白瓷樽3. 深圳望野博物館藏隋鞏義窯瓷樽 4. 內丘步行街遺址出土隋代白瓷高足盤5. 鞏義官窯址出土精細白瓷杯6. 邢臺順德路出土邢窯隋代粗白瓷碗3.臨水窯隋青瓷三足托盤4. 鞏義白河窯北魏青瓷碗 5.北魏洛陽城津陽門內出土白瓷和青瓷碗 6. 磁縣北齊墓出土青瓷碗

就目前所做的考古工作看,河北內丘邢窯在隋代繼續燒製白瓷器,不同的是,從這一時期起,邢窯開始生產細白瓷。這種細白瓷選用優質瓷土精製,胎質堅實細膩,胎色純正潔白,極少數微閃黃綠,器形規整,很少有生燒現象。釉質細潤,透明度較強。由於胎體白淨,釉色顯得純白光亮。

(圖六,4)另外,隋代邢窯還生產一種比通常的細白瓷還要精美的“精細透光白瓷”。釉色光潤潔白,胎體略呈乳白色,胎壁極薄,僅厚0.7~1毫米,透影性和瓷化程度等方面都很強,可透視出器內盛放的液體及物品,為邢窯唐代的細白瓷望塵莫及,創造了近乎神話般的奇蹟。近年在河南省鞏義白河窯址的範圍內和新發現的北官莊窯址也發現了這種薄胎的精細透光白瓷,質量與邢窯的精細透光白瓷不分伯仲。(圖六,5)這種透影白瓷的精選原料和精工製作的特性表明其必然與統治階層的某些特別的需求相關。因此儘管其僅在隋代有短時間的生產,但在確立白瓷在瓷器生產中的位置和在統治者心目中的地位,無疑有重要意義。

唐代北方地區的制瓷業在北朝和隋代的基礎上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其中又以白瓷器的發展最為明顯,河南、河北、山西、陝西都有窯場燒造,與同期南方的諸多青瓷窯場相呼應,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從白瓷器本身的發展情況看,出現了兩種趨勢:較多的普通白瓷器以施用化妝土來增加白度,提高質量。大多數窯場均把這種方法作為一種比較簡便的、並能夠製出白瓷器的方法。在河南地區的窯場中,大多數的白瓷器產品都靠施化妝土來增加白度。(圖七,1)只有少數精品,由於採用高質量的坯料,因而不施用化妝土。而生產這種高檔精品的窯場往往也同時生產施化妝土的粗白瓷,如河南鞏義窯、河北內丘邢窯,這兩個窯均以不施化妝土的精細白瓷做為貢御的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