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前段時間,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共同發佈了我國第一部《中國國民心理健康發展報告(2017~2018)》。報告指出,不同年齡段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差異,而在青少年階段(12-18歲),心理健康指數隨年齡增長呈下降趨勢。

也就是說,人的第一個心理健康低谷期可能會出現在青少年階段,而這時我們如果不加以重視對孩子進行心理健康干預的話,那麼孩子就會有可能出現心理健康問題。那麼,我們可以從哪些方面進行心理健康干預呢?

孩子的承受能力不是天生的,挫折教育也是必要的

近年來,孩子因無法承受學習壓力或考試失利而選擇輕生的新聞是屢見不鮮。每次看到這種新聞,我們都不禁發出感嘆:“現在的孩子真的是打不得、罵不得了嗎?”同時也引起了我們對如何提高孩子承受能力的思考。

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首先,我覺得每個人的承受能力並不是天生的,我們不應該在孩子一出生開始就認為他有足夠強大的承受能力來面對這個社會帶給他的負面現實。承受能力是要在豐富的社會經歷裡鍛煉出來的。

隨著現在的生活水平提高,家長們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給孩子,不願意孩子從小就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不捨得讓孩子吃苦受累。所以,孩子就這樣在家長營造的“封閉”環境中成長起來,那裡幾乎沒有挫折和苦難,孩子所經歷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事物,他們不懂得如何正確面對挫折,以及如何在挫折中重拾信心、繼續前進。

但隨著孩子慢慢長大,學習成績成為衡量他們是不是合格學生的重要因素,所以,考試失利、學習下滑就成為了孩子人生中所面臨的第一個挫折,此時再加上家長毫不留情的指責、打罵,這將會對孩子的心理防線進行一次重大沖擊,沒有強大承受能力的孩子就會選擇極端的方式來對此進行反饋。

那麼,挫折教育在孩子的成長中就顯得尤為必要了。我們可以適當地讓孩子學會在挫折中成長,教會孩子如何在挫折中勇敢地站起來,告訴他們挫折也是人生中的組成部分,遇到挫折時不必驚慌失措。當然,在孩子經歷挫折時,我們應該給予孩子充分的理解和鼓勵,讓孩子在沮喪時能夠感受到家長的關愛和支持,幫助孩子更快地在挫折中重新拾回自信,繼續在人生道路上奮發前進。

孩子也有負面情緒,引導他們如何正確釋放

每個人都會有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孩子也不例外。而孩子身上的負面情緒主要來自於學習、家庭、生活,但由於孩子所處的生活環境還是比較單純、簡單的,他們不懂得該如何釋放自己的負面情緒,比如正處於青春期的孩子會變得叛逆、沉默寡言。當他們身上的負面情緒越積越多時,他們就會尋找發洩途徑,例如向比他們弱小的群體加以施暴、做出自殘或輕生行為等等。

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我們戀愛時會常說“女孩的心思你別猜”,而當我們成為家長後就會感慨“孩子的心思你別猜”了。身邊的同事常常跟我訴苦:“每次和兒子吵架,他就會獨自一人反鎖在房間裡,拒絕和任何人交流,但我又怕他在房間裡做出哪些想不開的行為,我該怎麼辦?”其實,這就是孩子的負面情緒得不到正確釋放的現象。當孩子在學校受到同學欺凌或在學習上遇到困擾時,如果家長沒有察覺出來或者當孩子尋求幫助時不加以重視的話,孩子的負面情緒就會在慢慢地積聚起來,由於家長的不理解或不理會,孩子放棄了利用溝通途徑來釋放負面情緒,長期下來就會形成孤僻、偏執的性格。

在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上,我覺得“溝通比責備更有效”。孩子在成長中會經歷挫折、疑惑、叛逆等過程,如果我們總是以“家長”的身份對孩子加以責備的話,會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從而讓孩子關上“溝通”的大門,此時我們就更難找到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根源了。我們不妨試試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相處,建立良好的“溝通”橋樑,讓孩子主動打開心扉、訴說心中的疑惑和不滿,當負面情緒得以釋放的時候,以前那個活潑開朗的孩子將會再次站在我們的面前。

除了學習,孩子心理素質的培養更為重要

在一間學校運動會上學生們的創意口號“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全家快樂!”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有人感慨學生的求生欲是多麼的強烈,但會有人反思家庭給孩子的學習壓力是多麼的強大嗎?我們會經常對孩子說:“你只有好好學習,以後才能有好的前程!”但我們卻忽視了好的心理素質也是很重要的。

一到開學的時候,各大書店都會擠滿學生和家長的身影,購買各式各樣的輔導書成為了新學期開始的必備儀式。還有參加各種內容豐富的學習輔導班也成為了孩子業餘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在孩子的學習上投入了大量的時間、人力、財力後,自然就會更看重孩子是否在學習成績上給予相應的回報了。但是,在家長過分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的同時,也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

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家長可以試試這樣做

中國兒童中心的報告曾指出,中國17歲以下兒童和青少年中至少有3000萬人受到各種心理問題的困擾,如抑鬱、焦慮、強迫、厭學、網絡成癮、自殺自傷等。

那麼,長期的心理壓力所引發的心理健康問題又該如何解決呢?首先,我們需要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例如,在孩子出現抑鬱、焦慮、暴躁等負面情緒時,我們應該及時發現並加以疏導,讓孩子學會正確面對負面情緒的困擾,增加親子相處和溝通時間,引導孩子在健康、積極的環境中正確釋放負面情緒;在孩子出現說謊、打架、辱罵他人等不良行為時,我們應該立即進行阻止和矯正,讓他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通過言傳身教來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除了上述所說的,我們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上還會遇到更多的困擾和疑惑,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交流,讓我們一起為孩子的心理健康而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