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但還是屢屢入坑

“人生中有很多坑,聽說別人掉下去或者看著別人掉下去,都感覺不到疼。非得自己掉下去一次,才知道有多疼。”


01

妹妹讀高中,不喜歡住校,希望在校外租房子。但是一個人生活不便,父母又離家遠,便和好朋友約著租房,由她朋友的媽媽來陪讀。

作為高中曾有過被陪讀經歷的資深分子,我提醒她:你可要想好,你們兩個人現在關係是很好,可是一起生活之後,跟現在做朋友是不一樣的。你們的生活習慣或細節可能會有摩擦,而且陪讀的是她媽媽,你需要跟兩個人磨合。

妹妹隨性地說:到時候再說吧,我覺得現在不需要擔心這些事情。

一個月之後她打電話給我,嘆息聲不斷:唉,後悔當時沒聽你的,我現在真不想跟她們一起住了。

細問了一下,是生活細節上有些摩擦。寬慰了一陣子,妹妹說:不過這是我自己做的決定,抱怨歸抱怨,我還是想想辦法處理。

經此一事,她知道為自己做的決定負責,未來也可能會更重視別人的意見。

這讓我想起電影《後會無期》中的臺詞:我們聽過了無數的道理,卻仍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但還是屢屢入坑


細細思索,其實是因為聽過的道理多少與人生好壞並無直接因果關係,中間還有一個試錯的過程。試錯才是檢驗道理的唯一標準,是充實人生的必要途徑。

一方面,因為個體具有差異性,這些道理於我們未必適用,沒有任何一個道理可以套用給所有的人生

另一方面,即使道理於我們是適宜的,但是沒有親歷一番摸爬滾打,如何能領會個中真諦?別人告訴我們這條路是錯的,但沒有親身經歷,我們不信、不甘、也不願。

所以,我們聽過了無數的道理,仍然對入坑樂此不疲。

02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但還是屢屢入坑


張愛玲有個小故事《非走不可的彎路》。

講的是女兒年輕時候意欲走某條路,卻遭到母親的勸阻。因母親曾走過那條路,知道是條彎路,不忍女兒重蹈覆轍。

女兒卻回答說:“既然你能從那條路上走過來,我為什麼不能?而且我喜歡,我也不怕。”

而上路之後,她發現,母親是對的——那確實是條彎路。她在經歷碰壁、摔跟頭、甚至頭破血流之後,終究還是走過來了。

後來,也有一個年輕人走向了她當年的路,她也像母親一樣勸阻:“我不希望你同樣的彎路。”

年輕人的回答與她當年如出一轍:“但是我喜歡。

故事結尾,女兒笑著祝福那位年輕人:一路小心。

她終於明白,人們聽過很多長輩苦口婆心的好意規勸,看過許多他人爬坎過坡的挫折故事,但仍舊會義無反顧地選擇嘗試錯誤的道路。

因為只有試錯得來的經驗與閱歷,才是實實在在種在我們人生裡的

而正是這些摸爬滾打、四處碰壁、不斷探索的經歷,鋪墊了我們以後的成長和發展,讓我們更有自信也更有底氣。

如果都沿著所謂正確的道路走,那不是真真切切的人生,也許是拔苗助長的假象。

03

新東方紅透半邊天的考研閱讀主講老師唐遲,在成名前也曾有過一段痛苦的掙扎。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但還是屢屢入坑

當時他和一位擅長講段子的老師搭檔,這位老師一上課便滿妙趣橫生、滿堂歡笑。這讓不走搞笑路線的唐遲陷入自我懷疑。

雖說各有所長,但是搭檔對唐遲的影響太大,他也希望能有充滿歡聲笑語的課堂。

於是,唐遲每次上課都準備好一本笑話書。講了十幾二十分鐘,他便停下來講個笑話。

但這並非他所長,講笑話時往往冷場,學生說:唐叔,你還是講課吧。

唐遲的試錯失敗了。他意識到自己並不適合這條發展道路。

為了找到自己的定位,他在學生中發起問卷調查:你最討厭什麼樣的課堂?

分析整理後發現,原來學生最討厭的不是沒有笑話的課,而是沒有乾貨的課。

唐遲恍然大悟:自己擅長邏輯分析,為什麼不發揮長處、打造乾貨滿滿的課程呢?

自此,他死磕閱讀,他的課堂沒有笑話,只有有理有據的分析和實際可用的乾貨,能實實在在提高學生的英語分數。

唐遲一舉成功,成為了新東方閱讀主講名師,他的課程提升了萬千考研學子的閱讀能力。

試錯讓他知道了哪些事自己不喜歡、不擅長、再怎麼努力也做不好,並由此明晰了自我定位,更加重視自己的優勢,找到了真正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

可見,試錯可以讓你探索到真正適合自己發展的道理,並完成道理的內化。

而試錯過程給你帶來的心智能力的成長、思維方式的轉變、人生閱歷的豐富、精神生活的富饒,都將成為未來發展的墊腳石。

我們聽過許多道理,但那是別人的故事;而對試錯樂此不疲,才是我們自己的人生。


我們聽過很多道理,但還是屢屢入坑

微信公眾號:彪悍到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