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靈丘:1300年前的唐代道觀,建造於懸崖峭壁之上,可惜廢棄!

走遍三晉大地,領略黃土風情。諸位有禮,我是凡凡。

說起北嶽恆山懸空寺,世人皆知!這座建造於懸崖之上的古代建築,以其獨特的建築結構,而享譽世界。位於懸空寺東南100公里的地方,還有一座唐代道觀,其建築結構,甚至比懸空寺還要高超。這座道觀位於大同市靈丘縣,名曰金雲洞道觀。據當地村民介紹,金雲洞道觀,早在唐宋時期,就有道士前來修隱。明代的時候,大興土木,在距離地面幾十米的半山腰,修建凌空“三教樓”一座。當時香火鼎盛,建築群繁多。但卻在清代康熙初年,突然廢棄。


山西靈丘:1300年前的唐代道觀,建造於懸崖峭壁之上,可惜廢棄!

唐河

4月中旬,凡凡與朋友一起,造訪了這座懸空道觀。先過一條大河,再經一座廢棄的無人村,一路步行2個小時,才來到金雲洞道觀的山下。沿途荊棘密佈,幾乎毫無道路,只能憑著感覺徐徐前行。到達金雲洞山谷,抬頭望去,懸崖上的三教樓,高大雄壯。三教樓西側,是兩孔山洞,東側有一通石碑。山谷呈現橢圓形狀,四周大山環繞,如同一處世外桃源。谷底並未找到,道觀原來的遺構,唯留下部分石頭地基,一層一層的向上盤踞。這些地基,或許就是原來道觀的建築群。

山西靈丘:1300年前的唐代道觀,建造於懸崖峭壁之上,可惜廢棄!

遙望金雲洞道觀

我們繼續向上,來到半山腰的石碑處。初見石碑,便令我分為激動,真是世上罕見,上下結構竟然完全不同。上半身盤龍碑首,大理石材質,下半身摩崖石刻。一塊石碑與摩崖石刻相拼接,這樣的碑體,我從未見過。石碑字跡,尚算清晰。根據碑文的記載,我們才大致瞭解到,金雲洞道觀的部分歷史。石碑為何選擇拼接方式,這與該處的地勢環境息息相關。山坳之上,坡度幾乎達到了80°,沒有一寸平地,全部為懸崖峭壁。只能從炫耀山腰處,掏一塊地勢出來,把大理石碑安置上去。

從石碑處,繼續攀爬而上,與三教樓咫尺距離,卻感覺如同天涯之遠。只因實在沒有路,唯有徒手拽著草木,一點點前行。幾十米的距離,用時二十多分鐘。經過不懈努力,我們終於來到了三教樓下面,此處有不足一平米空地,可做停留。空地之上,便是三教樓,高度足足七米多。想要進入道觀,已是不可能,只能抬頭看一看。


山西靈丘:1300年前的唐代道觀,建造於懸崖峭壁之上,可惜廢棄!

金雲洞道觀

三教樓,是金雲洞道觀,唯一現存的建築。上下三層,供奉著儒釋道三尊。整體是磚砌結構,從下往上,每層略有收攏。每層中間,開一拱形門窗。額枋上有磚仿木斗拱,垂蓮柱頭頂部置有瓦簷。可惜頂層瓦簷,已經坍塌。樓閣二層後面,原來建造有一條木廊走道。走道的盡頭,就在三教樓西側的山洞裡。木廊走道,年久失修,已經荒廢,唯一進入三教樓的通道,也消失了。

金雲洞道觀,唐宋開始有道士修行,明代達到巔峰。卻為何在清代初期,一夜之間廢棄,不禁令人疑慮。這背後的原因,凡凡大體上可以說一說。明代嘉靖皇帝,篤信道教,曾自封三次道號,最後一次道號字數竟然有30多字,為“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三元證應玉虛總管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民隨君規,天下修道者數量,節節攀升。清代建立後,皇帝信奉佛教,道家日漸衰敗。這座金雲洞道觀,也是在這時廢棄。

其實,最重要的廢棄原因,還是在人心。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世人求神,每每都是為了一己私慾。真弘揚大願者,真誠心修行者,又有幾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