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本文写在2020年7月,

中国对等反击关闭成都领事馆那几天。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VX:平克财经

美国是一个在国家外交问题上,历来很不守规矩的国家,尽管规矩是他们定的。

在他们看来强权即正义,只要不爽,什么外交机构的国际法准则都是不存在的。

1999年美国轰炸我南联盟大使馆,这次又突然关闭我休斯顿领事馆,霸道之极。

历史上,美国人在别国外交使馆问题上挑衅、做手脚是常有的事,没什么心理负担。

尤其是在冷战期间,美国情报机构穷尽手段搜集苏联方面情报,苏联也不是善茬,“鼹鼠”、“燕子”花样百出。

美苏(俄)冷战期间,一直相互指责对方对自己的大使馆进行间谍活动,双方吵得不可开交。

抓间谍、挖“鼹鼠”,相互驱逐外交官,“间谍桥”换间谍,针锋相对了几十年。

2001年3月4日,《纽约时报》曝出惊人新闻:美国曾在前苏联、现俄罗斯驻美国大使馆下面挖了地下通道进行窃听。

为了窃听苏联驻美大使馆,美国CIA在1980年代买下了华盛顿特区威斯康星大道苏联新建大使馆对面的一座房子,挖地道直通使馆地下,实施“垄断行动”(Operation Monopoly)

随后,俄罗斯外交部正式要求美国国务院就此事件作出解释,美国方面装聋作哑。

俄对外情报局的女发言人还在记者会上调侃:

“美国特工喜欢挖地道搞窃听

在情报界是出了名的”。

这确实不是美国第一次挖地道窃听苏俄了,美国在“土工”这一项间谍技能点上,有远超苏联(俄),非常擅长“地道间谍战”


柏林隧道(The Berlin Tunnel)


早在二战结束不久的柏林,美国就玩过这么一出,挖了一条著名的“柏林窃听地道”,闹出了举世闻名的间谍史上大笑话。

“黄金行动”成了“废柴行动”。

二战结束后,德国被美、英、法、苏四国占领,首都柏林也相应划分成4个占领区。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1949年,美、英、法三国占领区合并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也就是西德。东部的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为东德。

德国从此正式分裂为两个主权独立的国家。


当时的德国首都柏林也一分为二,划分成了东柏林和西柏林。

但柏林市的主要区域和重要建筑都在东柏林,也就是东德地盘上。

四个战胜国的情报机构早在德国投降前就进入柏林,展开了间谍战。

德国投降后,美英法三国情报人员的对手,就已经从德国人变成他们的苏联盟友。

那个年代,窃听是一种最常用也是最行之有效的间谍手段。

怎么截取对方的通讯讯息,是制胜的关键。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艾伦·杜勒斯


1954年夏天的一天,美国中央情报局局长艾伦·杜勒斯得知了一份情报。

得知在东柏林近郊有一处供民主德国军事当局使用的长途电缆接头,这个电缆接头可以同时供432条线路通话。

但,距离西柏林边界上的鲁多村约200米。

艾伦·杜勒斯是美国情报史上的传奇人物,二战中在欧洲战场功勋卓著,冷战中的重要角色,被称为美国第一号间谍,其敏锐超乎寻常。

接到这个情报后,杜勒斯知道这是赢得于苏联谍战的好时机。

立即制定了代号“黄金行动”的计划

这个计划借助1945年在奥地利维也纳成功实施的“白银计划”经验。

几年前,奥地利也是被英美法苏四国分区占领,英国军情六处为获取驻扎维也纳帝国饭店的苏联占领军司令部的通讯机密,在附近买了一座房子,从那里挖了一条地道,接通了苏军司令部的电缆,成功截听了苏联人的通话录音。

中情局也获得了维也纳苏军司令部与莫斯科联系的地下电缆网络图,结合维也纳地下市政建设资料,绘制出一份完整的维也纳至莫斯科的通信系统网络图。

美英联手建立了多条窃听专线,获悉了奥地利苏占区的全部状况和大量其它方面的情报。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这次在柏林,“黄金行动”打算故技重施。

美国人发现在苏联的军事设施中有地下通信电缆通往东德和东欧各国。

于是计划照样用开挖隧道,接触到苏军的地下电缆进行窃听的老办法。

柏林地下管线很复杂,美国人招募了许多当地情报人员,其中有东德邮电部门的人员,精确地找出通往苏联的最重要的一些通讯线路,从中确定合理的搭线位置。

此时,美国的窃听技术也取得新的成果。

已经可以在通电话时,利用声音在被加密传输留在电线上的瞬间,通过特殊技术手段将电讯信号回波收集,然后将其还原成清晰的通话内容。就是所谓“回波效应”。

当时苏联人对利用“回波效应”的窃听技术还一无所知。

有了新技术加持,中央情报局的工作人员进行了仔细的勘测和考察,决定放弃了市中心波茨坦广场附近的位置。

选择从西柏林南郊的阿尔特格里尼克钻孔打洞,挖一条长近500多米的地道,一直延伸至东柏林索恩法尔德公路下面,拦截苏联空军司令部与柏林连接的这条长途电缆。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当时柏林墙还没有竖起,这条隧道在十分敏感、戒备森严的两德边界地带,有三分之二的长度处于苏军占领区的地下,正好处在苏军巡逻队的脚下,挖掘时,不能发出一点声音。

挖掘时,上面的路面不能塌陷,否则会暴露。


而且隧道入口必须充分伪装起来,挖出去的泥土也要悄悄的运走,以免引起别人的注意。

在封闭的地道里,将要安装不少电子窃听设备,工作时要散发大量的热量,地面又无法设置通风管。

因此,只能从地道入口处安装空调和排风设备压入新鲜空气,让空气沿着地道行进一个来回,再从地道口排出。

工程的艰巨和复杂可想而知。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1954年春天,行动开始。

著名的美国陆军工兵团担任施工任务,先在附近建造了一个半地下的大仓库,用来容纳从隧道里挖出来的数千吨泥土。

同时,对外宣称准备建立一个美军空军的雷达站,以便观察东柏林机场附近的交通。

几个月后,隧道开工了,工兵们首先挖出一个深6米的竖井,井底打桩加固,然后,把一个直径为两米多、四周装着液压千斤顶的钢圈吊装就位,钢圈紧贴着地道工作面,准备开凿平行井。

这时,遇到了确定方位的困难,地道里的工兵无法了解自己所在的方位,就无法确定开凿的方向。

中央情报局工作人员为此大费周折,他们先是让工兵在交界处打棒球,故意把球打到东德那边,企图借捡球的机会进行测量。

没想到东德的哨兵很客气,还没等躲在下面的技术人员通过窥视孔测量时,友好的民主德国哨兵就把球捡回来了。

美国人没办法,只好派了两个特工化装成士兵,开车去对面执行公务。

假装爆胎给换车胎,将车停在预期的地方,乘机在公路边放置了一个微型无线电反射器两个发射装置,才解决了为隧道施工定位的问题。

一切准备就绪,全部工程兵冒着高温和污浊的空气,身穿防水服戴上防毒面具,3人一组,8小时轮流作业,夜以继日地用镐头和铁锹向前挖掘。

每挖掘20厘米,他们便用千斤顶向前推移动钢圈,如此这般,周而复始。

每天只能掘进几米,还要注意随时可能出现的地下水和防止塌陷。

挖坑道的土堆在雷达站的预设仓库里,再装进贴着各式各样的标签的大木箱里,趁着黑夜用卡车偷偷地运走,避人耳目。

这个工地不断进出装有电子仪器和泥土的车辆,外人见了真以为这里在建造一个无线电雷达拦截站。


所以,苏联人对自己的无线电通讯被美国拦截,看上去一点都不在乎。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1955 年2 月,总长达2.2公里的柏林隧道网终于竣工。

这个秘密的地道直径为两米,坑道的边缘由用一节节螺丝固定的厚厚铁板相钳而成,非常坚固,情报人员可以在里面直立行走。

坑道里装有空调新风设备调节温度和湿度,装有水泵排除渗入的雨水,还有可以折射的日光灯和隔音设备。

主体是窃听室,内设有交换台、电流升压器和432台扩音器,每台扩音器都和东柏林苏占区的电话电缆接头一一对应,432条电话线路通话时都能被窃听室的人员所窃听到。

窃听来的电话信息输送至地面上的雷达站,雷达站里设置的432台磁带录音机把窃听来的电话全部录下来,每周中情局总部用专机将录音磁带运回华盛顿处理和分析。

每天窃听的工作量达1200小时,消耗磁带800盒,当时录音设备并不普及,如此大的消耗量竟然使磁带在美国市场引起短缺。

美国人的收获颇丰。不到一年的时间内,记录下大约50万个通话内容。每天还有大约30米长的电报信息。

美国中央情报局是把柏林地道作为一个超级的情报来源,获得了不少很有价值的情报,什么苏联在东德有齐装满员6个集团军30万人,可能会在东德部署原子弹等等,美国情报人员乐得鼻涕泡都出来了。


可是不久,中情局就发现事情不对劲。

1956年2月,赫鲁晓夫作了《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如此震惊世界的重大事件,美国人竟然没有从隧道中获得任何一点征兆信息。

10月,匈牙利爆发反苏运动,苏军坦克两次开上了布达佩斯街头,隧道中依然没有获得任何一点信息,这也太不正常了。

还没等美英情报人员琢磨出个头绪。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1956年4月22日,一位苏联通信兵在对索恩法尔德公路的地下通信电缆做例行检修,突然发现了一条“散乱线路”,这条线路一直通向一条陡直的竖井,竖井尽头是一条水平的隧道。

一扇钢筋混凝土的大门堵住了去路,门上用德文和俄文写着“严禁入内--奉总司令命令”。


这是当初FBI玩的小伎俩,也是缓兵之计,目的是即使隧道被发现也可以为情报人员撤离赢得时间。

通信兵急忙报告上级,一队苏军士兵用炸药轰开大门,“柏林隧道”终于大白天下。


据民主德国通讯社报道,当时有3个美国人在里面工作,仓惶逃跑时连电灯和窃听器都没来的及关,电炉上还煮着一壶咖啡。

尽管被苏联人发现了间谍隧道,美国人却并不太担心,因为苏联人在间谍方面龌龊事也不少,掀开盖子谁都不好看。

更重要的是美国人自认为窃听了这么多苏联机密,拿到了不少苏联高层的秘密猛料,苏联人会投鼠忌器,只能选择秘而不宣。

没曾想,苏军柏林卫戍区的一位代理司令,也不知道是得到上峰授意还是莽撞,草率决定开记者会,邀请驻柏林的全球记者参观了间谍隧道,介绍了发现的经过。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一条特大号新闻出现在世界各大报刊上。

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纷纷谴责美国情报机构的卑劣行径。

西方阵营施展传统艺能,丧事喜办,《华盛顿邮报》用《爱的隧道》,《时代周刊》用《充满奇迹的隧道》这类肉麻的社论标题,讴歌中情局特工们的“聪明才智”。


苏联除了舆论进攻,也没有什么实质行动,所以也没再去动手拆除“间谍隧道”。


这件事实质上,对1961年8月赫鲁晓夫下令筑起柏林墙起到了推动作用。


苏联人当时真没发现“间谍隧道”还有一大段,于是被保留了下来。

柏林墙建成反倒成了间谍活动的掩体,余下的一大段“间谍隧道”毫无风险的运作到1990年柏林墙被推到,剩余隧道才暴露于世。

这段间谍故事中最搞笑的部分是,美国人用最高密级搞了这么一项间谍大工程,而对手苏联在他们开挖“间谍隧道”之前,就已经知道了计划。

只是为了避免暴露安插在英美阵营中的“鼹鼠”,苏联才有意等了一段时间,才安排了一次“偶然”的线路检查,把这层窗户纸捅破。


“鼹鼠”的故事


这只“鼹鼠”叫乔治·布莱克,级别很高。

二战时服务于英国海军情报部门,朝鲜战争之前作为英国外交部的情报人员派驻朝鲜。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还没来得及逃跑,就和英国使馆人员一起被朝鲜人民军俘虏,被策反成了苏联克格勃的间谍。

1953年,混在被释放的外交人员一起回到了英国,分配到军情六处克伦威尔街分部,负责秘密偷拆他国的外交邮袋。

1955年春,乔治·布莱克被派到军情六处西柏林情报站工作,任技术行动部副主任。

还有一项特殊任务是策反苏联军官中的叛徒。

这样,乔治·布莱克即是“黄金行动”的参与者,又可以名正言顺地接触苏联方面人员。


所以,苏联方面早就知道美国、英国情报机构在搞小动作。

只有中情局始终被蒙在鼓里,以为自己瞒天过海,干了件漂亮的大事。


美国“地道间谍战”往事


1961年,波兰军事情报局副局长(实为CIA间谍)叛逃西方,提供线索导致乔治·布莱克暴露。

美英才明白“黄金行动”失败的原因,自己瞎忙活的得意之作,在对手那边一直是个笑话。

同年,乔治·布莱克被伦敦中央刑事法院以叛国罪判了42年徒刑,这是英国自废除死刑以来最严厉的判决。

英国法院指控乔治·布莱克向克格勃提供了几百名英国特工名单,至少42名英国情报人员因此命丧黄泉。

毕竟是个高级间谍,仅5年后,乔治·布莱克就悄然越狱,还在伦敦躲了2个多月,然后绕了一圈跑到了东德。

据说,是5个狱友帮忙越的狱,不过听起来不那么令人信服。

不久,乔治·布莱克去了莫斯科,被苏联当局授予他列宁勋章和红旗奖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