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建設期間,哪個“雙一流”大學科研獲獎最多?

8月,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公佈了2020年“三大獎”初評結果。恰逢“十三五”收官之年,以及首輪“雙一流”建設期末總結的一年,一流大學建設高校的科研表現如何,我們或可從近五年各所高校獲得的科研三大獎的情況瞭解一二。

國家科研獎勵“三大獎”具體包括:國家自然科學獎、技術發明獎、科學技術進步獎,每年合計評選項目不超過300項,競爭激烈。每年頒發的國家科學技術“三大獎”,是國家最高等級獎項,也是我國影響力最大的科研獎項。

提升學術科研能力是研究型大學建成國內一流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必由之路。關於科研工作,《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實施辦法(暫行)》在明確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遴選條件時指出,科學研究方面,科研組織和科研機制健全,協同創新成效顯著。基礎研究處於科學前沿,原始創新能力較強,形成具有重要影響的新知識新理論;應用研究解決了國民經濟中的重大關鍵性技術和工程問題,或實現了重大顛覆性技術創新……

同時,學術科研工作也是被眾多“雙一流”高校寫入“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事項。

既有硬性要求,也是研究型大學發展剛需。2016—2020年,高校科研表現如何?通過“三大獎”的獲獎情況,就可以直接瞭解我國以一流建設大學為代表的研究型大學的科研實力、創新能力以及對國家和社會貢獻情況。(由於專項項目非高校普遍參與且非全部公開,因此本文國家三大獎的統計不涉及專項項目,只針對通用項目進行統計。同時,本文統計的為項目第一完成人所屬單位,附屬醫院計入所屬高校。2020年使用初評結果。)

過去五年,清華大學斬獲的“三大獎”數量最多,共獲得45個獎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13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0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2項。

浙江大學獲得的“三大獎”數量為36項,位列第二。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4項,國家技術發明獎13項,國家科技進步獎19項。

上海交通大學獲得33項國家級科研獎勵,位居第三。其中國家自然科學獎8項,國家技術發明獎4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1項。

其他獲獎數量超過20項的還包括北京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華中科技大學。

國家自然科學獎方面,獲得數量較多的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13項)、北京大學(13項)、上海交通大學(8項)、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項)、復旦大學(6項)、西安交通大學(5項)等。

國家技術發明獎方面,獲得數量較多的高校分別為浙江大學(13項)、清華大學(10項)、哈爾濱工業大學(7項)、西安交通大學(6項)、北京航空航天大學(6項)、大連理工大學(6項)、北京大學(5項)、華中科技大學(5項)、東南大學(5項)、中國農業大學(5項)、中南大學(5項)等。

國家科技進步獎方面,獲得數量較多的高校分別為清華大學(22項)、上海交通大學(21項)、浙江大學等。

“十三五”建設期間,哪個“雙一流”大學科研獲獎最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