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斬獲暴利,有人瞬間賠百萬:疫中“倒爺”淘金記

他們被稱為“倒爺”,這幾乎是不需要門檻的活兒,只要能夠找到廠方和訂購方,聯繫起二者,便能靠賺取中間差價獲利。疫情以來,圍繞醫療物資展開的市場裡,以“輕鬆斬獲暴利”的幻象,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入局。

有人斬獲暴利,有人瞬間賠百萬:疫中“倒爺”淘金記

2020年3月25日,廣東東莞,虎門鎮企業口罩生產車間。

文 | 新京報記者 魏芙蓉

編輯 | 陳曉舒 校對 | 王心

本文約5497字,閱讀全文約需15分鐘

“在一個疫情特別時期中,口罩已經超過軍火、毒品的利潤——100%~300%的利潤”。近日,新聞紀錄片《口罩獵人》在網上走紅,片中在海外醫療物資市場“掘金”的商人林棟如此形容口罩的暴利。

在國內,像林棟這樣“野心勃勃”的年輕人並不鮮見。26歲的陳恪是一名實體店經營戶,疫情期間,他發現醫療物資市場的“商機”,為競爭一條額溫槍生產線連夜趕赴廣東,他享受著千萬現金入賬的快感,也嘗過瞬間賠本百萬的滋味。

醫生林成春抱著“賺點小錢”的心思試水,躍躍欲試佈局海外口罩市場,他通過網絡發帖建群后,數天內有三四百人來聯繫他,“很多二十幾歲的年輕人來聯繫我,要求入群入行。”但在混亂的市場秩序面前,林成春“越做越累,越做越害怕”。

他們被稱為“倒爺”,這幾乎是不需要門檻的活兒,只要能夠找到廠方和訂購方,聯繫起二者,便能靠賺取中間差價獲利。疫情以來,圍繞醫療物資展開的市場裡,以“輕鬆斬獲暴利”的幻象,吸引越來越多的人入局。

但隨著疫情平穩,口罩、額溫槍等醫療物資也迴歸供需平衡。4月29日,市場監管總局等七部門稱將聯合開展全國防疫物資產品質量和市場秩序專項整治行動。著重對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額溫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等防疫物資及重要原輔材料加強監管。

價格回落,潮水退去,有人獲利百萬抽身而去,有人仍在觀望。

有人斬獲暴利,有人瞬間賠百萬:疫中“倒爺”淘金記

2020年4月17日,天津某公司一條額溫槍生產線,工人正在加緊生產。

“倒爺”駕車15小時搶貨源

“廣東最大口罩廠,1萬起訂,秒!”

“額溫槍來襲,一手渠道,市面零售價750元-850元,每天2w出貨!”

自從在朋友圈放出這些“有現貨”的消息後,陳恪的手機上一個電話還沒掛,就有新的電話打進來。

不斷打入的陌生電話和湧進的微信信息都是向他打聽“貨”的情況——“問價格”,“要資料”,“確定產品質量是否過關”……他的手機電量迅速耗盡,每隔三小時左右就要給手機重新充電。

疫情之前,陳恪輾轉於各種實體店的生意之中。他26歲,先後經營過珠寶店和酒吧,同時是一咖啡店的持股者。但他的事業“版圖”也不限於此,朋友圈佈滿了各類零售廣告。

受到疫情的影響,這幾個月,陳恪經營的實體店多閉店歇業。但在醫療物資需求猛漲的1月末,他發現了“商機”,依靠人脈資源,受雲南多家企、事業單位委託,為這些單位採購復工所需的口罩和額溫槍。

額溫槍從未如此搶手。依靠紅外一鍵測溫,額溫槍能夠大範圍且快速篩選發熱人群,在疫情中成為甄別疑似患者的重要工具。此外,隨著復工人群的返回,額溫槍需求量也越來越大。據工信部2月3日的統計數據顯示,僅2月初期,車站、小區、公司等場所的額溫槍需求量就超過30萬臺。

1月底,陳恪從朋友處得到“一手消息”——東莞一電子廠的額溫槍生產線還沒有被簽訂。

在當時,陳恪在朋友圈看到,額溫槍的零售價已經被炒到400元-500元一把,而這家工廠的額溫槍生產線月產能是30萬-50萬臺,能成功簽下意味著可觀的利潤空間。

得到消息的當晚陳恪就決定前往廣東。他和發小二人帶著採購函和委託書,在大年初五,從雲南昭通出發,駕車15小時,跨1500公里路途來到東莞。

儘管自覺“嗅覺靈敏”且介入較早,但陳恪還是失算了。他向記者提供的現場視頻顯示,他的車抵達工廠時,來自全國各地的車輛已經沿街排起長隊。

視頻中,工廠鐵門緊閉,門前保安駐守。沿街對面人行道上的幾張小桌,被廠方臨時用作與各路訪客交易的談判桌。

有人斬獲暴利,有人瞬間賠百萬:疫中“倒爺”淘金記

東莞一工廠鐵門緊閉,門內有人員把守。受訪者供圖

“誰先打款就給誰”,“今天不籤,明天就有人簽下”,廠方告訴陳恪。

面對這條“搶手”的生產線,廠商要求一次性付清30%的預付款,接近三千萬,但此時的陳恪和發小隻出得起百萬預付款。當晚,這條生產線被別人簽下。

事實上,不僅是額溫槍,新冠肺炎疫情之下,口罩、呼吸機、熔噴布等防疫物資已然成為“硬通貨”。疫情暴發,因供需不平衡,醫療物資價格飆升。各路“倒爺”、“散戶”、“金主” 看到了其中商機,紛紛加入,中間人層層兜售,讓原本不起眼的醫療物資一躍成為高價緊俏貨物。

“什麼環節都可以倒”,一名醫療物資中介說,“從生產熔噴布的聚乙烯,到生產熔噴布的機器,連海外求購訂單和廠家需求熔噴布他們都倒。”

有人斬獲暴利,有人瞬間賠百萬:疫中“倒爺”淘金記

陳恪採購的額溫槍。受訪者供圖

相比“倒爺”,有人更願被稱為“中介”

這一次競爭承包生產線失敗後,陳恪原計劃折返,但受到幾位朋友邀約,繼續留在了廣東,他們組建了一支7人團隊,成員來自各行各業——有做海鮮批發的,做整容整形的,經營企業的。

他們在深圳租下一套複式民宿,民宿裡的數間客房,晚上供成員休息,白天則被騰空作為議價、交易的辦公點。相比新聞裡包下香格里拉酒店的林棟,陳恪稱自己是“接地氣的倒爺”。

他介紹,依照團隊的內部分工,有人專門對接廠方下訂單,有助理負責法務合同,也有人專門負責風控評估。

採購口罩和額溫槍等醫療物資,需要具備二類醫療器械經營許可證。陳恪個人並不具有此類資質。但團隊中有成員經營著醫療器械公司,大家便一起墊資,以該公司名義與廠商簽訂合同,承包額溫槍生產線。

當他們把有“現貨”、“轉包生產線”的消息放出後,租住的民宿便客戶不斷。至3月中旬,陳恪和同伴們在東莞、深圳、廣州等地共計簽下了五六家工廠的生產線,每家工廠的額溫槍日產量都在1萬-3萬。這些生產線讓他們能夠在完成個人採購訂單的同時,也將餘量物資轉包、出售。

陳恪負責和廠家談合同、籤合同。這讓他在廣東“淘金”的50多天時間裡,日均睡眠時間只有3小時,每天的安排,“不是在路上就是在路上”。

每次與廠家簽訂合同都面臨著與其他客戶的強競爭。陳恪說,在廣東的大小電子廠,“全是扎堆排著隊要見工廠老闆的人”。當自己與工廠老闆已經簽訂合同後,仍有人不放棄,“想籤我們生產線合同期以後的時間,比如我們只籤這個月,他想排在後面簽下一個月的。”

和許多身處其中的人一樣,陳恪覺得,此時的醫療物資市場,更多時候像“倒爺”,“金主”圍繞“廠家”展開的一場遊戲。

“倒爺”的本質是經銷商,靠賺中間差價獲利,他們負責“找到廠方和訂購方,聯繫起二者,收介紹費”。最終真正出錢的是“金主”。

對大多數“倒爺”而言,這幾乎是不需要門檻的活兒,林成春就曾賺過兩筆介紹費,他是一名醫生,疫情以來一直關注醫療物資的出口情況。2月以來,海外疫情愈發嚴重,這讓他看到了口罩出海的商機,打算“賺點小錢”。在各網站、微信群中密集了解外貿和物資資訊後,林成春就開始簡單佈局了——在網上發帖,尋找廠方和訂購方,並搭建專門的微信群。

熟悉市場之後,陳恪發現在獲得委託方50%的預付貨款後,可以不用自己墊資就能簽下生產線,並在交付之後拿到豐厚利潤。但他也並不全這麼做,對於那些“價格低廉”的生產線,他們也會先行墊資簽下,再轉包出手,獲取利潤。

與陳恪不同,林成春並不墊付資金。“大多數倒爺都只是對接信息而已,他們不壓貨,壓貨的是極少數”,林成春說,他的運作模式強調“輕資產,輕風險”——他建立了一個160人的微信群,裡面都是經過他仔細審核的廠商或有靠譜廠商資源的“倒爺”。

在物資的買賣鏈條中,林成春這樣的角色也被業內人士稱為“包打聽”,他們對各時段的市場價、出廠價以及找上門的訂購方的價格熟稔於心,“採購給個價,廠家給個價,如果裡面有差價的話就去對接。”

相比“倒爺”,林成春更願意自稱“中介”——他解釋稱自己不惡意炒貨,僅是對接資源,收取雙方都能接受的一筆“喝茶費”。

有人斬獲暴利,有人瞬間賠百萬:疫中“倒爺”淘金記

東莞一工廠對面的幾張小桌被臨時用來談判交易。受訪者供圖

“越做越累,越做越害怕”

但林成春的“喝茶費”賺得並不輕鬆。

3月底,他與一訂購方達成的初步意向合同,另一頭,準備再與尚在商議的口罩工廠敲定合作時,由於原材料上漲,該廠的口罩價格一天之內就變化了多次,“上午13塊5的口罩,到了中午15塊5,到了下午17塊5”。雙方價格決定林成春的獲利空間,一天兩次、超過4元的波動空間,對林成春來說“根本沒法操作”。

林成春的目標是海外口罩市場,無論是額溫槍還是口罩,要出口美國,需要有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批覆的FDA認證,出口到歐盟則需要CE認證。否則產品無法順利入海關。

但認證週期為2周-3周,週期長加之認證價格高,在一些電商平臺上,已經能輕鬆買到所謂的“CE、FDA認證加急辦理”的假認證。

4月5日,國家市監總局回應CE認證造假時提到,針對出口的一些不規範認證行為,市場監管總局已專門部署,計劃開展專項整治行動,整治重點有偽造冒用買賣認證證書、未經批准擅自從事認證活動、認證活動不規範以及認證價格違法的行為。

疫情中首次涉足醫療器械行業的外貿商人吳斌就卡在了認證這一關卡上。接到海外大批量的口罩委託採購訂單時,他通過中介聯繫了數家工廠,明確要求口罩“使用99%濾效的熔噴布,通過歐盟CE認證”。

吳斌和三家口罩廠達成初步合作意向,如生產樣品檢測通過取得CE認證,雙方將正式敲定合作。但三家工廠的樣品被送至漢堡檢測後,卻發現其中濾效最高的只有75%,三家工廠無一通過CE認證。吳斌的合作不但告吹,還要獨自承擔為這次合作花費的23萬元樣品送檢運輸費。

林成春所創建的專門用於對接採購方和廠家的微信群裡也充斥著大量“假認證、假資質,假委託授權書”,他擔心,如果在自己對接的口罩訂單因質量問題無法清關,他很難規避風險。

林成春憤怒又痛恨,“你做每一單,你都要從頭到尾審核整個信息鏈,你要花無數的時間精力去分析採購方是不是真的靠譜?這個工廠的資質是不是合格的?中介的話他是幾手?”

陳恪從實體經營戶轉變為醫療物資採購方,訂單不斷,每筆訂單數量都以萬計,看似利潤肥厚,但置身其中才發現,這樁新鮮生意遠比實體店經營棘手得多。

最艱難的時候,交貨週期內生產線無法完成約定產量,陳恪就要用盡辦法去找各路“倒爺”掃現貨。有時候,“倒貨”的是額溫槍工廠內部員工,交易會變得極其隱蔽,交易時間常常是在凌晨一兩點,對方給自己手機上發個位置,陳恪便開車上百公里等貨、驗貨,額溫槍一箱50個,陳恪要和朋友搬幾百箱。

額溫槍最重要的是紅外線探頭,“醫用紅外探頭誤差小,誤差範圍在0.3度左右;工業探頭誤差大,有時候會上下相差3度。”原材料緊缺的情況下,陳恪也遇到不少用工業額溫槍探頭充當醫用探頭的廠家。

自2月以來,利用物資詐騙的信息層出不窮。林成春“越做越累,越做越害怕”,此前,他曾嘗試通過嚴控入群門檻的方式來規範群信息的發佈和質量。160人的微信群后來減至40人,只有同意手持身份證與林成春一一視頻、確認身份的人才能被留下來。他甚至計劃,日後再簡化為5--8人的微信群,群內維繫長期合作。

但不到20天后,40人的群也被他解散了。在此期間,他通過微信群真正促成的訂單僅有2筆。

有人斬獲暴利,有人瞬間賠百萬:疫中“倒爺”淘金記

探頭是額溫槍的重要部件。受訪者供圖

有人已退出,有人仍在觀望

到深圳半個月後,陳恪迎來了成交量最大的一筆訂單。一名江蘇客戶飛來深圳,向陳恪購買10萬把額溫槍,要求他一週內完成交付。這10萬把額溫槍,出廠價為單把380元,總金額3800萬,走50%預付款的形式交易,分兩次到賬。

“比玩股票玩資金盤都刺激”, 陳恪說,即使是在實體店經營期間,也從來沒有上千萬的貨款打入他的賬戶。“倒騰”醫療物資後,陳恪的額溫槍訂單來源以政府和企業訂單為主,訂單量一般在3萬-5萬把,以當時的市場價300元-400元,“老多錢了,唰唰進賬,隨便交易一下就是上千萬”。

這次出貨量10萬把的額溫槍交易,以每把5元-10元的獲利空間計,能給陳恪帶來近乎百萬元的利潤。

他甚至計劃,“這樣做一個月豈不是可以買一輛法拉利?”畢竟在這場“淘金”遊戲裡,從不缺一夜暴富的“傳奇”。

林成春也記得,在他通過網絡發帖建群后,數天內有三四百人來聯繫他, “要求入群入行”。

“有人沉迷在虛榮裡,有人沉迷在快感裡”,對於陳恪,他最初就是奔著賺錢的念頭而來,“賺了錢”,“籠絡了關係”,過程中享受著大筆款項入賬帶來的“刺激”。

4月29日,包括市場監管總局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安部、藥監局在內的七部門召開電視電話會議,稱將聯合開展全國防疫物資產品質量和市場秩序專項整治行動。突出全種類整治,著重對口罩、防護服、呼吸機、紅外體溫計(額溫槍)、新型冠狀病毒檢測試劑等防疫物資及重要原輔材料加強監管。

陳恪也嘗過瞬間賠本百萬的滋味。

採購之初,一批總量為2萬把額溫槍的訂單,合同約定採購價是270元~280元,貨源緊張,為了完成交付陳恪通過掃貨的方式花350元的單價湊齊數量,“每把倒貼80元,賠了160萬”,“就像偷雞不成反蝕把米”,他形容當時的感覺。

陳恪後來總結,物資生意的刺激之處還在於,“它可以讓你一單賺幾百上千萬,也可以一下讓你虧個幾百上千萬”。

進入3月末,隨著國內疫情的平穩,醫療物資市場漸漸供需平衡,額溫槍的單價從最高時的700元跌落至200元左右。利潤空間壓縮,陳恪覺得再留下去“也沒什麼意思了”,便一個人開車回了雲南昭通,但原團隊依然還有人在廣東堅持。

返鄉後,酒吧恢復營業,陳恪把大部分時間都投入其中。“幾百萬口罩,幾十萬額溫槍”帶來的百萬利潤轉手又被他投入了自己的新事業——開發軟件。

他仍然在凌晨入睡,只不過因為在廣東被“接不完的電話”叨擾太久了,最近一個月,每當凌晨四五點酒吧打烊回到家裡後,睡覺前,陳恪會特意把手機調成靜音。

林成春偶爾還是會覺得自己虧了,3月底,他自掏腰包給一意大利人捐贈了5000元的口罩,寄希望對方能幫自己對接海外訂單,但對方收下了他的口罩,婉拒了提議。

他自嘲是“失敗倒爺”,但卻不想就此放棄。他仍在觀望,期待有更嚴厲的整頓再建市場秩序,到那時,如果還有可操作的空間,他計劃“向谷歌、FaCEbook建站推廣,對接一手海外訂單,直接聯繫廠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