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拿“技術性通車”自辨,是種對民意的輕慢

十一黃金週期間,一些駕車前往貴州的遊客發現:從凱里市至都勻市的凱都大道並沒有通車,需要繞行,網友紛紛直呼“上當”。卻原來,9月29日,凱都大道通車儀式在凱里市下司鎮舉行;但實際該道路多個路段的建設並未完工,部分路段仍處封閉狀態,並不具備通行條件。10月3日,凱里市交通運輸局工作人員回應:該道路目前僅實現“技術性通車”,整個項目並未完工。(10月3日《春城晚報》)

離能夠實際通車尚需時日,卻偏要急吼吼的在9月29日搞個所謂的“通車儀式”,是否有刻意向國慶節獻禮的形式主義之嫌,值得審思。

至於“技術性通車”的說法,倒還真是有的,並不是相關部門生造出來的偽概念。所謂“技術性通車”,具體是指:道路、橋樑之類建設工程項目在驗收時,主體工程已符合通車的各項技術指標要求。但既然只是“技術性通車”,在舉辦所謂“通車儀式”並通過當地媒體進行報道、宣傳時,就應同步交代清楚,點明“技術性通車”和實際通車是兩回事兒,避免發生誤導。

看過一則外媒報道。去年9月29日,越南北江省至諒山省的高速公路提前3個月實現“技術性通車”,並舉辦了通車儀式;報道同步指出:將“力爭在年底前完成所有相關工程項目”(2019年10月1日越南《人民報》),這就避免了發生誤會,讓人誤以為已實際通車。

在急吼吼舉辦所謂“通車儀式”並通過當地媒體進行報道、宣傳時,只含混其詞的以“通車”稱之,不對“技術性通車”進行名詞解釋,不對尚未能實際通車的情況作出著重說明、特別提醒,其結果,當然就是使公眾受到“通車”的誤導。

一些聞訊驅車前往“嘗新鮮”的當地民眾,乘興而往,敗興而歸;遠道而來的外地遊客,遇到“此路不通”的路障,只能轉向繞行,多走了冤枉路、浪費了寶貴的節假旅行時間不說,心頭也給添堵得發慌。而所謂“通車儀式”的莊重性和喜慶氣息,也就在當地相關部門猶若兒戲的草率作為和民眾直呼“上當”的吐槽聲一片中,消解殆盡。至於當地相關部門的公信力,自也隨之流失。

可是不想,面對公眾質疑,當地相關部門居然不思己過——既不提非要搶在國慶節前夕舉辦所謂“通車儀式”的好大喜功,也不提怠於向公眾及時進行解釋、說明的草率疏慢,反倒是倒打一耙。其工作人員強調:“通車儀式不等於項目完工。對重要工程中的標誌性工程進行新聞報道,是很正常的……部分人員把凱都大道通車儀式與凱都大道項目完工畫等號,是存在誤解的。”言下之意,倒似怨只怨“部分人員”自己少見多怪、無知無識,活該被誤導、被忽悠。事先不言明、事後才拋出的術語名詞——“技術性通車”,也就不啻成了相關部門拿來推搪塞責的諉過之辭。

但是其實,道路工程,關乎公眾出行,關乎公共利益,人所關心;諸如“通車儀式”的舉辦及其報道、宣傳事宜,又豈是相關部門儼若可以關起門來自說自話的事情?相關部門,又豈能沉醉在自己那套封閉式的,貌似“專業”的話語體系裡不可自拔,把公眾的普遍性認知、感受當空氣?

起初急吼吼忙於操辦所謂“通車儀式”疑似給國慶節獻禮,而疏於及時對公眾作出解釋說明,放任“通車”的語焉不詳誤導公眾,浪費社會資源;及至引發質疑,則又辯稱是“技術性通車”,埋怨、推託公眾不懂、誤解;這所暴露出的,又何嘗不是一種對民意的輕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