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打下南京,去皇宮的路上被一小官攔路,嚇得朱棣立馬調轉馬頭

建文四年(1402年),打了整整4年的"靖難之役"在朱棣取得南京城之後宣告結束,隨之結束的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統治。朱元璋在位時不惜一切誅殺功臣,分封諸王拱衛京師,目的就是為了給孫子朱允炆掃除一切障礙,讓他能夠舒舒服服當個太平皇帝。可惜朱元璋千算萬算,也沒能算到叔侄相殘竟會發生在自己的後代身上,更沒有算到僅僅過了4年朱允炆就會丟掉皇位。

朱棣打下南京,去皇宮的路上被一小官攔路,嚇得朱棣立馬調轉馬頭

在中國古代,做什麼事情都講究個"名正言順"。可不要小瞧這4個字,在古代就算是皇帝行事也不能違背這個原則,不管是陽奉陰違還是巧立名目,就算造也要造一個"名正言順"出來。而朱棣篡位這件事,則恰恰是"名不正,言不順"。首先,朱允炆是合法的繼承人,經過朱元璋欽定的皇太孫,這無論是在到道德體系上還是法律體系上都是順理成章被人承認的。而朱棣不是,他僅僅是朱元璋的一個兒子,如果隨便一個兒子都能當皇帝,那朱元璋的二十多個兒子豈非人人都可以去爭這個皇位了?那樣天下還不大亂?

朱棣打下南京,去皇宮的路上被一小官攔路,嚇得朱棣立馬調轉馬頭

所以朱棣半道殺出來,若想當皇帝則只有兩條路可選,第一就是像朱元璋那樣乾脆自己當開國皇帝,通過戰爭的手段推翻前朝統治,自己去爭取合法性。這顯然行不通。推翻朝廷,豈不就是推翻老朱家?他朱棣本來就姓朱,難道還能改姓不成?所以即使朱棣打贏了戰爭,逼走了建文帝,但他也萬萬不能說自己推翻了朱允炆的朝廷,只能委婉地說成"清君側"。所以朱棣只能走第二條通往皇帝寶座的道路,來扶正自己即位的名義。這第二條路又是什麼呢?其實,這是一件連朱棣都差點忽略的事情。

朱棣打下南京,去皇宮的路上被一小官攔路,嚇得朱棣立馬調轉馬頭

1402年六月十三,谷王朱橞和守將李景隆打開南京城門,是為金川門之變。朱棣兵不血刃拿下南京城,建文帝眼見大勢已去,闔宮自焚。朱棣遠遠地看見皇宮起火,隨即帶著親信馬不停蹄直奔皇宮,名曰:"救火"。其實誰能不知道呢,救火是假,急著奔赴皇位才是真。就在朱棣快到皇城的時候,一個翰林編修突然竄出來攔住朱棣"聖駕"。朱棣沒想到竟然有人敢攔他,可當他聽到這個人說出來的話後,便再也不敢這麼想了。這個人說:"殿下先謁陵乎?,先即位乎?"(殿下您是先去您父親太祖皇帝陵墓祭拜呢,還是先去皇宮即位呢?)

朱棣打下南京,去皇宮的路上被一小官攔路,嚇得朱棣立馬調轉馬頭

一句話點醒夢中人!朱棣恍然大悟,自己被勝利衝昏了頭腦,竟然忘了這樣一件關乎自己皇位的大事。朱棣二話不說,直接調轉馬頭,直奔朱元璋皇陵而去。這裡面的政治意義非同一般:先謁陵,表示自己的皇位來自太祖朱元璋。先去皇宮,則坐實自己是在篡位。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細節,卻恰恰決定了"名正言順"這一至關重要的即位依據。

這個提醒朱棣的翰林編修名叫楊榮。日後成為朱棣身邊的重臣,飛黃騰達,自然不在話下。

朱棣打下南京,去皇宮的路上被一小官攔路,嚇得朱棣立馬調轉馬頭

正是因為這樣,朱棣才能在史書中抹黑建文帝。而步驟就是在謁陵之後,廣泛宣揚說朱元璋原本是要傳位給自己,結果被朱允炆和姦臣使用陰謀詭計篡奪。還說自己是朱元璋最喜歡的兒子,而且一直非常討厭朱允炆。朱允炆儼然成了一個"竊取皇位"的朱家王朝的叛逆形象。自己即位,無非是順應朱元璋的遺願,取回本就屬於自己的東西。

朱棣打下南京,去皇宮的路上被一小官攔路,嚇得朱棣立馬調轉馬頭

當然,黑的不管怎麼說,始終變不成白的。這一點在方孝孺和黃子澄等有氣節的建文遺臣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而朱棣則很乾脆,誰不聽話,殺了就是。一直殺到大家都覺得名正言順為止。然而公道,又豈會因為朱棣的屠刀而被改變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