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初倉頡造字,是先有的讀音還是先有字?

菜蟲~


回答

這個問題,我以前曾經拍攝過一段視頻。就是想說明中國文字的與其他各種圖形表音文字的截然不同所在。

眾說周知。全世界已知的早期史前文明中,人類一共有大致三種圖形文字。第一種就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第二種就是“古埃及人圖形文字”。第三種就是中國人的“象形文字”。

而前面兩種文字都已經是歷史了。不可能再有流傳和演化了。因為那段文字的發明者已經被歷史的大海淹沒了。

但是,只有中國人的文字。自古5000年流傳至今。變化無窮。始終不衰。究其原因?中國字之所以被叫做“象形文字”而不是“表音文字”。就是因為倉頡發明中國文字時候,不是先能夠叫出來。

(你拿26字母任意單獨一個字母對照這幾個漢字任意一個表音看看)

他是根據我們的形體動作,知道這個形體動作是什麼。再把這個畫出來按照畫面的含義去理解定義這個字叫什麼。然後才選取他的發音。

所以最明顯的是例子就是,無論是古埃及的“圖形表音文字”還是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西方人在編譯他們時候,都可以使得它們與每一個“英文字母,拉丁字母,法語字母”結構對應。然後根據每個圖形,標圖的發音字母。就可以把每個圖形的含義讀出來字母。在拼接成為單詞。

這個你們可以看看法國神童翻譯古埃及的文字和楔形文字的傳記而來的。有些人覺得中國字一定也是先讀出來。在琢磨怎麼寫。所以倉頡一定是先讀出來在寫。

這個你就是大錯特錯了。在沒有漢語拼音時代。中國古人發明文字,不是按照讀取。而是按照形體。

(你用26英文字母對照甲骨文上面這些漢字。你來把他們標註1個字母對照一個字)

所以,我們叫做“象形文字”。它的最大特點就是。無論你用任何一個26字母發音音標,還是拉丁音標字母。都無法僅用一個字母對照中國的一個漢字。比如啊!你可以用A對照。但是,是?這個字你能用S對照嗎?

那麼師你該如何對照你難道用“SS”對照嗎?那不是納粹標誌嗎?或者你用“YS?”所以按照音標讀取漢字。你是讀出不來的。

所以在漢語拼音發明前。中國人乃至全世界人要學習中國漢字。必須要每個字,每個字去學習,學習撰寫。而不是拼寫。現在就算是有了漢語拼音。你就覺得你可以不用看就能寫出來中國漢字嗎?好,我們試試看

shi讀一聲。你寫吧。只准一個字。我相信你肯定寫不到一次我覺得對的答案。因為這個“shi”可以標準為“是,事,式,士,十,屍”就算給了你一聲讀音。他仍然還有“師,獅,屍,溼,失,施,詩,失”看到嗎?這就是僅僅只會漢語拼音以後,一個拼音可以帶出來的中國字。

(看到嗎,這是甲骨文對照表。你算算上面每個字多少英語字母?)

如果我們不認識這些中國字。你能告訴我你選擇那個嗎?

所以中國人學習文化是全世界媽媽的最累的。我們要一個漢字,一個漢字卻寫。去讀。去認識。你才能學會。中國最好解放前掃盲班。是3000漢字。

解放後高級掃盲班是5000漢字。

你學習英語?你會了國際音標,26字母。你就能拼寫出來。但是,只能是英文含義。所以英文在後來發展中,很多現代英國人竟然看不懂當初莎翁的大作?英國人搞不懂還要組織一個“專家研究會”。

其實擱在中國人太容易瞭解釋。“古漢語叫文言文”而我們現在用的叫做“白話文”。文言文時代中國漢字沒有那麼多。所以古人說話都是要“咬文嚼字”。而白話文以後是因為常用漢字已經發明識別到了5000以上。足可以拼裝一片文章。和日常對話。

所以,白話文是在民國才開始慢慢出現流行起來。魯迅先生就是白話文倡導者。

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沒人敢說“中國文字太容易啦”。都是說英語最好學。中文媽媽嗎的太難了!所以,中央帝國的文字。並不是誰都可以隨便學的。

這也是遠古代中國先進文明,為什麼對世界影響不是很大。一個因素。因為他很難流傳到表音字社會。


愛說話的老王


上聯:結繩記事,

下聯:伏羲演易。

橫批:倉頡造字之初先有語義語音後有規範統一大篆文字的自白。

註釋:

1.何為人類“史前文明”?即在人類創造文字、記錄歷史之前的所有一切人類文明。如語言、作為生活生產工具的石器、巖畫壁畫燈。此前的人類史,皆靠“口口相傳”。然後,逐步發展為“結繩記事”。用草、麻、柳條、絨毛等“結繩”,將各種飾品捆綁其上“記事”,記錄重大事件、經驗教訓與“斑斕”歷史,記錄天崩地裂、洪水猛獸、天災人禍等,皆旨歸“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2.何為人類“史厚文明”?即在人類創造文字、記錄歷史以後的所有一切人類文明。民眾創史寫史,英雄代言代行,為天地、古今、蒼生,歷史、時代,民眾,聽風、發聲,集大成,亙古至今。語言文字,亦然。在倉頡造字前,已有伏羲演《易》。伏羲演《易》前,已有人類語言、巖畫、結繩記事、不盡規範與統一的語言文字及其發音,人類在地球上生活已逾數萬年。

3.何為“倉頡造字”?當人類進入炎黃《內經》時期,崇尚伏羲演《易》深諳與行知天道天人合一順天應人順昌逆亡,踐行天下為公、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鑑於當時人類生活,因沒有規範、統一的大篆,所帶來的不便、誤讀與誤判,倉頡臨危受命,因應時代之需,對大篆文字加以規範與統一,不辱使命,名垂青史、彪炳千秋、曠古爍今。

結論:

在“倉頡造字”前,人類在地球上生活、生產,已逾數萬年;人類語言及其發音,早已存在;從“結繩記事”、巖畫、壁畫,到伏羲演《易》,早已形成不盡規範、統一的大篆文字及其發音。“倉頡造字”只是、僅是一次對大篆文字的規範與統一。形音、象義、指代等,“書畫同源”油然而生,居功至偉,毋庸置疑。沒有“倉頡造字”,就沒有中華民族各民族大家庭,亙古至今,語言文字、文藝科技、文化文明的不斷薪火相傳、生生不息、千秋永續;就沒有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因天道文脈未斷、國土保持相對完整,唯一倖存;就沒有《道德經》啟蒙肇始古希臘、古斯巴達、古亞歷山大、古羅馬,歐洲文藝復興、現代西方與世界人類社會“民主共和”共同文明、馬恩列斯毛等。飲水思源、見賢思齊、高山仰止,仍任重道遠。











徐敏豪大詩人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學習的阿雲!

首先,據後人考證和猜測,因為最初的漢字駁雜,異體字較多,所以並非是一時一人而作。學者們有認為倉頡實際上是一個收集已經造好的字的政府官員。

其次,語音,是指人類發音器官發出來的有意義的聲音,具有很明顯的社會屬性。

並且,從文字的概念上來看,文字是記錄語言的書寫符號系統,是最重要的輔助性交際工具。

這也就是說,文字在語言的基礎上產生並且依附於語言。就好像我給你畫的一幅肖像畫首先要依據你本身的樣子一樣。

那麼,如何確定用什麼符號來記錄語言呢?

這其實是社會約定俗成的,只要社會的大多數成員認可就行了。因此同一種語言可以採用不同的文字符號,不同的語言也可以採用相同的文字符號。

以上,就是我對這個問題的解答,如果還有什麼不清楚的,請繼續和我交流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