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你的焦慮,你的迷茫,這十二封信都解答了

文By麥麥西西子

本科畢業於復旦大學,“海上學府”董浩雲學者,產品經理,攝影師,Klook旅行體驗師,走過四大洲20+國家。

無論你在哪裡,我們相遇、相知、相愛、相伴

關注我,訂閱“讀書與成長”

----------


誰的青春不迷茫。


書|你的焦慮,你的迷茫,這十二封信都解答了


關於讀書與升學、理智與情緒、動與靜、人生方向、如何寫作、如何休息、如何看待傳統與創新等等,都曾讓我們焦慮和不知所措,朱光潛先生給青年寫了十二封信。


書|你的焦慮,你的迷茫,這十二封信都解答了


從過來人的視角,引經據典,為我們指點迷津,讓人生活得更自在、更從容、更瀟灑、更有活力和意義,年近30才讀到此書,真是相見恨晚。


不過正如豆瓣書友所言,好書能伴人成長

一本好書,在你青年時看,能帶給你感動;

到你中年時再看,卻覺得很恐懼。

那是因為

隨著你的閱歷的提高

你慢慢地看懂了一些之前你沒領悟的東西。

這本書的境界始終在你之上

它在不斷地引領你去發現,去感悟

去提升自己的心智水平。


願朱光潛先生如老父親般的語重心長,“讓現在的青年,更有力量。”


先生說,


讀書

讀書,別人的書單不可直接“拿來”,讀書是為我所用,先“理解”再“用起來”,故讀了要批註和反思,再應用於生活,好書讀兩遍,一是讀大概,二是讀感悟。

第一,凡值得讀的書至少須讀兩遍。第一遍須快讀,著眼在醒豁全篇大旨與特色。第二遍須慢讀,須以批評態度衡量書的內容。第二,讀過一本書,須筆記綱要和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見。記筆記不特可以幫助你記憶,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細,刺激你思考。


動與靜

動是行動,創造,抑鬱是因為“靜”,動起來可以解悶洩氣。靜則是動的補充,是感受,不同的人,感受力有深有淺,佛陀能菩提悟道。


愁生於鬱,解愁的方法在洩;鬱由於靜止,求洩的方法在動。


人生樂趣一半得之於活動,也還有一半得之於感受。所謂“感受”是被動的,是容許自然界事物感動我的感官和心靈。這兩個字涵義極廣。眼見顏色,耳聞聲音,是感受;見顏色而知其美,聞聲音而知其和,也是感受。同一美顏,同一和聲,而各個人所見到的美與和的程度又隨天資境遇而不同。比方路邊有一棵蒼松,你看見它只覺得可以砍來造船,我見到它可以讓人納涼,旁人也許說它很宜於入畫,或者說它是高風亮節的象徵。


習俗

走向十字街頭,人是賤動物,好靜懶動,遵循順從傳統習俗就不用行動,而習俗的背叛者則是要以一二人的動力來克服千萬人的懶惰,歷史對待這些人不是十字架就是斷頭臺,如蘇格拉底、伽利略等。


打破習俗,你須以一二人之力,抵抗千萬人之惰力,所以非有雷霆萬鈞的力量不可。因此,習俗的背叛者比習俗的順從者較為難能可貴,從歷史看社會進化,都是靠著幾個站在十字街頭而能向十字街頭宣戰的人。這般人的報酬往往不是十字架,就是斷頭臺。可是世間只有他們才是不朽,倘若世界沒有他們這些殉道者,人類早已為烏煙瘴氣悶死了。


事業

在做學問和事業之前,先學會生活,學問和事業是維持生的本領,不懂得生活,沒有享受生的樂趣,為什麼要維持生?做事之前先做好人。


我時常想,做學問,做事業,在人生中都只能算是第二樁事。人生第一樁事是生活。我所謂“生活”是“享受”,是“領略”,是“培養生機”。假若為學問為事業而忘卻生活,那種學問事業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義與價值。


寫作

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臨帖是仿寫,寫生是寫描寫文和記述文,胸中有了貨,才好寫議論文。好文章是改出來的,是死磕出來的。


有話必說,無話不說,心口如一,不能說謊,認清自己的限度,能想清楚了才是知,才下筆寫。


學文如學畫,學畫可臨帖,又可寫生。在這兩條路中間,寫生自然較為重要。可是臨帖也不可一筆勾銷,筆法和意境在初學時總須從臨帖中領會。


中學生的理解和知識大半都很貧弱,胸中沒有議論,何能作得出議論文?許多國文教員們叫學生入手就作議論文,這是沒有脫去科舉時代的陋習。初學作議論文是容易走入空疏俗濫的路上去。我以為初學作文應該從描寫文和記敘文入手,這兩種文作好了,議論文是很容易辦的。



人不能全知,也不能全無所知。一個聰明的作家須認清自己知解的限度,小心謹慎地把眼光注視著那限度以內的事物,看清楚了,才下筆去寫


有志習文學創作者必須趁想象力豐富時期,學會駕馭具體的情境,讓世界本其光熱色相活現於眼前,不只是一些無血無肉的冷冰冰的理。舍想象不去發展,只耗精力於說理,結果心裡就只會有“理”而不會有“象”。


情與理


理是貧乏的,音樂是空氣震動,文學是一串字符,宗教無意義,自然不神奇,男女無愛只是繁殖;理是冷酷的,沒有憐憫和同情,是不會有施捨的;潛意識的情驅動行為,理是馬後炮,為行為做解釋罷了。


問理的道德迫於外力,問心的道德激於衷情,問理而不問心的道德,只能給人類以束縛而不能給人類以幸福。


擺脫

擺脫,是離開不愛的事,做愛的事

“擺脫不開”便是人生悲劇的起源。畏首畏尾,徘徊歧路,心境既多苦痛,而事業也不能成就。許多人的生命都是這樣模模糊糊地過去的。要免除這種人生悲劇,第一須要“擺脫得開”。消極說是“擺脫得開”,積極說便是“提得起”,便是“抓得住”。認定一個目標,便專心致志地向那裡走,其餘一切都置之度外,這是成功的秘訣,也是免除煩惱的秘訣。


人生

內看人生,人與草木蟲魚沒有區別,順自然而活,不把自己看得太重,生死如花開花落般正常,活著沒有目的就是活著;外觀人生,看喜劇的樂趣,看悲劇的意義。


比方生死,這又是多麼簡單的事,無量數人和無量數物都已生過來死過去了。一個小蟲讓車輪壓死了,或者一朵鮮花讓狂風吹落了,在蟲和花自己都決不值得計較或留戀,而在人類則生老病死以後偏要加上一個苦字。


世間少我一個,多我一個,或者我時而幸運,時而受災禍侵逼,我以為這都無傷天地之和。你如果問我,人們應該如何生活才好呢?我說,就順著自然所給的本性生活著,像草木蟲魚一樣。你如果問我,人們生活在這幻變無常的世相中究竟為著什麼?我說,生活就是為著生活,別無其他目的。


語言

言是固定的,而意是瞬息萬變的,言不能達意,一語道破,如甘蔗掉渣。


言所以達意,然而意決不是完全可以言達的。因為言是固定的,有跡象的;意是瞬息萬變,飄渺無蹤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無限的。以言達意,好像用斷續的虛線畫實物,只能得其近似。


學問

學與問相連,創造是從因襲出發,因襲生創造,消化變成生命力,食而不化無用,不食而求化則是無中生有。


學與問相連,所以學問不只是記憶而必是思想,不只是因襲而必是創造。凡是思想都是由已知推未知,創造都是舊材料的新綜合,所以思想究竟須從記憶出發,創造究竟須從因襲出發。由記憶生思想,由因襲生創造,猶如吸收食物加以消化之後變為生命的動力。食而不化固然是無用,不食而求化也還是求無中生有。


交友

每個人欣賞自己創造的世界,是自己的情緒和性格的返造,能從世界取多少,就看“與”多少,交友也是,自己是怎麼樣人就交怎麼樣的朋友。


你拿一分真心待人,人也就拿一分真心待你,你所“取”如何,就看你所“與”如何。“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


文藝

有文藝修養的人不會覺得世界乾枯和人生苦悶,全世界都是他的詩,都是他的戲劇。


一個對於文藝有修養的人決不感覺到世界的乾枯或人生的苦悶。他自己有表現的能力固然很好,縱然不能,他也有一雙慧眼看世界,整個世界的動態便成為他的詩,他的圖畫,他的戲劇,讓他的性情在其中“怡養”。到了這種境界,人生便經過了藝術化,而身歷其境的人,在我想,可以算是一個有“道”之士。


都看到這裡了,可以愛我一下,關注我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