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格局是個大問題


愛國還是不愛國涉及一個基本常識,就是用強力去改變大勢所趨,除了增加國家的崛起成本,我們將一無所獲。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簽署《凡爾賽和約》的時候,法國人心裡滿腔仇恨的怒火,想辦法要把德國踩在腳下,踏上一萬隻腳,在油鍋裡反覆炸,讓他們永世不得翻身,這是法國人的想法。

法國當時的總理叫克列孟梭,號稱“老虎總理”。在設計《凡爾賽和約》所有體系的時候,他就想辦法把德國擠壓住。可是當時的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就不這麼看問題,他反覆勸克列孟梭說:“如果我們把一個大國擠壓成那樣,在這個結構裡,大國遲早要獲得屬於它的權益。你現在壓得越狠,將來它反彈得就會越厲害。”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所有的國家都試圖在德國周邊搞一堆小國作為緩衝帶,而這些小國有什麼用呢?比如捷克斯洛伐克這樣的國家,裡面生活著幾百萬的德國人,而且政治上又不穩定,這樣的國家作為緩衝帶,不是給德國人崛起的機會嗎?所以後來希特勒一上臺就吞併奧地利,然後吞併捷克斯洛伐克,這些緩衝帶反而成了幫助納粹德國崛起的工具。

法國也有明白人,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候的元帥福煦。他看了《凡爾賽和約》之後就說:“這哪叫和平協定,這不過是一個二十年的停戰協定而已。二十年之後就這一紙合約,遲早會給法國招來一場更大的戰爭。”果不其然,戰爭發生了。

格局問題是真正的大問題。就像我們今天談到中日之間的貿易關係,東亞經濟的一體化,這是一個長遠趨勢。隨著石油價格越來越高,遠距離運輸變得越來越貴,所以跨太平洋和跨大西洋的全球貿易成本很可能會上升。那麼相對應的這種區域經濟的一體化就是一個趨勢。

在這個大勢之間,我們試圖去遏止它,這到底是聰明呢,還是笨呢?

要知道日本是一個特別佩服強大者的民族,比如很多制服控都覺得日本女孩的校服特別好看,可是你知道那個校服是怎麼來的嗎?日本女生的校服跟美國海軍的軍服是一樣的。因為當年第一撥打開日本國門的就是美國海軍,當時日本人沒見過西方人,只覺得這個衣服好看,而且美國強大。所以後來明治維新搞學校的時候,給學生穿的衣服就照著美國海軍的軍服做,就有了今天制服控都喜歡的日本小女孩的校服。

今天這個區域一體化的時候,我們該怎麼把強大展示給日本人?是通過貿易。把它的經濟體系嵌入到我們的大系統中來,把它溶解掉,這是真正的“武器”。

有了武器不用叫自殘,用自殘的武器進行自殘的人就叫腦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