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手藝已經不太賺錢了,為何村民們還在堅持?

這門手藝已經不太賺錢了,為何村民們還在堅持?

在平樂張家鎮砧板寨村,有這麼一群篾匠,他們堅守著幾百年來的傳統工藝,在時代的發展潮流中,不宣揚、不離棄,始終如一地堅守著自己的手藝,堅守一顆質樸的初心。

這門手藝已經不太賺錢了,為何村民們還在堅持?

幾百年的雨帽製作史

在平樂縣張家鎮,有一個被翠竹環繞的寧靜小山村,叫砧板寨村,也是因家家戶戶手工生產雨帽而聞名的雨帽村。

雨帽,在廣大農村最常見。農民下地都習慣戴上一頂竹編的雨帽,因其既可遮太陽又可擋雨,故而成為農村必不可少的工具。這也讓雨帽產業成了砧板寨村民的副業。

從8歲開始學做雨帽的羅少富就憑著這門手藝,如今一年可掙五六千塊錢。羅老伯說他們做雨帽有300多年的歷史了,家家戶戶都會這種手工藝,一輩傳一輩,傳到現在。

村委副主任譚其幫也告訴我們,他們村子幾百年來都堅持做雨帽,自產自銷做出了名氣,早在解放前就遠銷到湖南等地,現在每年還有人到村裡買雨帽。

一頂雨帽的製作過程

一頂頂雨帽,就像一朵朵美麗的花,看上去不大,手工卻精巧複雜。做了近60年雨帽的73歲匠人譚益友說起這些複雜的工藝程序頭頭是道。

這門手藝已經不太賺錢了,為何村民們還在堅持?

譚老伯說做雨帽分為砍竹、剖竹、細篾、編織、剪帽沿、絞帽沿、墊紙蓋、放棕葉、刷油漆、曬帽等20多道工序。工具也挺簡單,主要是砍竹剖竹的刀、特製的刮篾刀、雨帽模具、剪邊的剪刀、上漆的滾子等幾樣。

做雨帽首先要砍竹子,然後將竹子剖開,刮削成一條條的細篾子。僅就一根小小的竹篾來說,就要用特製的刮篾刀將竹篾刮削均勻,讓竹篾光滑不傷手,然後再將篾子在一個自制的模型上編織。

看起來精巧的一頂雨帽分為三層,上下兩層都是竹篾編成的鏤空帽子,僅是上面那層就要用75根竹篾織出590個洞,然後在上下兩個鏤空層中間放上棕樹皮讓帽子變得軟和,同時還會在外面夾一層防水紙以防雨。帽子做好後,需要在上面刷漆,最後將漆曬乾就算是成品了。

這門手藝已經不太賺錢了,為何村民們還在堅持?

長年製作雨帽,村民們的手藝都相當嫻熟,只見他們手指如飛,動作非常利索,像是跳舞般的好看。70歲的李幹鳳老人說,製作時的力道有講究,不能太緊也不能太鬆,不然做出的帽子不平。

由於雨帽製作要經過20多道工序,一般要經過幾天才能做出成品,平均起來每人每天最多能做兩三個,但在忙碌的時候,村民們通常都是幾個人合作,有的剖篾子、有的編織、有的上漆,這樣的互相配合,一天能做不少。

這門手藝已經不太賺錢了,為何村民們還在堅持?

雨帽曾是經濟支柱

好的雨帽不僅晴雨兩用,並且紮實,經得起摔打抗得住風雨的侵襲。如果雨帽做得不夠精緻,就不耐用。要是愛護得當,砧板寨的雨帽通常能用上兩三年。

每一個行業都有行業內的規定,特別是傳承了幾百年的技藝更有講究。雨帽村的篾匠們一直秉承的祖訓就是守住質量。譚老伯告訴我們,剛學做帽子時,村裡的老人就告訴他們選材要好,製作的手法要精巧,工序一定不能馬虎更不能少,這樣做的帽子質量才好。

這門手藝已經不太賺錢了,為何村民們還在堅持?

據悉,村民們做雨帽原來是自己用,後來因為雨帽結實耐用遠近聞名,便成了可銷售的產品,有外地老闆專門前來訂購。上了些年紀的村支書莫新興回憶說: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村裡每家每戶靠做雨帽賺外快,一年下來做得多的可以賣上千頂。一些村民靠雨帽產業每年可多賺幾百元錢,收入相當可觀。

做雨帽最主要的材料就是竹子。為了解決原料問題,村民們除了到外面買,還在房前屋後和田邊地頭都種上了竹子。從村前屋後一片片繁盛的竹子可以看出雨帽業曾經的興盛。

隨著時代的發展,各種雨具的出現,以及農村的勞動力多到城市打工,剩下的老人與孩子不太能務農,因此,雨帽的市場需求也漸漸減少。雨帽價格也不高,如今在市場上一個雨帽批發價大約12塊錢,除去成本就只能掙6塊錢左右。

這門手藝已經不太賺錢了,為何村民們還在堅持?

掙錢不多,但工序卻一點也不能省。砍竹、剖竹、細篾、編織、剪帽沿、絞帽沿、墊紙蓋和放棕葉、刷油漆、曬帽等20多道工序絲毫不能馬虎,利潤與勞動時間、勞動強度不成正比,也使得年輕一輩人即使會做也不願做這門手工生意,甚至很多年輕人拋棄這傳統工藝外出打工去了。

今年30多歲的村民莫勝祥沒有外出打工,但他開著一家石材廠。

我們三四十歲的這輩人還會這門技藝,但很少做了。一頂帽子花費時間與精力很多,才賣十幾塊錢,還不如外出打工或是自己做些生意來得實在。至於現在十多歲那一輩人就更不會去學了。但如果這門手藝將來失傳,我會覺得很遺憾。

老一輩匠人的傳統手藝與年輕人的價值觀有了衝突,老匠人們沒有辦法扭轉年輕人的思想,只有自己堅守下來,在閒暇的時節裡編織著一個又一個的雨帽,就像是編織著一個個連接著過去與未來的故事。

這門手藝已經不太賺錢了,為何村民們還在堅持?

讓雨帽走得更遠

隨著社會發展,一些老手藝、老工匠逐漸淡出日常生活,但砧板寨村的篾匠們卻終年與竹子為伴,用靈巧的雙手編織著一頂頂有溫度有情懷的雨帽,他們用精湛的技藝為傳統生活景圖繪上底色。面對越來越小的雨帽市場,他們也有失落;面對越來越少年輕人傳承,他們也有嘆息。

現在賣雨帽得不到什麼錢,但是這門手藝是祖輩傳下來的,我們不想丟。如果有人來學我還是會盡力地教,我希望這門手藝能一直傳下去。只要還有農民,就會有人需要雨帽;我們也還會做雨帽,為需要的人服務。

說完這樸實的話語,他的眼神有一瞬間的空洞,但更多的是一種歲月沉澱後的堅定。是的,不管時歲怎麼變遷,他們仍堅守著傳統的技藝,在堅守著質量的同時,還根據市場創新發展,做出平頂和尖頂等幾種款式讓顧客選擇。

雨帽村篾匠的堅守,感動了張家鎮的領導。為了這幾百年的手工藝不失傳,為了他們一直堅守的匠人精神,鎮領導加大了關懷的力度,積極為他們尋找更廣闊的出路。

採訪中,張家鎮黨委書記雷榮超告訴我們:張家鎮加大了對砧板寨村製作雨帽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目前,一方面組織人員學習雨帽製作工藝;另一方面,幫助聯繫銷售商家打開銷路。同時,加大發展張家鎮的旅遊產業,使雨帽成為特色旅遊產品。下一步準備利用電商來銷售雨帽,讓張家的雨帽能走得更遠。

雨帽村的匠人們只是平樂大地上各類匠人中的一個,他們與其他各行業的匠人堅守著傳統手藝併為我們的現代文明生活補給傳統的必需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