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發現自己日漸衰老,除了熬日子再沒有什麼追求了,你會怎麼辦?

兩言三語


首先我會恐慌,也會不甘心。望著時日不多的日子,感覺自己還未好好地享受人生,很多的事情沒有做,很多的夢想沒有來得及實現,我會不願意也不甘心這樣老去,總覺得自己還沒到老的時候,總是不願意承認自己快要老了,內心深處還有一顆充滿激情充滿奮鬥的心,不會輕易去認輸。

其次我會安靜下來,重新思考人生。經過一段時間的安靜沉澱,我會面對現實,重新思考餘下的人生,好好的為自己規劃未來,好好的為自己真正的活一回,安安靜靜的享受餘下的日子,或許出去一個人去旅行,或許會參加鍛鍊,或許會去鄉下享受鄉間的生活,或許會呆在家裡回憶往事,或許會參加舊朋好友的聚會……


紅塵空許


01.是人都會有衰老的心理

步入晚年,有很多人的關顧重點會越來越集中在身體方面,而相對忽略心理調適和有意義生活內容的選擇。問題在於,一個人越是關注身體,越覺得自己日漸衰老;越是忽略其他方面,也越覺得日子沒有盼頭,因此就會喪失對未來的追求

沒有盼頭、也不再追求的日子,過得是不是很沒勁?

我大哥今年七十五了,春節前我姑姑八十歲剛到,就因心臟病去世。參加完喪禮返回途中,我大哥半開玩笑半感慨道:如果八十歲到站,我也就還有5年,這輩子眼看就要過到頭了,還有啥意思呢?

他的這種心情和心理我能理解。和很多步入老年的人一樣,知道身體日漸衰老,而且餘生有限,便覺得做什麼都無意義,所以做什麼都提不起精神,每天豈不是捱日子過嗎? 你看看那些呆坐在牆根,面無表情的老人們,說句不好聽的話,他們實際上就是在熬日子,最後那一天來到了,這輩子也就交代了。

02.衰老心理是怎樣形成的

衰老過程帶給人的往往還不是身體的痛苦,正常情況下,六十歲以後身體才會漸出狀況,有些健康的老人到七八十歲都還沒太大問題,自理能力還比較強。但是,衰老所帶給人的心理不適乃至心理病症,有可能在四十幾歲就開始出現。

據中國老年保健醫學調查顯示,我國65歲以上老人抑鬱症患病率為1%至5%,70歲的老人患病率更高,比這增加一倍。

衰老和其他不好的變化一樣,會使人焦慮,久而久之患上抑鬱症的可能性就非常大。焦慮,是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心理特徵,當一件事不按你所希望的結果發展,而你又對它無能為力時,你就會陷入焦慮之中。年齡增長,身體衰老,健康退化,疾病漸多,都是人所不能左右的,能不焦慮嗎?

至於有些人會因衰老而患上憂鬱症,則與自己的生活調整和心理調適不好有很大關係。

一種情況,是缺乏既有趣味又有意義的晚年生活內容。不少人在退休以後,在完成了兒女大事以後,在帶完孫子之後,不僅沒有輕鬆解脫之感,反而被無聊失落支配。為何?就是因為沒有找到新的、適合自己的、有意義的生活內容來充實大把的時間。空閒多而又沒有事情做,加上兒女們不在身邊,於是便認為這一切都是因為自己老了,因此加重衰老心理。

二種情況,沒有正確認識生命規律和人生意義。生命的規律是客觀的,生老病死,並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生的意義在哪裡?不僅在於最後的結果,更在於一個具體充實美麗的過程。很多人總想長壽,便對死亡充滿恐懼;有些人對人生結果感到虛無,且忽視過程的意義,於是就認為衰老過程如同走向黑暗,自然也會失去追求的動力。

03.如何調適自我心理及生活

第一,接受生命規律,看淡生老病死,讓一個好心態主宰自己

人都說人越老越怕死,這是真的。但不妨問一下自己:擔心害怕有用嗎?目前中國人預期平均壽命為76.34歲(國家統計局),遠遠達不到長命百歲的理想目標吧?

大自然萬事萬物皆有規律和定數,個人可以盡人力,但也必須聽天命。既然如此必須一定,那就坦然接受,由它而去。電視節目上曾看到北京市的一位孤獨老人,親人們先後過世離他而去,但他在經歷一次次打擊之後,反而看淡了生死,每日出門溜達玩耍做些社會活動,結果活到八十多歲還沒啥毛病。這就是心態的作用吧。

第二,調整生活內容,避免心理空虛,給自己一個充實的晚年生活。

心空自生悲。如果一個人每日無事可做無人陪伴,他並不會因清閒而愉快,而是更容易被失落感所侵襲。所以要有事做,要有適合自己的事做,要有自己喜歡的事做,要有健康有意義的事做。較高要求的如旅遊、攝影、唱歌、書法、繪畫等;中等要求的如垂釣、養花、種菜、去圖書館文化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較低要求的如學太極、散步、遛鳥、逛公園等。這就叫做忙中取樂、樂在其中。

第三,追求人生意義,重視精神享受,使晚年生活更具層次和質感。

老年生活最難能可貴的,除了身體健康,恐怕就是有一項或幾項高雅的愛好,當然這個與生活環境有關,也與個人文化程度有關。比如我老家就有一個老人辛苦一輩子掙下不少家業,自己手裡也有個幾十萬,養老不成問題。可他沒啥愛好,身體健康但無所事事,上邊所說的那些內容他幾乎都不會,於是便每天唸叨自己如何孤獨如何不好過,想找老伴也始終不能如願,於是過得很不開心,時不時還抹眼淚。

所謂高雅的一點的愛好,好處不是為了炫耀,顯示什麼文化修養,而是有利於幫助自己認識生命和人生,理解生與死的辯證關係,從而使自己在更高層次上過好每一天。現在有不少老年人在“玩頭條”,這個就非常好。不在於寫出多好的作品,不在於自媒體收入,而是能夠看到更多精彩信息,尤其是各種有關老年生活的觀點方法,對自己的指導意義非常大。

實際上,你一旦進入一個非常大的新鮮世界,你的眼界和心境就不再囿於一個狹隘封閉的空間,你的思想就會變得靈活多樣與時俱進,你就會發現晚年生活同樣可以豐富多彩生動異常,哪還來得及思考所謂生老病死的問題?

享受每天的快樂還來不及呢!


教書育人生活修身


生老病死乃自然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日漸衰老無法改變。

進入"熬日子"的時間階段,身心俱疲不由自主,還能、還想追求什麼呢?

即使還有未盡的事業和諸多願望未能成為現實,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在此打住就是了。

生的慾望是人們本能的反應。好死不如賴活著。當進入了生命的倒計時階段,生存的時間屈指可數了。

生命的最終歸宿的目標,已經向人們頻頻招手,此時此刻,對於生命的真諦,應該大徹大悟了吧?

無論想明白透徹也罷,還在執迷不悟之中也好,生還的慾望十分強烈,更加愛惜彌足珍貴的光陰,是可以想象的事情。

儘管平日裡,曾經遇到過一些非常煩心惱火的人和事,死的念頭也有過,但是,當死神逼近時,有誰情願萬念俱滅呢?

總想延緩生命的最後時光,應該是大同小異的想法。一切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順其自然的走完人生的最後歷程,也就知足了。

(網絡圖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