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發展“多點開花”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4月16日,廣州市統計局發佈了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公報解讀,從經濟、社會、文化等方面,通過數據和圖表,綜合反映了新常態下廣州高質量發展的新成就。隨著產業結構的調整,廣州的行業發展“多點開花”,新興產業的異軍突起造就了不同行業的增速出現分化。

與之相伴出現的,是廣州就業人員在行業間的大規模流轉。具體表現為,第二產業釋放出的勞動力資源,由第三產業吸納。一方面,這說明了廣州勞動力素質的提升,由過去的體力輸出,向腦力、智力輸出轉變;另一方面,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對人力需求的一增一減,也折射出經濟社會發展的提質增效。

法人單位五年增長近三倍彰顯市場活力

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隨著商事制度改革的全面推進,市場準入門檻進一步放寬,廣州市營商環境持續改善。全市法人單位在數量上進入高速增長期。

2018年末,全市共有從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75.16萬個,比2013年末(2013年是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年份,下同)增加55.24萬個,增長2.8倍,年均增長39.4%。

法人單位數量增長的同時,產業結構也在進一步優化,第三產業單位佔比繼續提高。2018年末,全市從事第三產業的法人單位數量為64.84萬個,佔全部單位的86.3%,比2013年末提高了5.7個百分點。

從區域分佈看,在區域經濟良性互動的影響下,廣州法人單位的分佈格局實現了優化。廣州各區立足區位特點和優勢,呈現出不同的發展特點。從數量上看,天河區、白雲區、番禺區三足鼎立,法人單位數分別為18.93萬、13.32萬和8.63萬;從增速上看,南沙區一馬當先,法人單位數增長10.9倍。

從法人單位的登記註冊類型看,廣州私營企業發展最快。私營企業法人單位數及從業人員數在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企業法人單位中數量最多、比重最大、增速最快,是解決就業的主力軍。

從行業分佈上看,法人單位出現增速分化,信息技術產業發展較快。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建築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速較高,2013年來分別增長6.3倍、6.0倍和5.6倍;採礦業,衛生和社會工作,製造業增速較低,分別增長1.1倍、1.1倍和1.2倍。

五年來,在建設網絡強國戰略的引領下,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緊抓機遇,快速發展,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2018年末,廣州市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的法人單位數量增長6.3倍;從業人員達53.74萬人,增長1.4倍。

廣州市各類法人單位中,企業法人比例繼續提高。2018年末,全市共有企業法人單位72.01萬個,比2013年末增加54.13萬個,增長3倍,佔全部法人單位的比重從89.8%提高到95.8%。這與“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化,企業數量快速增長有關。

工業企業升級造就用工縮減、研發加大

2013年以來,尤其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效逐步體現之後,廣州工業企業提質增效,傳統產業積極轉型升級,落後產能淘汰速度加快,生產機械化、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全市工業企業從業人員減少較為明顯。

廣州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顯示,2018年,廣州市工業企業法人單位77075個,比2013年增長1.2倍。

工業企業數量提升的同時,從業人員數量卻顯著下降。2018年,廣州市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180.64萬人,比2013年下降18.1%。這主要源於部分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從業人員大幅下降。

2018年末,廣州市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文教、工美、體育和娛樂用品製造業,皮革、毛皮、羽毛及其製品和製鞋業等4個行業從業人員比2013年下降36%以上,該4個行業合計拉低全市工業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增速(相比2013年)12.1個百分點。

工業從業人數的變動折射出廣州機器換人、結構優化的持續調整。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還顯示,廣州高技術製造業發展迅猛,在推動全市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力度不斷加大,研究與試驗發展(下稱“R&D”)經費總量和投入強度(與營業收入之比)均創新高;文化服務業高速發展,文化產業發展態勢良好。

高技術製造業企業佔2018年廣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量的13.2%,比2013年佔比提升2.5個百分點。廣州高技術製造業六大行業中,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和醫藥製造業的企業數量,佔據前兩位。兩大行業營業收入合計佔全市高技術製造業營業收入的近九成。

對於企業而言,規模意味著體量龐大,而研發則決定了發展前景。近年來,廣州企業R&D經費投入增長較快、投入相對集中、R&D人員投入力度不斷加大。2018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R&D經費投入267.27億元,創歷史新高。規上工業企業R&D人員合計9.56萬人,比2013年增長29.1%。

新興生產性服務業成為吸納就業新高地

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工業,現處於轉型升級、提質發展階段,釋放了大量勞動力。那麼,這些勞動力資源將如何安置?第三產業“就業蓄水池”作用,此刻得以突顯。

2018年末,全市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888.50萬人,比2013年末增加209.65萬人,增長30.9%。這說明廣州市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數量持續增加。

具體到各個產業,廣州第二產業的從業人員為248.67萬人,所佔比重由2013年的39.3%下降至2018年的28%,下降了11.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的從業人員為639.83萬人,所佔比重由2013年的60.7%上升至2018年的72%,提高了11.4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吸納就業能力增強,是廣州就業結構不斷優化的縮影。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還顯示,就業人口逐漸向租賃和商務服務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等新興生產性服務業聚集。

從廣州市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從業人員情況來看,受廣州市“去產能、調結構”政策等因素影響,就業人口逐漸向新興生產性服務業聚集。

近五年來,以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為引領的新興生產性服務業吸納就業能力持續走強。與2013年末相比,法人單位從業人員數量增速較快的前三個行業分別是: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增加30.93萬人,增長1.4倍;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增加24萬人,增長1倍;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增加35.03萬人,增長67.8%。

就業人口發生遷移與廣州第三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動力和新引擎密不可分。當前,廣州服務業市場主體規模不斷擴大,服務業發展潛力不斷釋放。

數據顯示,服務業單位數量規模明顯增大,已成為廣州市經濟發展最重要的主體。2018年,廣州市服務業法人單位合計34.4萬個,比2013年增長4.1倍;服務業法人單位實現營業收入14055.08億元,較2013年實現了86%的高速增長;服務業法人資產總計70620.67億元,比2013年增加35183.15億元。

南方日報記者 李鵬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