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如果傳位給朱棣,他還會遷都嗎?

史觀菌


我的看法和大家不同,如果朱棣得位正統,他大概率不會遷都,當然除非是其他如自然災害等因素,主要原因三點:

1.既然他是太子,必定常伴皇帝身邊,不會去遠,際遇又有不同,所以所謂燕王北方勢力,未必能培植起來,或者不會那麼強大。

2.既然是太子,得位何其正統,在明朝初期朱元璋中央高度集權的大環境下,理明正當接位,再加上其個人能力,也不存在hold不住的問題,何必遷都。

3.遷都之事非小,勞民傷財不說,朱元璋及其祖墳陵墓在南京,在忠孝傳家治國的封建社會,遷都?不敢想象,況六朝古都,氣候宜人遠非北方苦寒之地。

其實,不管朱棣如何為自己洗白,他能欺騙後人和別人,他騙不了自己,他心中是虛的不安的,怕祖宗不佑,神靈不佑,不管什麼理由,他的皇位不是前任皇帝所傳,也非禪讓,得位不正,只有遷都回到自己的地盤才稍安,他有普通人的一面,這才是遷都最大的理由,其他云云,不足道哉。

朱棣心裡是這樣想的,我回我的地盤當皇帝,相當於另建一朝一國,只不過國號依然為“明”而已。這一想法,不能明言而已。



水動生木


北京是燕王發跡之地。朱棣起事時的宿將謀臣,多為燕邸、北平都司及燕山三衛所屬的將校,功成之後難免有戀鄉之情,長期駐在南京就不太合適。另一方面,朱棣的靖難,表面上看義正詞嚴,但其得位後大量戮殺建文帝的臣子和家屬,按照封建倫理,難免有失忠、恕、仁、義之嫌,這給朱棣的心理帶來了一種不安的感覺。因此離開南京,將京師建立在自己熟悉的北京,心理上也會得到某種平衡。

鞏固自己統治的需要。初登大位時,朝野洶洶,天下不穩,無人知道建文帝在哪裡,朱棣十分擔心反對勢力會東山再起,因而很有必要鞏固自己的基礎地盤。為此他一方面大規模地向北京移民、屯田,安撫流民復業,另一方面又調集各地精兵至北京,以加強守衛力量,毫無疑問,永樂帝遷都的首要目的是為了鞏固自己的皇位。

以上兩點是朱棣遷都的重要目的。如果朱元璋傳位給朱棣,以上兩點就不存在。就不一定會遷都,畢竟遷都是一件改變國運的大事。遷都北京,從此明朝與中華漢族的命運開始改變了!


金兆鑫


縱觀歷史,明成祖一朝做了太多對後世影響深遠的事情,其中就包括遷都北京,自此之後,國家的政治中心便定格在了北京這座古老的城市。

作為開國之君的太祖朱元璋,伴隨著王圖霸業的創立,他所擁有的天下,也是哀鴻遍野,百姓亟待休養生息。無論後世對於朱元璋如何評價,或許都已不再重要,他想要留給子孫後代的,無非是一個秩序井然,臣民忠心,無驕兵悍將更無謀略超群的士子。治世之君與一群儒雅進士足以駕馭帝國的一切,老朱家的天下必然會萬代傳世。

歷史總會在不經意間開了玩笑,而且不是尋常百姓家,恰恰在大明帝國的最高層。然而誰人知道開國之君的後代依舊要開疆拓土,成就超越古今之盛世,所謂治世之君敗於創業之人,可見一般。

出生於戰爭年代,成長於將校之間,決勝於沙場之上,他經歷過戰爭帶的一片肅殺之象,他已經比同時期的其他孩子過早的成熟,他親眼目睹過刀光劍影的決死拼殺,早已習慣了血肉模糊的慘烈,伴隨名將左右馳騁沙場,領略一代豪傑的用兵如神,而立之年的他早已幹練老成。這就是朱棣,朱元璋的四子,鎮守北平的燕王。

讓一個馳騁沙場戰功赫赫,謀略超群,謀士成群的皇子屈居晚輩之下,被一群腐朽沒落的腐儒左右,時常有性命之虞。有皇子的正統身份,有顯赫的卓越戰功,有見識超群的謀士,更有成就帝業的宏偉壯志,又豈能屈居人下,任人宰割。他不僅僅要帝國的最高權位,他還要開創屬於他的時代,永樂時代由此出現。

因為帝位來自於靖難之役,並非光明正大的繼承,成祖一直為歷史所詬病。以至於他所做的一切,幾乎都打上了建文帝的烙印。遷都北京是要證明他政權的合法,七下西洋是為了尋找建文帝等等。這裡我們恰恰忽視了北方的威脅,正是由於北方威脅的不斷增加,才有兩宋的滅亡,才有太祖置藩王於邊疆的安排。明初,雖然北元勢利在一次次的軍事打擊之下奄奄一息,但是遊牧民族飄忽不定的特性,時而化整為零,時而聚集一處還是時刻威脅著大明帝國。經歷元朝的修建、統治,北京城已經初現規模,漕運便利。北方凜冽的西風,飛揚的風沙,還有那時時保持警覺的戰馬嘶鳴,更能激起帝國將士的鬥志。

佔據帝國的北方俯視天下,拒北方草原勢利於過門之外,從此號令天下,相較於帝國大業,區區建文帝又何足掛齒,開創千秋萬代之功業,威震四海,盛世即將到來,寶船已經楊帆啟航,遷都之事不過只是過眼煙雲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