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韓信當初投奔了項羽,是否那以後的歷史會改寫呢?

相隨心轉5


歷史應該會改寫,因為你看眾所周知韓信本來就在項羽的麾下,如果韓信沒有投靠劉邦,一直都在項羽的麾下。就以項羽的性格來看大幾率還是不會重用韓信的,那麼韓信還是一個官不過郎中的執戟小兵。

那麼項羽這邊有龍且和一幫江東心腹。那劉邦這邊就會少了一個國士無雙”、“功高無二,略不世出的兵仙了,那麼歷史上韓信的一系列壯舉都不會有了,什麼為劉邦制定了的漢中對策。劉邦兵敗於彭城後,韓信先破楚軍於京、索之間,後平定魏國。請命北伐拿下代國,劉邦收其精兵後背水一戰擊敗趙國,派人降服燕國。支援劉邦以及清除項羽派往趙國的楚奇兵,平定剩下的趙國城邑。劉邦成皋兵敗奪其精兵後,奉命攻打齊國,並於濰水全殲龍且二十萬楚軍。韓信攻打楚國,項羽與劉邦簽訂鴻溝協議。劉邦聽從張良、陳平計策撕毀鴻溝協議,追擊項羽失敗。漢五年,帶兵會師垓下,圍殲楚軍。的一系列事情都不回有了,那麼劉邦早在楚漢相爭的一開始就一定會被千古無二的項羽打的潰不成軍。早早的敗亡退出來歷史的大舞臺了,畢竟奮六世之餘烈的大秦帝國在神勇無敵的項羽手中都打被的飛奔離析了。何況一個小小的劉邦了。

如果項羽能不那麼的剛愎自用、婦人之仁,放下對韓信輕視。那麼項羽戰場厲害,韓信攻心厲害,相輔相成,勝利一定是屬於楚的。可是歷史是不能假設的,如果韓信不投靠劉邦那麼韓信就不是那個韓信了,如果項羽能重用韓信那麼項羽也就不是那個項羽了。事情發生了,一定有其發生的道理和必然性。


心澄子李易


雖然歷史的塵埃已經落定,但是我們有時候也不免想象,倘若當時是另一番場景,那麼最後的結局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要說歷史上比較引人注目的兩家爭鬥,那我們一定會想到秦漢年間的楚漢爭霸。這一場爭霸賽令人印象深刻,是歷史上的一大亮點,因為楚漢兩方的帝王是兩種帝王形象的典型代表,正因為如此,這場楚漢爭雄才格外的有看點。


說到楚漢爭霸就聯想到一個“一戰定乾坤”的兵家神話人物韓信,韓信墓前“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對仗工整,語言簡練,寥寥十字,卻總結了韓信一生中掌握其生死存亡的三個人。

原來秦朝末年,各地農民紛紛起義。韓信最初在項羽部下從軍,卻從未受過重用。他一氣之下投到劉邦的麾下,仍然不得重用,他再次憤然離去,於是上演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歷史典故。蕭何極力向劉邦薦舉韓信的才能,結果被封為大將。

韓信果然是個將才,在每次征戰中屢建奇功,被冊封淮陰侯。後來劉邦建立了大漢王朝,做了皇帝,反而猜疑韓信。寒心覺察到此事以後,便聯盟夏陽侯陳豨密謀造反。此事被蕭何識破,用計將韓信引誘到長樂宮中,被呂后斬首。成語“成也蕭何敗蕭何”就是出自此典故,這也是上聯“生死一知己”的最好詮釋


話說韓信在投軍從戎之前,因家貧如洗,食不果腹,差點被活活餓死,幸遇一位洗衣婦人把他接到家裡,服侍他吃喝拉撒十多天,才保住性命,這是讓他生存下來的一位善良的婦人。另一位婦人,不用我說,大家早已知曉,韓信謀反被捕,為呂后所殺。韓信一路走來,他的命運卻掌握在兩位婦人手中,這就是“存亡兩婦人”的緣由。


大家都知道項羽最後輸給劉邦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實在是腦筋太直,他不會善用身邊的人才謀士,不能夠很好的運用計謀,只是單純的想用武力來對抗,卻不知道在戰爭當中一位謀士一位將才完全可以抵得過千軍萬馬,再好的武將又怎樣,頂多也是一擋五,一個好的謀士,卻完全可以顛覆整場戰局。如果韓信與項羽交好,被項羽重用,那麼楚漢爭霸的結局是否會改寫?韓信悲慘的結局是否改寫呢?

其實韓信在某些方面與項羽非常相似,項羽為人豪情仗義像個莽夫,但是韓信看上去好像很有戰略與軍事才能,會領兵佈陣,實際上在軍事之外也是一個白痴,要不然最後怎麼會落得如此悲慘的結局。他幾乎是軍事上的天才,但是為人處事方面卻一點都不精明,如此一來,如果他與項羽兩人合得來交起了朋友的話,最後倘若韓信投靠給項羽,那麼這天下最後還真的不一定歸劉邦所有,畢竟韓信是劉邦最後的武力,他一走劉邦這邊邊再也沒有可以作戰的能力,但是韓信到死都非常相信劉邦,也難怪最後落得慘死局面。但同時證明了韓信本人並沒有做君王的野心,如果項羽和韓信克服性格上的“文人相輕”並且在謀臣方面僅僅依靠范增,這樣個人認為項羽這方是可以奪得天下的,並且以項羽的重情義性格,也不會出現劉邦那樣的卸磨殺驢,或許這兩個秦漢時期的亂世英雄不至於都落個悲慘結局(當然這個假設相當於要求項羽在政治水平上提升較高水平)。


副史


我覺得以後的歷史還是不會改寫。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軍事家、淮陰侯,兵家四聖之一,漢初三傑之一,中國軍事思想“兵權謀家”的代表人物,被後人奉為“兵仙”、“神帥”。“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是有關於他的典故。

陳勝、吳廣起義後,當項梁渡過淮河北上,韓信此時帶著祖傳寶劍投奔了項梁,留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屬項羽,項羽讓他做郎中。由於項羽在是那個亂世的驕雄,力能舉鼎,軍事才能極佳,有種“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錯覺,更是對韓信多次獻計不予採納,導致韓信轉生投靠劉邦。劉邦最大的特點是知人善用,人盡其才,在“蕭何月下追韓信”後,拜韓信為大將軍。韓信在後來的戰爭中有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大手筆,最終在垓下打敗項羽。

所謂一山不容二虎,韓信在項羽陣營不會得到重用,而在劉邦陣營卻人盡其才,最後在古代冷兵器時代給歷史留下厚重的一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