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關羽、韓信、項羽四位名將中,你認為誰死得最窩囊?

淡忘憶


四人中當屬韓信死的最窩囊!

首先看關羽。關羽圍攻襄樊,呂蒙趁其後方空虛,白衣渡江,奪取三郡。關羽撤圍後,發現三郡丟失,一邊南撤一邊和呂蒙聯繫,呂蒙利用俘獲的關羽部下家眷使其部下無心再戰,四散潰逃。

關羽兵力漸少,向駐守上庸的劉封、孟達求救,退至麥城,趁夜逃往益州。孫權派朱然、潘璋截斷關羽去路。潘璋的行軍司馬馬忠在距益州不足20裡的臨沮抓捕了關羽、關平父子。孫權想收留關羽對抗曹操和劉備,有人告訴他關羽降曹的事,孫權下令,將關羽斬首。死在戰場,並不窩囊。

再看張飛,張飛雖然是被部下殺死的。但是張飛死的並不窩囊,他就是自己作死。張飛敬重君子。但從不體恤士卒。果不其然,在張飛準備出兵為關羽報仇之時。他被手下的張達範疆謀殺。首級還被兩個小人割下送給了孫權。張飛之死本來可以避免。但是他自己作死並不窩囊。

然後來看一下項羽。項羽死的不僅不窩囊,反而還很壯烈。項羽本來可以坐船回烏江重整旗鼓。再來與劉邦決一死戰。可是他並沒有。他以無臉面對江東父老為由。自刎於烏江邊。項羽死之前霸氣的說。天之亡我,我何渡為?所以項羽的死是很壯烈的,不能用窩囊來形容。

最後來看一下韓信。韓信是怎麼死的?劉邦坐了江山以後,怕韓信勢力太大。壓了自家的天下。就想殺死韓信。可是自己親口封了韓信,三齊王五不死。三齊王就是與天王齊與地王齊以君王齊。五不死就是見天不死,見地不死,見軍不死。沒有捆他的繩,沒有殺他的刀。那麼是怎麼殺他的呢?他想了個殺韓信的辦法告訴了呂后。幾十名宮女個個手拿棒槌一擁而上,團團圍住一陣亂打。把韓信活活打死了。英雄一世就這麼個死法,實在是窩囊。


口袋歷史聽堂


這是一個很有深度的好問題,認真感悟他們的人生經歷,對於看懂人生及其修正自己的人生座標,很有借鑑意義。

以題主的說法,如果以窩囊來論,豹眼認為,依次是張飛、韓信、項羽、關羽。

01

張飛死得最窩囊

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張飛被封為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張飛追隨劉備一生,從出則同行,寢則同床的患難兄弟,到共享富貴、肝膽相照的君臣,張飛的一生達到了巔峰。

此時的劉備集團沒有大將軍一職,除了驃騎將軍馬超,唯有車騎將軍軍階最高,而且兼領司隸校尉,那是最心腹之人所擔當的崗位。馬超那個驃騎將軍,也可算作是個名譽頭銜,在信任度、參與權、帶兵權上,都比不了張飛。張飛是最風光的將軍,在蜀漢無人能及。

同年六月,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出兵伐吳,讓張飛從閬中出兵江州。

但在臨行之前,張飛被其麾下將領張達、範強謀殺,並將首級帶走去投奔了孫權。

張飛這樣被殺死,不僅十分窩囊,也給劉備的霸業帶來了不可挽回的損失。

劉備得知張飛被殺,只說了一句“噫!飛死矣。”

也不能就此說劉備寡恩少義,但確有恨鐵不成鋼的意思。

張飛一向敬愛君子,但不體恤士卒,劉備屢屢告誡張飛說:

"你經常鞭打健兒,但之後還讓他們在你左右侍奉,這是取禍之道。"

但張飛毫不以為意,劉備也是無可奈何,畢竟是一起出生入死的弟兄,也不好譴責、懲處他。能夠做得也僅僅是勸導、提醒,但不幸言中。

看一下當時的大佬們對張飛的評價吧:

陳壽:"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程昱:"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御我。"
郭嘉:"備有雄才而甚得眾心。張飛、關羽者,皆萬人之敵也。"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關羽、張飛勇冠三軍而為將。"
周瑜:"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

陳壽、程昱、郭嘉、劉曄、周瑜等等,都稱讚張飛與關羽一樣,是勇冠三軍的萬人敵。就這樣的名將,卻死在張達、範強這樣的人手裡,豈不窩囊透頂?

後蜀漢後主劉禪追諡張飛為桓侯。

02

韓信之死次之

韓信(約公元前231年-公元前196年),漢族,淮陰(原江蘇省淮陰縣,今淮陰區)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的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

韓信的軍事才能,那是槓槓的,不是張飛、關羽、項羽等人可比的。說劉邦的天下全是韓信打下來的,有些言過其實,但起碼韓信是居功至偉。沒有韓信,劉邦絕對玩不過項羽,不可能登基稱帝。

漢十年(前197年),陳豨反叛,劉邦親自率兵平叛,韓信託病沒有跟從。韓信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你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你。”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髮動他們襲擊呂后和太子。

由於韓信得罪了家臣,被他們告發,呂后與蕭何設計殺死了韓信。

至於韓信謀反的情況,說法不一,但韓信的確是被呂后與蕭何處死啦。這也就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的由來。

韓信臨死前感慨地說:“我後悔沒有采納蒯通的計謀,以致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韓信三族被誅殺。

這裡的小子,恐怕是指蕭何。當初月下追你,舉薦你做大將軍的時候,沒認為蕭何是個小子吧。

一個將軍,不管能力、功勞多大,不能戰死疆場就是一種恥辱。如果不能壽終正寢,那的確就是窩囊。縱然韓信在獄中跟獄吏也發出過“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浩嘆,既然如此明白,為何還會得到這樣的下場呢?

史家、學者、軍事家們對韓信的軍事才能就不必多說啦。看一下韓信最後這個結局,大佬們是如何評價的吧:

司馬遷:假令韓信學道謙讓,不伐己功,不矜其能,則庶幾哉,於漢家勳可以比周、召、太公之徒,後世血食矣。不務出此,而天下已集,乃謀畔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
馮衍:昔者韓信將兵,無敵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見,威執項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時,就烹於漢。

司馬遷、馮衍等人對其評價都不很高。司馬光說得更直接:

信以市井之志利其身,而以君子之心望於人,不亦難哉!

其意是說,韓信你自己就是市井見利忘義的小人,卻希望別人都是君子,這有多難啊。

簡直是一針見血。

具備韓信這樣的軍事才能,卻得到了如此下場,豈不窩囊?但死在呂后、蕭何手裡,也遠強於張飛死在張達、範強手中。

03

項羽再次之

人固有一死,打不過人家,死了也就死啦,願賭服輸,不該有怨言。

項羽可謂是一把好牌打得稀巴爛,但項羽遇到劉邦帶領的蕭何、張良、陳平、韓信、曹參等這樣的團隊,被打敗也不算太丟人。

遺憾的是,項羽手下就僅有一個范增,而且不能採納他的意見,最終招致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漢五年(前202年),項羽十萬大軍被韓信四十萬大軍設下的十面埋伏,圍困在垓下,全軍覆滅。項羽僅僅帶領二十八騎逃離,來到了烏江邊。

項羽自刎烏江,上演了一出霸王別姬,儘管是令人動容,但還是有點英雄氣短。

對於項羽能否東山再起,世人多有遺憾,但畢竟是有尊嚴的死去。特別是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的千古絕句,更增加了項羽的英雄氣概。

但終究是以一個失敗者的身份,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多多少少是有些窩囊。

04

關羽為了信仰而死,可謂死得其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威震華夏,但最終還是被徐晃擊敗,又被東吳呂蒙偷襲了荊州,腹背受敵敗走麥城,失掉荊州,最後關羽只率領數十騎出逃,在距離益州地界不足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襄樊市南漳縣),被潘璋部將馬忠設伏擒殺,其長子關平一起被害身亡。

豹眼一向認為,關羽是因為與劉備分道揚鑣而發起的襄樊之戰。這裡就不多說了,有興趣的友友,可以去看豹眼有關的回答。

關羽是跟荀彧一樣,在漢末時期忠於漢室,以匡扶漢室為己任的、為數不多的人之一。

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這令關羽大失所望,指望跟隨劉備匡扶漢室已經不可能啦。關羽明知道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是不能戰勝曹操的。但為了信仰,關羽只能殺身成仁,孤注一擲。

不要跟豹眼提劉備夷陵之戰是為了替關羽報仇的事,你信就信,豹眼是不信的。

因此,豹眼認為,關羽之死,說不上窩囊,反而是很偉大。

但在漢末時代,想要匡扶漢室,何其難哉?

一定要說窩囊,那就是出生在一個窩囊的年代。就關羽的能力,還不足以平定天下,也就註定了關羽最終的命運,也算是有些窩囊吧。

但與張飛、韓信、項羽之死相比,關羽之死,最有尊嚴。孰能不死?如此死去,也是最好的結局,死得其所。

後世對關羽的評價,就不必多說啦,死後為神,就足以說明了一切。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給與關羽足夠的認可及尊崇。


豹眼看歷史


張飛,關羽,韓信,項羽。四大英雄豪傑也。張,關,項三人都死於疆場,其英雄壯舉,留芳百世,唯獨智勇雙全的韓信確死得窩囊。韓信一代名將,輔佐劉邦建立了西漢王朝,可劉邦連他功成名就後的生存希望也沒留給他。他自己也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獵狗烹”的道理。但他的居功享受之夢最終破滅,死於非命,想張良就聰明得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