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朝遷都進行全面戰爭,清朝滅亡的機率有多大?

郭氏阿杰


很高興來回答您提的這個問題

甲午戰爭失敗後,如果清朝遷都進行全面戰爭,清朝滅亡的幾率可能降低。

分析:

1、列強侵略大清的目的是掠奪金錢和資源。而甲午戰爭後,大清賠付日本的物資透支了國庫,所以帝國主義國家肯定希望大清永遠存在,做自己的提款機。

2、清朝的軍隊沒有戰鬥力,會越戰越慘。這更加使得列強依靠清政府賺賠款。

3、轉移國內矛盾,讓老百姓一致對外,既可以趁機消滅國內反動力量,又可以以工代賑,發展生產。

這就是我的理解,請大家多多指點。




史海清流


沒有用的,甲午戰爭失敗後,就算清朝遷都進行全面戰爭,大概率還是要亡,說不定亡得更快。

甲午戰爭的失敗,對於清朝來說不是因,而是果。正是因為清朝存在各種解決不了的問題,才有這場大失敗。

晚清如同一個風燭殘年的老人,肌體老化,百病纏身。洋務運動曾帶來一絲希望的曙光,甲午戰爭卻證明了這不過是迴光返照。

內部,人民生活困苦,各種起義從來就沒有斷過,太平天國更是動搖了清朝的根基;官場上派系眾多,爭鬥不止,吏治腐敗軍備鬆弛,本應作為軍事支柱的八旗軍,早已被清廷養成了豬;滿清統治者對滿臣、漢臣的區別對待,也讓逐漸掌握實權的漢臣感到深深的不滿。

外部,列強林立,各國虎視眈眈,都想在清朝分得一杯羹。甲午戰爭之前,通過洋務運動建立起來的北洋水師號稱亞洲最強,非常唬人。但戰爭之後,各國都知道了清朝是隻紙老虎,加大了侵略清朝的步伐。

接下來就說一說甲午戰爭前後的一些事情。

甲午戰爭跟朝鮮有關。和明朝一樣,清朝也是朝鮮的宗主國,日本一直對朝鮮有企圖,後來趁著清朝衰弱,幫助朝鮮開化黨發動甲申政變,企圖驅逐清朝在朝鮮的勢力。

雖然很快就被袁世凱鎮壓了,但清廷迫於國內外的壓力,還是和日本簽訂了《天津會議專條》,這個條約使日本取得了與中國在朝鮮共同行動的權利。大家記住,這就是甲午戰爭的引子。

當時的清朝,在硬實力方面遠遠超過日本。但從這個時候起,日本就對清朝各種關注,各方面向清朝看齊,說是“鄰邦之兵備愈強,則本邦之兵備亦更不可懈”,清朝買什麼,他們就買什麼,甚至買得更多。

(北洋水師)

舉個例子,北洋海軍初建時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日本海軍只有5艘,總噸位約17000多噸;但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

至於北洋海軍,這麼說吧,出道即巔峰,正式建軍後就沒有增添任何艦隻,軍艦老化、技術落後、管理混亂。最令人難以置信的是,自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不購買槍炮彈藥了。

因為沒錢。可是再缺錢,上層統治者依然過著奢華無度的生活。

反觀日本,鐵了心的趕超清朝,從1890年開始,國家財政收入中拿出60%發展軍備;1893年起,明治天皇決定從每年的宮廷生活費中撥出30萬,再從大臣們的工資中抽出十分之一,全部用於海軍建設。

這種瘋狂的發展之下,日本覺得能對清朝動手了。但為了謹慎起見,又用了幾年的時間向清朝派遣間諜,收集到了清朝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大量情報。然後,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894年,這股東風從朝鮮吹來了。怎麼回事呢?是這樣的,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不敵起義軍,向清朝求援。

清朝出兵,日本也以保護使館和僑民為由跟著去了,然後不斷增兵,刻意製造衝突,並襲擊了清朝增援朝鮮的濟遠號和廣乙號軍艦。8月1日,清朝正式宣戰。

戰爭的結果大家都知道了,清朝慘敗,這也標誌著清朝30多年的洋務運動失敗了,對整個國家的打擊很大,從上到下都不知道出路在哪裡。為了收拾殘局,慈禧派出李鴻章,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

鉅額賠款和割讓出去的土地、主權,讓清朝越發衰敗,日本越發興旺。那麼,如果清朝不遵守《馬關條約》或壓根不簽訂,直接遷都進行全面戰爭,結果如何呢?對於中國來說可能有轉機,但清廷還是要完。

因為日本雖然取得很大勝利,但體量太小,短時間內吞不下這麼大的國家。而清朝其實還有兵力,且疆域廣大,也並不是所有人都願意匍匐在列強的腳下,若是背水一戰,未必沒有取勝的機會。

既然如此,清廷為什麼還是要完呢?這就是內部的因素了。民眾對清廷的不滿早已到達頂點,清朝皇室只要遷出北京,也就失去了象徵意義,誰還認它?就算勉強認了,如果清廷不從根子上進行變革,也活不了多久。

幾年後慈禧對十一國宣戰,李鴻章等漢人權臣東南互保,根本不管她,早就做好了清朝滅亡的準備,打算組建民主政府。

這就說明,在這些人眼裡,清廷甚至帝制已經沒有了存在的必要,而少了他們的支持,清朝還怎麼維繫下去?靠滿清貴族嗎?只怕靠不住。

總之,甲午戰爭是對清朝存活能力的一個檢驗,失敗了,那就是失敗了,再怎麼掙扎都沒用。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清朝要是真有膽量發動全面戰爭,說不準能人清朝多活幾十年!

清朝為什麼在外戰中屢戰屢敗?

技術差距不是問題,最主要的是人心散了。

常說清朝一盤散沙,不是說國民一盤散沙,小屁民懂個啥,就是一群羊,跟著頭羊跑罷了。問題出在統治階級內部人心散了,統治階級裡沒有領頭羊。老佛爺和光緒皇帝,還有一幫子王公大臣首先就未戰先怯,將熊熊一窩,下面的小屁民誰會去賣命?

發動全面戰爭其實對清朝是好事。

都知道,對外戰爭是轉移國內矛盾、凝聚國內人心的最好方法。你看看歐洲列強,一有了什麼經濟危機什麼的,國家領導人要競選連任什麼的,不都是一個套路——趕緊到外國找茬掐架。世界上很多戰爭,一戰、二戰的爆發都有這樣的因素。

是清朝不一定就會敗。

雖然日本聯合艦隊全滅了北洋艦隊,但是最終決定勝負還的看陸地戰爭。可惜,清朝沒抓住機會,北洋一敗,整個朝廷就慫了。有一種說法是日本當時是當了褲子打仗,只要清朝陸地頂住三五個月,日軍自己首先就崩潰了。

最關鍵的是,在軍備上、技術上,清朝和日本並沒多大差距。清朝敗就敗在,統治集團已經是混吃等死,普遍沒有亮劍的想法。清朝要能挺直了脊樑完全能做到不敗。

看看同時期的第二次布爾戰爭,“日不落帝國”巔峰時期的英國,前後出兵40多萬,死傷兩三萬,硬是被總人口40多萬的布爾人打的沒脾氣,最後英國還要給布爾人賠款。

說白了,打仗這玩意,打的就是精神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