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家長學了些對孩子的正面管教,卻總說沒用?

用戶64537308


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正面教育”的這種方法,的確是開拓了我們這批家長對小孩子的教育思路。但是有不少家長會感覺“沒用”,我認為主要應該是這麼幾點原因:

一來,是大家的內在固化思想太過深厚,難以輕易改變。

其實就像是100多年前的洋務運動一樣,我們也是想要接納吸收運用外來的新知識,來武裝自己,改變和發展自己,但是最終還是失敗了,其間原因還是在無法拋棄固有思想而未能得到徹底的改變。現實的家長們教育孩子的情況也是類似的窘境。畢竟再好的理論和方法,都是外來的,現在很多苦惱著家庭孩子教育問題的大多都是我們80後90後的這批人,其實大家在自己小時候就一直受到的都還是老一派的教育,甚至可以說就是和“正面教育”反著來的那一套。我們這幫新晉爸媽,自己都沒有體驗過“正面教育”,更加無法深刻理解,而最要命的,就是對待孩子時自己的行為習慣,卻已經在老一輩爸媽的打罵中,烙下了深刻的記憶,甚至乎有些人都有“肌肉記憶”了,一看到孩子犯錯,猛地一陣發火,還管什麼正不正面的教育。

二來,家長們在學習教育方法的時候不得要領,不能變現成為自身的能力。

的確也有很多家長是真的耐心學習,讀遍各種書刊讀物,參加各種講座論壇,做了很多筆記心得,但是這些終究只是成為紙面上的知識,一到應用環節就啞火了。甚至於常常被自己的一些錯誤的偏見帶偏,最簡單的栗子,是很多家長自身很難改變的偏見:總是會以為對孩子的懲罰是能改善小孩的不良行為。但到頭來還是在實際問題處理的時候,壓根發揮不出所學的東西,什麼對孩子該怎麼鼓勵,怎麼面對,怎麼做,腦子就一團漿糊。知識和方法不能成為自己的能力,花再多的時間,也就百搭了。解決方法還是一個,多實踐多練習。別想著等自己理論學得七七八八的,“胸有成竹”了,再實踐,那樣子效果是很差的。因為本身這就是我們不熟悉或者是陌生的事物和經驗,如果不從一開始就慢慢熟悉和加強練習,只會生疏,就更加難成為我們掌握的知識和能力。

三來,要講下孩子的因素,長期領教了老一派的打罵教育,初次接觸“正面教育”可能會誤以為是廉價的溫存,反而容易被對策。

我們很多孩子大多之前還是接觸的老一派的家庭教育,像是“正面教育”這種,有些時候可能還會在孩子犯錯的時候鼓勵孩子的教育手段,往往會被一些“小調皮”誤解讀為家長的管理變得鬆懈,有甚者可能會想出對策利用家長的和善,變本加厲。出現這種問題的原因往往還是在於家長實施“正面教育”時,理解上的偏重點還是搞錯了。“正面教育”強調的是“既不懲罰,亦不驕縱”,家長只是簡單的和以前相對粗暴的打罵教育做對比,理解上更加突出了“不懲罰、和善”這方面。明顯在理解和運用上就偏了,不完整了,這個還是家長們在實際學習和實踐中出現的了問題。

總結來說,作為一種新被引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家長們需要學習體會和實踐嘗試的東西很多。要學的全面,多多實踐,需要做好“既不懲罰,亦不驕縱”的平衡。

以上是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謝謝!


日語羊羹君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我雖然是個教師,從小就給女兒一個信念:讀書、學習聽老師的,父母不管、不幫、不要求。

家庭教育起碼應包括兩點:1、家長、包括所有家庭長者的身教。是否夠一個正直、上進、負責、守法⋯的正常人?這會給孩子一個正面的榜樣。孩子是父母的作品與鏡子,父母本身三觀不正,下一步的言教,虛假無比!2、有系統、科學的家庭教育知識,有認真實踐的執行力。

教育是天長日久的過程,尤其是家庭教育,沒有固定的課堂、上課的時候、教案、作業⋯但卻用生活的點點滴滴,潤物細無聲的影響著孩子:三歲前就巳知聽話,六歲時已知是非好歹⋯這種教育是走在孩子成長前面的。

而不是家長一時性起,想學學鄰家孩子的教育法。或者惡性已成,想引進一些教育改變之。

孩子來到世界,是一張白紙,家長天天在畫作,六歲以後,送進學校。在學校教育的起點上,孩子已千差萬別。


被叫作黃老師的1948


為什麼很多家長學了些對孩子的正面管教,卻總說沒用?

這個說法是不對的。

這個問題好多家長應該都很困惑,並且也很糾結。其實都是對自己的一種不信任,老覺得教孩子學習和做事的時侯,就不如人家的家長教育的好。

看看人家的孩子學習如何的好,怎麼這樣聽話懂事,到了我這就這麼失敗呢?

追究其原因,我發現現實中,大部分家庭多多少少都存在這幾點:

1.攀比心。

比如有兩位不認識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在一個班是同學,如果兩位孩子學習成績不差上下,小朋友都可算上優等生吧。

那這兩位家長都會很高興,以及會成為好朋友,加個朋友圈,課下課外接送孩子的時侯,有可能經常互相交流,如何教導孩子學習心得,共同勉勵。

反之,一位同學的學習老是及格線,中下游成績,老師天天點名批評或請家長,那這位家長心理會是什麼變化呢?

是我這方面原因造成的?還是孩子的學習方法不對呢?是不是有一種審視自已的行為舉動呢?

還有一現象,低學歷,家庭條件一般,父母整天忙忙礙碌的,沒把孩子學習當成一回事的家長,他們的孩子周圍沒有這種攀比壓力,皮皮噠噠的學習反而很輕鬆過了。

反問這種孩子表現的現象,在班級裡應該會佔大多數吧?

本身從教育層次上面講,許多家長的學識和認知,都是和孩子一樣都是在學習中慢慢培養起來的。

分析出每一個家長教育孩子,會有千萬種不同教育方法方式的,不是單一片面的去說教孩子,去責怪孩子學習成績差,而認為自己學識低,教育跟不上。

2.責任心。

每一位孩子的成長,說大話點,以後有可能成為國家棟梁,有可造之才,想必家長們會傾盡全力培養。此時認為輔導學習,管教孩子是應盡的義務。

那學習差點或一般般的孩子呢?這時候家長的責任心去哪兒了呢?

家長會怎麼想?

是不是就隨著孩子自已的步驟走,能學到哪就學到哪呢?

而恰巧這個時候,我們做為家長卻更應該多去關心和注重培養孩子的另一個面,素質修養,品德教育。

(大白話解釋下:“強扭的瓜不甜”,孩子沒學習的天賦,最後沒能考上好大學,但不代表孩子這兩方面的成長教育,家長沒認真去做過,這就足夠了。)

不要做反面教材,真的就去放任孩子的將來而後悔當初。

總結:家長在面對孩子學習和管教的同時,反思自己是否也在學習,哪些是外在因素影響到了自已,哪些方面有欠缺沒有做到的。

相信會有一個答案會與自己想法一致,而去改變它,要求自己去做好它,給孩子一個好的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