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清末重臣李鴻章,你怎麼看?

超自然研究所


對李鴻章沒必要特意貶低或者抬高,總體而言他就是晚清一個忠於清室、能力比較強的大臣而已。

李鴻章不是賣國賊

在早期的歷史研究中,李鴻章往往是一個反派人物,很多人把他當成了賣國賊。不過平心而論,李鴻章雖然簽署的賣國條約確實不少,但是他權力最大時也不過是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而已,遠遠算不上權臣,更談不上賣國。

以甲午戰爭時的《馬關條約》為例,雖然簽字的是李鴻章。但是從拿到日本起草的合約底稿以後,李鴻章立刻就全文發回了國內,認為遼南位置重要,不宜割讓,並要求光緒定奪。

光緒召集重臣進行朝議,雖然大家也贊同李鴻章的意見,但是最後卻因為實力不如人,擔心日本兵進北京,所以光緒下詔,令李鴻章簽字,李鴻章才最終簽字。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李鴻章顯然並沒有賣國的權力,最多也就是一個負責簽字的人而已。

此外在甲午戰爭以後和俄國的一些外交談判中,在俄方資料中有試圖賄賂李鴻章,以爭取有利條件的記載,這也往往成為李鴻章是賣國賊的鐵證。

不過並沒有證據證明俄方確實進行了賄賂,而且當時聯俄抗日也是朝野上下一種比較普遍的意見,張之洞等人甚至提出必要時可以以領土相酬。李鴻章和俄國達成的協議比張之洞等人的意見顯然更對中國有利,因此也不能武斷的認為李鴻章受到俄國收買下出賣了國家利益。

而在庚子事變時,俄國趁機出兵東北。在事後的談判中俄國有意在東北獲取大量利益。俄國外交大臣維特也提出可以給李鴻章50萬盧布的好處費,以便達成協議。然而李鴻章在拿到俄方的草案以後拒絕了俄國大部分條件,並故意將合約草案洩露給了其他國家。

英國、美國、日本紛紛給俄國施加了外交壓力,日本甚至露骨的表示在“任何情況”下都將協助中國驅逐俄軍。在壓力下俄國不得不放棄了大部分不合理要求,將俄軍撤出東北。

所以李鴻章顯然不能簡單的以賣國賊來定義。


李鴻章也有其缺點

不過在不要貶低李鴻章的同時,也不用把他抬得太高。李鴻章在晚清的大臣中是一個比較精通洋務的人,引進西方顧問練兵,建設了金陵製造局、江南製造局等近代軍工廠,開辦西式學堂,有利地推動了洋務運動的進行。

但是這也僅僅是相對清政府的官員而已。李鴻章本質上是一個傳統的文人,對於洋務和國際形勢的瞭解,主要還是來自於他打交道的一些外國人,並沒有進行系統的研究。這就導致了他在處理對外事務時往往有所偏差。

比如像英國原本有意扶持中國在遠東牽制俄國。但是李鴻章始終想著“以夷制夷”,在英俄之間搞平衡。結果最終導致英國轉而支持日本,在甲午戰爭期間站在了日本以一邊。

還有像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始終對於英、俄進行調停抱有幻想。沒有意識到英日達成的《通商協議》背後的意義。結果在戰前一直戰和不定,一定程度上影響戰爭準備。

這些問題雖然很大程度上是清政府上下的通病,不能怪罪於李鴻章一人。但是作為清政府處理對外事務最重要的角色,李鴻章難辭其咎。

此外李鴻章對洋務的一知半解也體現在了他在編練北洋防軍、練軍和北洋水師上。北洋防軍、練軍是參照西式操典訓練的陸軍,而北洋水師則是中國第一支近代海軍。但是因為李鴻章對西方知識瞭解有限,因此這些參照西方訓練的海陸軍存在不少問題。

像陸軍僅僅是在原來淮軍的基礎上更換了西方武器,並沒有進一步的改革。而北洋水師雖然因為是全新產物,所以相對好一些,但是缺乏一個系統的規劃。導致了北洋水師成軍以後止步不前,最終被日本反超。

所以綜合看,對李鴻章的評價其實以他自己的總結最為合適,他只是大清的裱糊匠而已。他不能決定和改變大清的命運,只能勉力維持一下表面上的光鮮。


不沉的經遠


做為晚清的中興名臣李鴻章一直是近代比較有爭議的人物。

對於熟悉清史的歷史愛好者,都知道晚清的腐朽,都是靠四位漢臣: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全力支撐才晚滅亡了幾十年。

做為晚清重臣的李鴻章,是淮軍和北洋水師的創始人,也是洋務運動的領袖之一,是繼曾國藩之後最重要的人物!

年輕時代的李鴻章在曾國藩門下學習時

期,雄心勃勃,準備建功立業報效國家;為此願望還曾做詩來表達自己的志向: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慾封候。

由此詩意境可以看到李鴻章的報負。隨著在曾國藩門下學習經驗,慢慢的李鴻章在官場中不甘心屈居與人下,對於多年來在戰爭中得到鍛鍊的李鴻章,不僅僅經驗得到昇華,而其眼光也隨著時代發生了變化。面對現實中的戰爭,西方的利器在戰爭中給他視覺上有很大的衝擊,令其影響十分深刻。

正是即與這個情況,掌握了權力之後的李鴻章,一心想要改變晚清積弱腐朽的面貌;然而朝廷上的利益集團對李鴻章的奪權爭利相當的不滿,在滿族人的思想裡漢人屬於低等人,只可利用不可重用,而李鴻章做為洋務派的主要領導人,只能忍辱負重徐徐圖之。

李鴻章的奮發圖強,被統治者慈禧太后的欣賞,得到才能的展示,然而任何事情都有它的兩面性;處理得當兩邊歡喜,失之雙方厭惡。

李鴻章早年對待國內太平天國與捻軍的起義,為穩定晚清政府血腥鎮壓,對於起義人員毫不留情;為晚清穩定立下汗馬功勞。而對於侵略的外邦國家,常常迫於對方武力壓力委屈求全,簽訂岀不平等條約,對於侵略者完全看不到對國內起義人員時的堅決與無情。從爾判若兩人!甚至於與侵略者簽訂條約的過程中收取好處。

隨著官場上的經驗,李鴻章變得圓滑起來,早以失去了當年雄心勃勃的願望;變得勢利而保守,對待功利得失看得相當嚴重,為達目的不惜損害國家利益;晚年與左宗棠爭功到白熱化成度,與洋人相勾結搞垮了胡雪巖的商業;從而使洋人與己得利,絲毫己不記得自己當年發下的誓言。

李鴻章做為晚清的重臣,其個人報負與當時的環境,使其形成了兩個矛盾體的性格。一個想要建功立業不枉一身才學,一個又想面面俱全讓雙方滿意,結果讓自己使終活在兩頭受氣的局面下。


總結:

做為近代中國非常有影響的人物,至今李鴻章的所做所為被歷史學家們爭論不休。今天的我們站在歷史上的角度看問題,李鴻章對於近代中國的出路和發展功大於過。處在腐朽的晚清政府,他的某些治國之道如果執行就會傷害了朝廷中某些貴族的利益,而這些貴族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從未有憂患意識;而心存僥倖心理,而李鴻章最大的痛苦來源於他的憂患意識清醒;從而想報國求變強,奈何手裡權力有時的缺陷和功利心態的變化,對事情的處理難免帶上個人感情;不被人理解而自己忍氣吞聲的性格。晚清許多不平等條約亦為朝廷上層所決定,而李鴻章有所參與能拿決定寥寥無幾,從而成為背鍋俠;當然李鴻章身處其中,他的態度與處理不當也佔相當大的比例,不能脫身事外。

用近代思想大家梁啟超,來評價李鴻章很適合:“敬李鴻章之才,情李鴻章之識,悲李鴻章之遇,”必為十九世紀曆史上一人物。


治病救人的黑山老妖


人是好人,不過生不逢時,在那種大環境下,背了很多黑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