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發生哪些重大瘟疫,分別死亡多少人?

勁歌勁曲


受新冠病毒疫情影響,大家這個新年過得真可謂是提心吊膽。雖然疫情嚴峻,但值得慶幸的是,我們畢竟生活在一個醫療、科技比較發達的現代社會之中,在恐慌同時,也堅信此次疫情必將被戰勝,需要的只是時間。但是,在醫學、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人們如何對抗瘟疫呢?

我國第一部傳染病專著《溫疫論》一、中國史也是戰疫史根據中國中醫研究院最新編輯出版的《中國疫病史鑑》,從西漢到清末,中國至少發生過321次大型瘟疫。每次疫情,都能讓當時的社會為之戰慄。但是,中國的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過西班牙大流感、歐洲黑死病、全球鼠疫那樣一次瘟疫就造成數千萬人死亡的悲劇。因為,我們慶幸擁有偉大的中醫藥,與瘟疫展開過一次又一次的生死對決,並無數次救民族於危難。可以說,中國歷史也是一部戰“疫”史。也正是那一場場瘟疫,推動著中國防疫和衛生制度化的進程。
二、古代政府如何抗疫在中國歷史封建王朝,各朝代行政體系並不健全,但是撐得比較久的幾個封建王朝,都意識到控制疫情對於維持統治的重要性,所以一旦疫情爆發,政府都不敢馬虎。但如果政府沒有足夠的重視,不及時部署有效的控制方案,瘟疫就會反過來加速王朝的崩潰。北宋時期,168年中至少有59年發生過疫災。一出現疫情,政府通常都會選派各地最好的醫生赴疫區救助,藥費由朝廷無償埋單。如太宗淳化三年(992年)5月,京城汴京發生疾疫,朝廷命太醫局選了十個醫術高明的大夫到疫區救人。中央如此重視,地方官員自然也不敢怠慢。明清兩代前期和中葉,統治者對瘟疫的重視與宋代並無出入,明代官員甚至為了要不要用祈禱和巫術來治災吵得不可開交。礙於醫學條件,各地都因瘟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疫情仍能通過政府強有力的干預和管理(遷移人群、隔絕疫區)控制在一定的範圍內。清光緒21年(1895年)後,爆發了京師直隸大疫、l902年黑龍江璦琿霍亂流行、1910年東北鼠疫三場大瘟疫。清政府一開始設立了四處臨時官醫局應對瘟疫,摳門的慈禧出了一萬兩銀子賑災,其他均來自社會的捐助。但當時的政府無行政效力可言,與籠罩在頭上的瘟疫和各地暴亂抗爭幾年後,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終於給自己畫上了句號。
三、現在我們如何抗疫離我們最近的一次疫情是03年的非典,全國共感染5327例,死亡349例。非典疫情發生後,國務院於2003年5月9日公佈施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各級政府從人事、政策、法律、資源、醫療、教育、交通、體育等多領域,對疫情進行全面的防控,得以最終擊退SARS。如今,面對來勢洶洶的新型肺炎疫情,黨中央立刻成立應對疫情工作領導小組,向湖北等疫情嚴重地區派出指導組,推動有關地方全面加強防控一線工作。全國31個省區市全部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各地可謂手段盡出:從大喇叭方言廣播到無人機空中巡查,從社區封閉式管理到交通工具設隔離區,從口罩預約購買,到暫停限號、嚴厲打擊犯罪等,
在確保儘可能阻斷疫情傳播途徑的基礎上,最大限度保障人們的正常生活。疫情發生後,社會各界力量也積極參與到抗疫大軍中,山西愛心企業振東製藥第一時間召開應對會議,要求營銷一線統計醫院緊缺物資進行免費贈送;生產一線加緊生產疫情相關產品;商業一線合理安排物流免費配送。目前振東製藥已向湖北、甘肅、廣東、內蒙、山西等地的124家醫院和衛生機構進行捐贈,捐贈複方苦參、銀翹解毒膠囊、防風通聖丸、中藥飲片、中藥消毒洗手液等疫情防控產品;在市場貨源緊缺漲價的情況下,不惜一切代價,通過各類渠道購置捐贈口罩、防護服、防護面罩、消毒液等急需物資;還根據國家衛健委推薦的處方,振東製藥緊急採購原料,加班加點生產出中藥抗病毒顆粒32.5萬袋,捐贈給奮鬥在抗疫一線的工作人員。截至2月7日,共計捐贈藥品和物資1660萬元。

四、抗疫中的思考從中國歷史的脈絡梳理下來,每個時期都難以避免瘟疫的出現,病毒入侵確實防不勝防,但值得關注的是,每次瘟疫過後,也會是社會發展的契機。03年非典過後,我國公共醫療設施、醫療水平、對抗傳染疾病的能力迅速提升,疫情期間線下商貿的蕭條,也導致了線上交易開始頻繁,淘寶等一系列電商開始崛起。這次新冠肺炎疫情過後,相信我們的醫療水平會得到一次重大提升,百姓的健康保健意識也必將進一步加強。


孤城影隨


臣妾實在做不到

對於題主的要求,吐槽機只能表示臣妾實在做不到,我簡單翻了一下《清史稿》,截止1840年,地區性大疫的記載足足134條,這只是不滿一朝的工作量,你累死我也整不了華夏曆史以來的大疫記錄,光列個目錄就足以讓我崩潰了。

另外華夏先民們大抵都比較喜歡用形容詞,不太願意記數字,關於瘟疫造成的死亡人數大多沒有記載。滿紙的“十室九空”、“白骨遍野”、“死者無算”之類的話,你讓我編都不編出來到底死亡多少人。

還有一個更坑爹的事實就是古代人毒疫不分,很多大規模中毒的例子可能也被扔進瘟疫裡。吐槽機考據南北朝瘟疫時就發現號稱宇宙大將軍的侯景特別喜歡在井裡投毒,而他經過的地方通常會有大疫記載,想查清楚到底是哪種情況基本沒可能。

建安大瘟疫

雖然全拉出來做不到,但選擇性的寫寫還是可以的,中國古代史裡夠大流行級別的瘟疫不多,漢末的建安大瘟疫絕對能佔一席之地。當時狀況之慘,席捲規模之大,即使只看文字都覺得不寒而慄。

關於這次瘟疫的起因和開始時間我們不得而知,但漢末長期的戰亂必然是主要推手之一,有資料顯示在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時疫情就已經很嚴重。關於赤壁之戰有一種說法是其實曹操軍中瘟疫橫行,不得不燒船自退。

張仲景認為疫病應該是傷寒,雖然吐槽機不太懂醫理,但還是贊同他的說法。原因很簡單,根據史料記載,那陣子確實氣候在變冷。曹操建完銅雀臺後曾經在上面種過橘子,只能開花不能結果,他兒子曹丕在公元225年在淮河附近演兵,卻因為河水封凍不得不取消行程,那是歷史記載中淮河唯一一次封凍。

那麼當時的疫情有多慘呢?從曹丕給吳質寫的信裡就能看出點端倪,他說“親故多罹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曹丕列的那四個姓氏就是建安七子的裡四個人,而且他的結論下早了,事實上建安七子除了早死的孔融和阮瑀,餘下五人全死於這次瘟疫大流行。

高門大閥都這樣了,平民百姓就更可想而知,曹丕的弟弟曹植寫過一篇《說疫氣》,裡面記載“家家有殭屍之痛,室室有號泣之哀。或闔門而殪,或覆族而喪”。大抵就是很多百姓直接滅門了。

吐槽機還找到一些有數字的記載,黃初四年(223年)僅三月期間,宛城和許都就因為瘟疫死掉一萬多人。你要知道哪裡是曹魏的大後方,受到的治理扶植應該算最好的,都已經這個德性了。後世估計這次建安大瘟疫的致死人數應該超過1000萬,我個人覺得可信。

一些其他零碎數據

寫完一次整場瘟疫,再找點文獻裡難得有死亡數字的瘟疫記載吧,吐槽機是越看越難受,只好拉著大夥一塊倒黴:

  1. 元朝至大元年(1308年),紹興、慶元、台州三地發生瘟疫,死亡2.6萬人。

  2. 明朝永樂六年(1407年),江西、福建大疫,死亡7.84萬人。

  3. 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邵武大疫,死絕1.2萬戶。

  4. 明朝永樂八年(1410年),登州、寧海大疫,死亡6千餘。

  5. 明朝正統九年(1444年),紹興、寧波、台州瘟疫,死亡3萬餘。

  6. 明朝景泰七年(1456年),桂林大疫,死亡2萬餘。

  7. 明朝嘉靖四年(1525年),山東瘟疫,死亡4128人,古代難得精確到個位的記錄。

大約也就這麼多吧,我估計會有人問為啥專門把明朝挑出來鞭屍,事實上這真不是吐槽機故意這麼做。查資料我才發現,對比其他朝代明朝更像個理工生,在治理好的時候最喜歡記錄數字,別的朝代大多都是形容詞,扯淡完畢。

歷史吐槽機


小編可以為您提供近代史(1840年以後—1949年)部分瘟疫資料以及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瘟疫數據,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一、中國近代史上部分瘟疫史料

1.1928年,內蒙西部鼠疫流行,波及17個縣、市、旗,死亡3039人。

2.1929年,8至9月,哈爾濱及中東鐵路沿線發生霍亂,死亡3000人。

3.1929至1950年,浙江鼠疫流行,死亡5576人。


4.1932年8月7至10日,哈爾濱暴發水災,霍亂、猩紅熱、白喉、麻疹流行,死亡人數未進入統計。

5.1932至1934年,吉林鼠疫流行,死亡3243人。

6.1933年,9月20日,東北兩個城市鼠疫,死亡1000多人。

7.1933年10月1日,中南地區發生可疑疫病,造成5萬人死亡。

8.1937年7月,香港霍亂,死亡1100人。

9.1938至1949年,雲南15個縣、市,流行鼠疫,死亡4804人。

10.1942年,北平、西康等12省市流行霍亂,死亡2.8萬多人。


11.1942年至1948年,流行鼠疫,人數未計。

12.1945至1948年,吉林再次鼠疫大流行,死亡9181人。

13.1946年,11月香港,820人患天花,死亡530人。

14.1947至1948年,內蒙古東北部18個縣市鼠疫流行,死亡3萬多人。


15.1949年以前,中國性病氾濫,患者達1000多萬人。

二、新中國以來部分瘟疫史料

1.1949至1992年,中國塵肺發病人數激增,至1992年9月達47萬人,死亡達20%。


2.1952至1953年,遼寧西部瘧疾暴發流行,死亡268人。

3.1972年,上海市皮炎大流行,患者大概50 多萬人。

4.近年來,雖然醫療水平不斷提高,人們保健意識逐漸增強,但新的傳染病仍不時爆發,危及著人們的生命健康。2002年,非典型肺炎(SARS)在中國廣東順德首發,並擴散至東南亞乃至全球,這是一次全球性傳染病疫潮。

5.2006年,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H5N1),同樣讓人們感受到了全球大流行疾病帶來的恐慌。



6.2020年1月12日,世界衛生組織正式將全球範圍內的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

內容不夠全面,敬請諒解,但還是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以上內容屬於原創,請尊重,洗稿必究。

歡迎大家關注“青年讀書說”,欣賞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