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基肥深施好還是淺施好?

宵書童1


水稻想要產量好,正確的施肥是必不可少的,現在已經進入3月份,距離水稻施基肥的日子也不遠了。“俗話說的好,水稻要長好,施肥少不了,不但要施飽,方法更需巧”。下面我們看看水稻基肥施肥的方法吧。

水稻基肥一般是指插秧前結合整地施入的肥料。北方稻田一般冬閒,可在秋季或春季,將有機肥和一部分化肥撒在田面,通過深翻整地將肥料翻扣於土壤深層,灌水泡田前再撒施其餘的化肥,然後進行耙地、旋耕和拉板整平(俗稱“水找平”)。這種施肥方法相當於全層施肥,作物前期和中後期都能得到足夠的養分,使肥料利用率顯著提高。也可以在耙地後將肥料撒施於田面,通過水找平實現土肥相融。這種方法的主要優點是能夠促進作物前期生長,但因施肥深度較淺,要注意後期是否出現脫肥。

基肥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有機肥屬完全肥料,含有各種養分,除氮、磷、鉀外,還有鈉、鎂、硫、鈣及各種微量元素,施用有機肥,可改善土壤通氣性能,提高保肥保水性能,促進稻株穩健生長,從而有利於水稻獲得高產優質。農家肥一定要選用腐熟的農家肥。施足基肥,有機肥料分解慢,利用率低,肥效期長,養分完全,所以作基肥用較好。

基肥的作用

一是改良土壤。施足以豬牛糞等有機肥為主的基肥,可以增加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促進團粒結構的形成,改善土壤的通氣性,有利於龐大根系的形成,使水稻根深葉茂,健壯生長。

二是可促進禾苗早發。基肥以有機肥為主,配合適當比例的氮、磷、鉀速效化肥,禾苗開始發新根就有養分供應,有利於禾苗早生快發。

三是有機肥的肥效持續時間長,能保持禾苗中、後期穩健生長,不脫肥早衰。

施用配比

基肥要以磷素為主,氮和鉀素配合施用,因為,磷素施用是要一次施入的,磷在土壤中不可移動,追施磷肥不會有效果。磷肥最大的效果是全層及根系都要施用,即插秧前1天,用磷酸二銨125-150克/平方米,撒施於苗床中。

基肥中磷肥用量:35-50公斤/公頃。

氮肥用量:35-40公斤/公頃。

鉀肥用量:45-60公斤/公頃。要增施中微量元素肥料,可施用鈣鎂肥100-150公斤/公頃(商品量),鋅肥(純鋅含量21%)20公斤/公頃。




廣西老男人


我們荊楚地區是江南的魚米之鄉,水稻的種植面積很廣,家家戶戶糧倉高築。在年復一年的種植中,人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農人種植水稻時,對水稻的基肥是非常重視的。基肥是水稻的當家肥,猶如嬰兒初生時的母乳,母乳充足有營養,對小孩今後的生長髮育大有裨益,基肥也一樣,三要素齊全並且施法恰當,秧苗就會茁壯成長。

那麼,水稻的基肥是深施好還是淺施好?

水稻的基肥,一般都是按照氮、磷、鉀三要素配備的,含氮較高的有碳酸氫銨和尿素,含磷高的有過磷酸鈣,含鉀高的有氯化鉀。水稻基肥施用較多的,還有各種複合肥和水稻專用複合肥,它們的氮磷鉀含量,都是按一定的比例配製的。現在的肥料種類很多,並且這些肥料的特性都不同,水稻的基肥是深施還是淺施,不能一概而論,各種肥料的特性不同,施肥的方法也應有所區別。

  • 碳酸氫銨:碳酸氫銨的含氮量雖然比尿素低,但價格要比尿素便宜許多,並且來苗快,一直都很受農民的歡迎。碳酸氫銨的包裝袋一打開,隔老遠就能聞到一股刺鼻的氣味,它的揮發性很強,離秧苗根系近了還會引起燒根,用它作水稻基肥時一定要深施。我們通常都是在板田上撒肥,然後再耕耘,這樣就把碳酸氫銨深埋了。不過就算碳酸氫銨施得深,但因它的揮發性是向上的,秧苗移栽後還是很快就能吸收到。
  • 尿素和氯化鉀:它們一個含氮高一個含鉀高,經常和其他肥料搭配用作水稻基肥。但因為它們的揮發性很小,施太深了秧苗一時難於吸收到,撒在表層又離秧苗根鬚太近,會傷害到根鬚。在用尿素和氯化鉀作水稻底肥時,我們都是在水田耕好後,把肥撒在泥坯上,叫作撒坯子肥,然後耙碎整平。這樣就把肥料掩蓋住了,並且不深不淺,既不傷根秧苗也容易吸收。
  • 過磷酸鈣:過磷酸鈣的含鈣量很高,並且對秧苗也沒有什麼傷害,用它作水稻基肥,都是等水田耕耙好後,再撒在水田的表面。我們有時急著栽秧時間上忙不過來,甚至等秧全部栽完後,才去田裡撒過磷酸鈣。
  • 磷肥對秧苗根系的發育非常有利,前幾年我們栽秧時,還用過磷酸鈣粘過秧苗的根,把過磷酸鈣裝在一個大盆裡,然後將秧把子解開放在盆裡,秧苗的根鬚上就粘上了許多過磷酸鈣,栽秧的人就拖著秧盆隨栽隨拿。後來嫌太麻煩就都放棄了,其實效果很好,秧苗活棵快發蔸早,長得比其他的秧苗都要高。
  • 複合肥:複合肥氮磷鉀的含量都很全面,用它作水稻的底肥,不用再搭配其他的肥料,複合肥的揮發性和刺激性都非常小,都是施在水田的淺層裡。水田耕耙完,等水下的泥土還漂浮不定時,就將複合肥撒在水田裡。泥水在沉澱的過程中,就將複合肥帶到了泥土中,這樣既安全效果也很好。

總之,我們在施肥時要靈活機動,要針對肥料的不同特性,採取不同的施肥方法,特別是在施基肥的時侯更要注意。因為基肥施得太深了或是太淺了,不是傷害到秧苗的根系,就是秧苗一時難於吸收到營養,重者枯萎輕者發育不良,後果是很嚴重的。我們不能一開始,就讓水稻輸在了起跑線上,往後還談何產量和質量。

我是村婦瓊姑,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你更多的瞭解農村,瞭解農民,以及他們腳下的這片熱土。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在評論區討論。


村婦瓊姑


水稻的基肥,是水稻整個生育期間最主要的養分來源之一。對於基肥的使用,可以採取旱揚肥或者水揚肥之後進行水整地的全層施肥技術,也可以採取水整地之後的表層撒施方式,也可以採取側深施肥技術施用。其中,最為合理的施肥技術就是側深施肥,也就意味著淺層施肥更加的科學。

1、全層施肥。全層施肥是最常見,也是最為普及的基肥施用方式,不需要專門的農機具,只需要人工撒施之後利用機械進行水整地即可達到全層施肥的目的。

對於全層施肥來講,有一個優點就是肥料可以均勻的散部在水整地形成的泥漿層裡。在水稻根系的生長階段,可以從不同深度的泥漿層中汲取養分,對水稻根系和地上部的生長有著比較好的作用。

但是,全層施肥的缺點也比較明顯,既肥料損失較大。全層施肥雖然可以達到養分在泥漿層中均勻地分佈,但是深層泥漿中的養分也會隨著水分的運動而向深層土壤運動,導致泥漿深層養分的流失,這也是為什麼即便是施用緩釋或者控釋複合肥進行全層施肥,仍然需要在後期追施穗肥的原因。原因不在於肥料,而在於肥料的施用方式。

2、水整地之後的表層撒施。準確的說是磷鉀肥採取全層施肥,基肥中的氮肥也後移到移栽之後的階段施用,可以在返青期與硫酸銨等速效氮肥進行表層撒施使用。對於這種方式來講,在節約成本上沒什麼實際的意義。在肥料利用率方面,與第一種方式相比無形中會造成氮肥的大量流失。但是,從實際的應用角度來講,這種施肥方式並未對水稻的長勢和產量產生影響,還是需要進一步深究、討論。

3、側深施肥技術。目前來講,側深施肥技術是最科學的施肥技術。側深施肥採取移栽時利用側深施肥插秧機將複合肥料施在水稻根系側方5釐米、深3釐米的位置,利用泥漿的淤合作用將肥料封閉在淺層泥漿中。這對於減少肥料的損失、提高肥料利用率有著明顯的效果。

水稻移栽之後的根系較淺,吸收肥水的能力差。側深施肥肥料在泥漿中緩慢、持續的釋放養分就可以滿足水稻前期生長對養分的需求。而且,隨著養分的釋放,也會有養分逐漸的依靠水分的運動進入深層泥漿,滿足後期發達根系對養分的需求。所以,很多使用側深施肥的地塊都可以做到一次性施肥不在追施穗肥的目的。而且,在長勢和產量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優勢。

所以,從水稻的肥料吸收方式來講,側深施肥這種淺層施肥的技術更適合水稻的生長。

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