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撤離論”站不住腳

近期,因為日本啟動“召回”部分日本企業的計劃、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庫德洛提議鼓勵美國企業迴流、部分企業向東南亞遷移等事件,有關“外資撤離中國”的一些說法在國內輿論場引發關注。

毫無疑問,疫情蔓延導致本國出現特定商品的短缺,這是部分國家希望企業迴流的原因之一。但客觀而言,外資企業的跨境投資是一種長期資本活動,需要從中長期角度觀察。就算政府有意讓企業迴流,但決定權還是在企業手裡。“有人辭官歸故里,有人漏夜趕科場”,這本身也是正常的資本流動現象。以“非典”為例,雖然疫情期間外商投資額出現環比下降,但之後數據很快開始反彈,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不僅沒有下降,反而“量質雙升”。根據中國美國商會最近的一項調查,63%的受訪企業有意在2020年擴大在華投資。近期美資在中國金融市場的投資已很踴躍。說白了,影響資本最終流動的是市場潛力、勞動力成本、營商環境等長期因素。疫情這樣的突發事件,對長期投資決策的影響比較有限。

就企業自身的選擇來說,搬遷意味著必須進行新的投資。而疫情暴發導致的經濟衰退,極大削弱了企業新投資的動力。有專業機構預測,經此一疫,歐美經濟估計需要兩年才能恢復元氣,中國以外的拉美、東歐、東南亞等新興市場不乏薄弱環節,易被疫情、匯率、債務三殺成多米諾骨牌。因此跨國企業未來一段時間的重中之重,更多是保留現金、減少投資,而非新資本開支。這樣的現實權衡,顯然不是政府單純補貼一些迴流成本就可以兌付的。此外,中國在抗疫過程展現出的強大組織能力,以及推動復工復產的管理能力,較之其他潛在市場更有優勢。這已經成為TMT產業鏈中全球龍頭企業的廣泛共識。

資本流動有其自身規律,在某種程度上並不以“政治壓力”為轉移。根據美國學者邁克爾·科林斯的研究,2002年至2018年,美國38個製造業行業中有37個行業的工廠數量和員工人數都在下降,特別是關鍵基礎性行業持續下降。這也意味著儘管美國政府這幾年不遺餘力呼籲製造業迴流,但製造業日益“空心化”的趨勢卻沒有根本逆轉。對於某些國家強迫製造業迴流的舉措,我們不必太在意。當然,對於個別外資企業將產能轉移出中國市場的情況,我們也應認真評估其負面影響,理性處理。

中國不缺乏底牌。220類行業產量居世界第一,是全世界唯一工業門類齊全的國家,內需市場還沒有完全開發,熟練工人和工程師儲備也是全球最多。這賦予了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不可替代性。只要看清全球產業鏈的動向,用好用足政策儲備箱,我們就能保證中國產業的景氣度,進而保持在全球產業鏈條中的優勢地位。

(作者系對外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