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信達雅”:翻譯中的那些文化美學

幼时看名著,只觉得苦恼。文字诘屈聱牙不说,内容长之又长。

长大一些,找到好的版本。才发现,名著也可以通俗流畅,充满汉语的独特意趣。

这都要归功于简单的三个字“信·达·雅”。

何为“信达雅”:翻译中的那些文化美学

翻译家草婴先生的书房


何为信达雅

它是由我国清末著名翻译家严复先生提出的,是翻译界严格恪守的原则。

《天演论》:“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其中,“信”指译文不悖原文、要准确,意思不偏离,表达内容不遗漏;“达”指不拘泥于原文形式,追求译文整体通达流畅;“雅”则指文章本身的古雅,翻译时用词要得体、简明、优雅。

严复先生曾在1904年的《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作诗:“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此前,《巴黎茶花女遗事》问世,一时洛阳纸贵,这短短两句诗,道出了青年们的无奈与心酸,成为“一个时代浪漫启蒙的见证”。

何为“信达雅”:翻译中的那些文化美学


一名之立,旬月踟蹰。

这是近代翻译家严复先生的一句话。

大意是:翻译中要确定一个词的译名,有时需要很久很久。

因为文化差异和语境不同,一个词的误差就可引起蝴蝶效应。

上世纪七十年代,因为一个翻译错误,险些酿成第二次朝鲜战争。

1976年,美韩军队与朝鲜处于紧张敌对状态。一天,朝鲜发现美军越过军事分界线砍伐白杨树,于是两国有了军事摩擦。后来经过调停,双方撤回分界线两侧。

这次“白杨树事件”看似对局势影响不大,无非激化了朝鲜与韩美之间的矛盾。但在过程中有个插曲,朝鲜有位译者错将缴获的武器产地国‘奥地利AUSTRIA’翻译成‘澳大利亚AUSTRALIA’。朝鲜因此以为澳大利亚与美方同一战线,给刚刚建交的两国关系蒙上阴影。随即朝鲜撤走了驻澳大利亚的使馆,闹的澳方一头雾水。

这一误会直到2000年才解开。

旬月踟蹰者,不为稻粱谋

这是文学界给草婴先生最中肯的评价。

何为“信达雅”:翻译中的那些文化美学

先生一生只做了一件事,从未停止,那就是翻译。

1977年,我国的文坛处在一个紧绷且空虚的境况。俄国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三部曲,有极高的人道主义精神和文学价值,却不为国人所知。

时年五十四岁的草婴先生,刚遭受被水泥包砸到的痛苦,从“鬼门关”绕了一圈的他,毅然开始了这项浩大的工程。

草婴先生把规划做的精密且详细,以每天一千多字的细水长流,直到2007年才完成。整整二十年间,他和时间赛跑,用他自己的话说“要以最可靠的方式尽力而为,把托翁的整座文学丰碑完美地迁移到中国来”。


如今,人们不再有时间愿意坐下来啃大部头的名著。

囿于生活的快节奏,有多少人愿意像草婴先生一样,一生只沉淀于一个梦想?

一词之立,也可辗转反侧。

我们一路狂奔,却忘了自己的初心。

也许我们做不成“不谋稻粱”的雅士,却可以拥抱他们的文化成果。若把“信达雅”放入生活,不妨把它们理解为:诚信、通达、高雅。

这是我们都能达到的高度。

何为“信达雅”:翻译中的那些文化美学

#文化# #历史趣聊#

关注乌托邦日历,与你每日分享文化冷知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