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是什麼意思?

鑫鑫64747232


俗話有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也有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還有說“三歲定八十”的。這裡的數字也只是一個概述,說的是孩子的性格在三歲就基本定型了,決定了人這輩子的為人處世的風格。

大家覺得有點誇大其詞,其實不然。這些傳頌了幾百年的古話,還會有道理的。0到3歲是孩子快速的成長階段,不管是身體發育,還是思想意識都是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這個階段孩子接觸到事物,形成在腦海裡的意識作為思想的基礎成為了日後的價值觀,世界觀,人生觀。

既然三歲之前的寶寶的教育是那麼的關鍵,那麼我們該怎麼去教育好孩子,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德智體均衡發展的人呢,今天小編就來拋磚引玉哦~

父母要以身作則

不要以為孩子還小不明白事兒,其實孩子只是不善於表達但是都看在眼裡的。很多家長在孩子面前不避諱的吵架,不尊重老人,甚至家暴。家庭關係惡劣,對孩子的成長很差的影響,父母做的壞事孩子就看在眼裡,覺得吵架,不尊重人,家暴是一種自然行為;這就會在寶寶的腦海裡埋下了扭曲的價值觀了。

培養孩子判斷的能力

三週歲的的孩子能說能走,理解能力也很強了。作為爸爸媽媽,以身作則的同時我們也要在生活的教育好孩子,讓孩子有一定的判斷能力。比如不能獨自一個人出走;不要相信陌生人;不能耍脾氣,好做乖巧聽話的好孩子;紅燈停綠燈走等規則~可以在生活的場景中不斷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哦。

培養孩子的性格

初生牛犢不怕虎,孩子本來是膽大的,但是很多孩子長大之後就變得膽小了,這個跟生活環境有關。比如讓孩子更勇敢,可以帶孩子多出去戶外走走,參加一些有挑戰的事情,自然就可以增加孩子的自信了。又比如專注力的培養,可以讓寶寶學習翫耍喜歡的東西;我們培養孩子好的性格,需要在生活中不斷的引導,多鼓勵多支持。

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

授人與魚不如授人與魚;學識的多少固然是重要的,但是海雪無涯。我們更應該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比如學數字,都是有規律的,可以引導孩子學習推導;比如學習認識動物的時候,有翅膀能飛的基本都是鳥類,可以類比的去問寶寶那些是鳥····有了學習能力,以後不管遇到哪些問題孩子可以更好的找到方法去解決。

培養孩子的運動能力

身體是本錢,運動是為了鍛鍊身體;嬰幼兒期的寶寶運動能力還是比較弱的,可以讓寶寶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運動,比如去兒童遊樂場,孩子又能玩又能出汗鍛鍊身體。當然要注意不能運動過量,很多孩子有多動症,運動過量會導致營養吸收不足;再有需要及時的補充水分哦~

其實還有很多方面是需要在孩子三歲之前注意的。需要我們在生活中方方面面的去注意,無時無刻的要教育孩子,讓寶寶成為好孩子。

孩子的三觀已經有了一定的雛形了,當然三歲之後也不是說不能改變孩子的,只是改變起來會比較吃力,其實教育伴隨著人的一生的。只是我們需要在孩子更接近一張白紙的時候,好好的塑造和培養,在這個關鍵時刻孩子的學習和吸收更容易,更事半功倍哦!

爸爸媽媽還有老師們,請抓住0-3歲的關鍵時期哦~

歡迎大家來講講你們是怎麼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呢?


厲害了word娃



“三歲看大六歲看老”,這句話不僅是古人經歷時間的洗禮得來的經驗之談,更是我們現在需要重視的育兒理念:沒有任何問題比人的素質問題更加重要,一個孩子出生後頭三年的經歷,對於他的基本人格的形成,有著無可替代的影響,孩子是否會沿著正確的方向發展,還是已經走向了會遇到麻煩的道路?

在孩子成長的頭三年,我們應該做的最重要的4件事是

1、給孩子足夠的愛和關心,幫助他成長為快樂的寶貝。包括快速回應啼哭,充分和他們玩耍,關注孩子的需求,並儘可能快速滿足。這對於孩子的人格養成是最基礎的工作,如果父母在孩子的早期成長中,缺乏愛與關注,尤其是以實際行動表達的愛意和關注,孩子很可能失去對父母的信任,成長為情緒化、愛哭鬧的孩子,這種影響還會一直持續到孩子3歲以後。

2、幫助孩子發展社會能力,尤其是在2歲之前,父母繼續給予孩子足夠多的關愛,並對孩子的需求給予有效回應,同時避免過度放任,或者習慣性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對於孩子的違拗,父母一方面理性地建立必要的紀律規矩,一方面在不重要的事上適當讓步。這樣做可以大大減少孩子叛逆現象的發生。

3、保護孩子的好奇心和智力發展

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發展,需要大力鼓勵,因為這決定了他未來的學習興趣和熱情,在智力發展上要讓孩子按照自己的學習過程自然的發展屬於他這個年齡段的正常智力。

4、幫助孩子發展語言能力

發展語言能力是要培養他的語言理解力。不是讓他早點開口說話。辦法是從孩子出生起就多和孩子說話,別用電視、早教機等機器語言代替和孩子說話。且和孩子說話時,使用日常用語,說完整的句子,在孩子開口以後,多和孩子對話。

在孩子三歲以前,不是培養一個聰明孩子,而是培養一個社會能力發展良好的快樂孩子。


土豆媽媽育兒


古話說:“三歲看大、六歲看老”。有道理但又並非全正確。

首先,這句話是有一定道理的。這主要是從孩子性格形成和習慣養成方面來說。因為,三歲到六歲是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孩子的身心在此期間都會迅速成長,發生驚人的變化。而且,很多生活習慣和認知能力也會在此時慢慢形成,可能影響到以後的生活和整個人生。比如,三歲到六歲,孩子能學會自己穿衣服、吃飯、洗臉、刷牙、上廁所等日常活動,而且還能逐漸形成如何與人交往,怎樣學習知識,怎樣面對困難等認識和思維。這些看似是小事,孩子長大了就都能學會了,但實際上,這些都將對孩子以後的生活產生舉足輕重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句話確實反映了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些自然現象,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與此同時,這句話也並非完全正確。因為沒有哪一個哲理是任何時候都能適用的。有的孩子發育得早,有的孩子正常發育,但也有的孩子發育得晚。一般情況下,這種總結適用於普通正常發育的孩子,卻並不適用於特殊情況。比如,大家所熟知的愛迪生的故事,他就是一個晚熟的人。但人們也不能按照他在小時候的表現來斷定他後期的表現。我就是一個比較晚熟的人,小時候木訥、不愛說話,很不討人喜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我變得越來越上進,即便從學校畢業後,仍然堅持學習,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精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