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小學二年級課文《傳統節日》

部編版二年級語文下冊識字單元第2課《傳統節日》,是根據傳統民謠改寫的一首描寫傳統節日的韻文。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課文《傳統節日》按照農曆的順序,按照過節順序介紹了我國的幾個重要的傳統節日。課文全文一共有八句話,每句話通過兩行文字介紹一個傳統節日,介紹的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乞巧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第一個節日和最後一個節日都是講的春節,首尾呼應。課文描述了各個傳統節日的風俗習慣。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春節:貼窗花,放鞭炮,全家團圓。

元宵節:看花燈。

清明節:掃墓。

端午節:看龍舟,吃粽子,插艾葉。

乞巧節:乞巧,中國神話故事。

中秋節:吃月餅,賞月。

重陽節:賞菊花,踏秋,登高,敬老。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這篇課文是讓二年級的小學生了解中華傳統節日的由來和習俗,通過對節日的回憶感受傳統節日的特點,進而激發熱愛中華傳統文化情感的一篇課文。課文不論是內容結構,還是思想感情都非常地好。然而老師們在講這篇課文時候,卻有太大地無奈。

被淡忘的傳統節日,被冷落的傳統習俗

傳統節日,是我們國家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是我國曆史文化長期積澱凝聚的過程。每個節日都有特定的風俗習慣,這些習慣也對應著節日相應的厚重歷史文化。然而我們卻遺憾地發現,我們的這些傳統節日正在被淡忘,我們的傳統節日習俗也正被冷落,課文中提到了,老師給孩子講的時候,這些傳統習俗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也正逐漸淡出,孩子能感受傳統節日、傳統習俗,接受傳統文化薰陶的機會越來越稀少了。

春節:

課文中寫春節”貼窗花、放鞭炮“。以前過春節,我們都會在窗戶上貼上剪紙窗花,不僅美觀而且烘托喜慶的節日氣氛。放鞭炮,更是過春節的重要活動,而且中華傳統故事裡關於鞭炮嚇走年獸的傳說,更是過年時大人對孩子津津樂道的話題。然而,現在剪紙的技藝只掌握在很少一部分人手裡,甚至很多家庭過年的窗花變成了聖誕老人和各種卡通人物,與我們的傳統節日格格不入。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而各地的春節禁燃禁放,讓過年放煙花爆竹也成了一種奢望,孩子們對煙花爆竹的瞭解只存在於圖片視頻中了,根本沒有現場體驗那種濃重熱烈的春節氣氛。

元宵節:

元宵節燈會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幾千年的歷史了,然而近幾年,各級相應反對鋪張浪費的號召,元宵節燈會也強制停辦了。充滿儀式感的觀燈活動也被冷落了。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清明節:

課本上提到”先人墓前去祭掃“,先不說現在的掃墓大多地方已經不讓焚燒紙錢改放鮮花這件事,單單是祭掃的地方和方式也逐漸離開了”先人墓前“,現在流行的網上祭祀、家庭追思會、二維碼掃墓……這些,恐怕越來越難感受到傳統的氛圍。

端午節:

吃粽子已經不少稀罕事兒了,對於端午節吃粽子的特殊意義,學生也較難理解了,至於賽龍舟,和我們元宵節的燈會一樣,很多地方已經停辦了,包括現在民間的龍舟劃手也越來越少了。

乞巧節:

七月七日乞巧節,已經被異化成了中國情人節,甚至是網上購物節,真是瞎胡鬧。

中秋節: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月餅現在不論做成什麼餡,似乎都無法吸引擁有眾多食物選擇權的孩子,很多孩子都不願意去吃月餅,窩在密密層層高樓林立的都市,幾乎也沒有人有賞月的條件和情趣。

重陽節:

重陽節和乞巧節一樣,雖然是重要的傳統節日,但是卻沒有被列入法定節假日,很多時候甚至會被遺忘,傳統的賞菊、踏秋、登高習俗早就不再了,雖然很多人記得是敬老節,大多是因為商家搞得促銷噱頭才讓人對這個節日有些印象。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最重要的幾大傳統節日尚且如此,更不用說其它的傳統節日了,比如臘八節、中元節、冬至節等等,恐怕很多人連這些傳統節日的名字都說不出來。相比被冷落的傳統節日,那些”洋節“和”電商節“卻如火如荼,像情人節、愚人節、聖誕節等等,卻越來越流行,新興的”電商節“像雙十二、光棍節等等被各大網絡電商炒作的也是名聲鼎沸。正因如此,老師在講二年級語文下冊《傳統節日》時,留給學生的家庭作業,收集整理傳統節日,很多學生包括家長把一些”洋節“、”電商節“也算到了傳統節日裡,這不僅僅是知識性的錯誤,更是反映出當前我們傳統節日正被淡忘,傳統習俗也正被冷落。

筆者的話


傳統習俗被冷落,小學生錯將”洋節“當作傳統節日交作業

作為一名小學教師,當看到孩子們和家長把那些”洋節“、”電商節“當作傳統節日整理時,真切感受到,我們的傳統節日和傳統習俗作為中華優秀歷史文化的一部分,已經急需大力提倡了,那些被省略的、有儀式感的、有助於孩子感受傳統文化的承載傳統文化民俗的符號和活動,不應該只是對學生的說教,更應該是讓孩子親身去參與,去感受,去體會。別讓“弘揚傳統文化,豐富群眾生活”成為口號,別讓課本里提到的優秀傳統習俗,變成了死記硬背的歷史知識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