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圍增10%,血壓升8%

腰圍是衡量健康的一把尺子,腰圍越大,患高血壓、心臟病等疾病的風險越高,壽命也會變短。

近日,深圳大學研究人員對4221名年齡大於18歲的高血壓前期成年人進行跟蹤調查。期間發現,有1464名高血壓前期患者轉為高血壓,其中男性發病率為32.7%,女性為36.3%。與穩定的腰圍相比,腰圍增幅大於5%,男性患高血壓的風險增加8%,女性增加9%。研究還發現,腰圍增加百分比,與從高血壓前期進展為高血壓之間存在線性關係。腰圍每增加10% ,男性和女性患病風險分別增加8%和5%。與此同時,上海交通大學附屬新華醫院內分泌科發佈的一項研究顯示,與大腿細腰圍粗的人相比,大腿粗、腰圍細的人患高血壓風險最低(降低48%);大腿細且腰圍細的人風險次之(降幅為31%);大腿粗、腰也粗的人風險也能降低20%。

兩項研究都給“大腹便便”的人敲響了警鐘。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心內科副教授劉瓊接受《生命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腰圍粗意味著屬於腹型肥胖,其皮下脂肪增厚,會使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循環量相對增加,心搏出量也會增加,長期負擔過重就會誘發左心室肥厚,血壓升高。此外,腹型肥胖者血漿中的瘦素水平較高,會對腎交感神經活性和動脈血壓造成刺激,從而導致血壓升高。腹型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素,這類人腹部脂肪細胞會分泌大量促炎因子,可直接或間接參與炎症反應,引發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徵,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此外,肥胖誘發高血壓還與飲食和運動有關。多吃少動可引起交感神經興奮,激活體內腎素—血管緊張素系統,導致血壓升高。

劉瓊提醒,大家必須把控制腰圍當成一件大事來對待。腹型肥胖者如果能早期發現血壓升高,並及時進行干預,是可以逆轉的。想“縮腰”,最重要的是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邁開腿:堅持每天至少進行30分鐘有氧運動,若過於繁忙,可分解為3段、每段10分鐘鍛鍊,從中等強度開始,心率小於“170-年齡”為適中運動量,散步、騎自行車、慢跑和游泳都是不錯的選擇;每週還要做兩次力量訓練,每次間隔2天,可選擇器械、拉伸彈力帶、俯臥撐和引體向上等。管住嘴:儘量選擇低鹽、低脂、低糖的飲食;減少在外就餐,以免攝入大量“三高”食物,建議多在家烹製健康食物,能延緩高血壓的發生。勤測量:日常可經常測量腰圍和血壓。《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明確規定,男性腰圍最好不要超過85釐米,女性不要超過80釐米。每個家庭可準備一臺上臂式電子血壓計,普通人群每週測1次,有高血壓家族史或55歲以上男性、更年期後的女性等,建議定期監測。

生命時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