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口:資源優勢如何“變身”產業優勢

“種了一輩子玉米、小雜糧,沒想到在家門口就能打工賺錢!”李二汝高興地說道。3月22日,記者在呂梁市交口縣神峪村,見到了正在大棚翻菌棒的貧困戶李二汝。

隨著產業的發展壯大,不少富餘勞動力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僅食用菌產業一項,便吸納勞動力4000多人,帶動貧困戶3000戶左右,戶均增收1萬元以上。

“產業是根,唯有因地制宜,可將貧困地區的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優勢、經濟優勢。”交口縣委副書記、縣長喬勁松說。

記者瞭解到,2019年該縣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8276元,其中務工、經營性、財產性收入佔比達到81%,確保了脫貧質量和成色。


因地制宜的“一體化”佈局


交口,是呂梁山上一個資源型欠發達山區小縣,境內基礎設施滯後,產業結構倚重、層次偏低,縣域經濟總量較小、質量不高。

全縣雖脫貧摘帽,但鞏固提升脫貧成效,接續實施鄉村振興任務依然艱鉅。

“無論是脫貧攻堅,還是鄉村振興,都是難在產業滯後,重在產業振興。”喬勁松說,下一步,交口縣將在特色農產品的精深加工、品牌建設、功能開發上做文章、下功夫。同時,啟動全域森林經營,促進農林融合、林菌循環、長遠發展!

3月23日,走進神峪村村民馬妮妮的食用菌大棚,記者看到菌棒層層疊疊,菌棒上朵朵大小不一的香菇散發著陣陣清香。“去年我種了4萬棒香菇,2萬棒平菇,賺了10萬元。今年又種了5萬棒香菇,這些‘棒子’讓我發了家致了富。”嚐到甜頭的馬妮妮滿是欣喜。

近年,該縣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推進特色農業發展,不斷優化產業結構,夯實產業基礎,實現產業扶貧與縣域經濟發展“雙促進”。形成以食用菌、特色養殖、核桃林為主導,以特色種植、林下經濟、休閒農業等為輔助的“3+N”產業格局。

“形成東南工業、西北農業兩大片區,水頭、康城、雙池3個商貿物流集散地及煤鋁冶鑄、新能源、特色種植、特色養殖、文化旅遊等17個重點產業園區的‘2317’產業佈局。”信心滿懷的喬勁松介紹。


依託“資源”發展特色農業脫貧致富


“今年下來,再掙上三四萬,給小兒子成家,完成人生中最後的‘重大任務’,就可安度晚年了。”64歲的郭明太說。

石口鄉張家川的郭明太,一直靠耕種七八畝薄地和打零工生活,收入有限。2019年,他響應縣裡精準扶貧政策,牽頭組織三戶貧困戶從韋禾公司承包三個大棚,當年就實現收入3萬餘元,一舉擺脫了貧困。

“未來打造集特色食用菌、文旅、康養休生、速生林產業、廢棄物綜合利用、有機農業、特色小鎮建設為一體的20多平方公里的國家級田園綜合體,能帶動周邊5000戶農戶,3000戶貧困戶穩定增收。”韋禾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亮堅定地表示。

記者獲悉,目前,“三大”特色產業成為交口農業主導產業,連續三年實現兩位數增長,位居呂梁第一。食用菌種植規模達到3200萬棒,年產值3億元,建成全省規模最大、裝備最高、技術最先進的韋禾3000萬棒食用菌標準化種植項目,培育200萬棒以上示範鄉鎮4個,專業村40個;生豬出欄30萬頭,建成全省首個直供港澳、可質量溯源的南山百世食安10萬頭標準化生豬養殖項目;20萬畝核桃林掛果11萬畝,連續三年年均提質增效2.5萬畝,高接換優0.5萬畝。


特色鮮明的多元融合發展態勢形成


2019年4月18日,裝載著50萬棒香菇菌棒的廂式貨車陸續從交口縣石口鄉下蒿城村啟動上路。這些菌棒經山東日照港漂洋過海到韓國平澤港。

“這次出口的菌棒是韓國客戶到我們這裡認真考察後確定的,首單合同供棒量是50萬棒,年內供韓意向500萬棒。”韋禾農業公司總經理李佩洪說。

在山西6個市開設110多家專賣門店的生豬養殖龍頭企業——南山百世食安農牧業有限公司,帶動1360戶貧困戶實現增收,實現了“綠色養殖”。

康城鎮尚家溝村,100萬棒食用菌種植基地成為村民脫貧致富的“搖錢樹”。在“整村評級授信”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模式下,村民們10戶為一聯體,“抱團”發展。目前,尚家溝村8個發展主體已經獲得授信額度200萬元,全村60餘戶農戶參與其中,戶均增收2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達10萬元。

此外,該縣強化風險意識和底線思維,綜合運用政策和市場手段,築牢產業發展和脫貧風險。如創新推出“金融+龍頭企業、+訂單農業”等8種扶貧帶動模式,量身定製“蘑菇貸”、“生豬貸”等十餘種信貸產品。截至2019年底,累計發放扶貧貸款15.1億元,其中農業貸款7.1億元,實現金融“血液”的精準輸送。

“初步形成特色鮮明、多元融合的縣域經濟發展態勢。”喬勁松說,“以煤電鋁材深加工和高端裝備製造為主導的省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獲批建設,以韋禾香菇、呂糧山豬等項目為龍頭的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加快推進。”

交口:資源優勢如何“變身”產業優勢

交口新聞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