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文化”橫行,90後真的會是垮掉的一代嗎?

​​“有的人8歲就死了,80歲才埋”“我今年12歲,已經重度抑鬱症20年了”“今天看了看,30樓好像也不高,人間不值得。”“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些充滿“喪”情緒的留言佔據了網易雲的評論區,以致於大家戲稱網易云為網抑雲。

2017年左右,中國的喪文化開始蔓延。什麼是“喪”文化?喪文化最開始由日本傳來。作為喪文化的鼻祖國度,日本的年輕人將低慾望發揮到極致。他們不想結婚,不想生孩子,不想負債買房。

幾年前,有位日本學者大前研一寫了本書《低慾望社會》,專門討論這種現象。大前研一認為,日本年輕人的“低慾望狀態”,是經濟長期停滯的結果。年輕人不想結婚、生孩子和貸款,純粹是因為經濟壓力大,並且因為階級壁壘的存在使得平等越來越難以實現,年輕人無力掙脫自己原有的處境,最終選擇以喪的方式應對。

01:每一個喪喪的90後,曾經都是鮮衣怒馬的少年

日本的年輕人太喪了,可他們一開始也並不是如此。最開始,他們也是懷揣夢想,馳騁遠方的少年,可是經過無數次努力還是遭受到社會的冷酷對待之後,才帶上了喪的面具。

很多人應該都曾相信“高考就能改變命運”這句話。我們拼命努力,想要改天換命,以為考上一所好大學,從此便丟棄了曾經的不堪。可沒想到來到大學一看,這原來僅僅只是磨礪的開始。

在高中的時候,身邊尚且都是與自己家境相差不大的人,到了大學就徹底顯露出階級差距。家境好的孩子不僅精通外語,興趣廣泛,而全身上下散發的自信光芒總是刺得底層孩子的眼睛發酸。

到了社會,這種差距體現得更明顯。富家子弟可以直接進入家族企業,亦或者有父母出錢支持創業,甚至有的人一出生,一生就被父母規劃的妥帖完善。底層出身的年輕人這個時候往往會更直接感受到絕望——一種自己翻身無望的絕望。

02:黑暗吞噬不了所有角落,總有一株花拼命向上生長

因為90後無所顧忌地表達自己消極的情緒,所以沒有處於這個時代漩渦的旁觀者便輕信了這段短暫性的“幽默”。

90後是一群充滿矛盾、極賦個人色彩的一代。這一代人經歷過最充滿希望的年代,那時候覺得一切都只會變得越來越好,一代只會比一代強,那時候即使縣城高中也能常出清北的學生,沒人總唸叨著階級跨越之難。他們充滿希望,他們也看不到未來。他們意氣風發,他們也雙擊評論666。

90後是極具社會責任感的一代。新冠肺炎爆發之初,有護士長髮過一個朋友圈:“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和死神搶人罷了”。剛開始時,我不以為然。後來發現,很多援鄂的戰士,真的就是一群孩子。中央指導組官員公開了一組數據:肺炎爆發後,共有1.2萬名九零後、零零後醫務人員,支援湖北一線。約佔全部援鄂醫護的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如果以年齡劃分群體,這次抗疫,90後很可能是規模最大的主力軍。他們不畏病毒,衝在前線。他們會因為勞累暈倒在地,也會因為有一點喜悅而跳起歡快的舞。他們可愛鮮活,熱血向上。

03: 充滿希望,像從未受過傷一樣奔跑

可愛的90後們踏入現實世界,會惶恐不安、不知所措,當感到不安、經受委屈、遭遇瓶頸、自我懷疑時,相信我:

每個人的腦子都是一座寶藏,但是要等自己發現,找到自己所熱愛的,不要猶豫也不要思前想後,義無反顧的鑽進去。保持熱誠就像從未輸過過,保持信念就像從而未被打擊過,未來終究才是我們最好的證明。

電影《肖申克的救贖》中的臺詞:“懦怯囚禁人的靈魂,希望可以令你感受自由,強者自救,聖者渡人。”

願我們在這充滿希望、精彩紛呈的道路上,像從未受過傷一樣奔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