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粟裕為啥能最先適應大兵團作戰?抗戰時就很熟悉了

解放战争初期,当其它战略区败绩连连时,粟裕带领的华中野战军却打出了七战七捷的骄人战绩,也让中央领导对于解放战争的前景多了一些希望,也给其他战略区以很大的鼓励,那么粟裕带领的华中野战军作为解放军的一支偏师,凭啥迅速适应大兵团作战的要求,笔者不揣浅陋,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解放战争,粟裕为啥能最先适应大兵团作战?抗战时就很熟悉了

一、三年游击战,锻炼了粟裕精掐细算的特性

红军时期,粟裕没啥大的出彩的地方,三年游击战时期,环境异常险恶,没有大规模作战的机会,但是三年游击战,锻炼了粟总精准计算的特性,很多人认为不可能的事,粟裕一番算计,便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三年游击战,环境极其险恶,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这种环境下生存,容不可丝毫马虎,同时既要心细,更要胆大,不心细很可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不胆大,怎么从敌人手中缴获武器武装自己?这种环境下锻炼的粟裕明显的比其他战略区的军事首长更能在险恶环境下发现机遇

二、粟裕在抗战时期,就多次与国民党顽固派交手,而且屡战屡胜

我们熟知的黄桥战役,发生于抗战时期的1940年,虽然是一场内战,但奠定了新四军江北立足的根基,而且这一场,明显的是韩德勤的国军前来挑衅,粟裕的新四军是被迫还手

黄桥一战,粟裕指挥7000兵力击败韩德勤1.5万人,其中歼灭1.1万人,这就是典型的兵团作战的雏形,当然了,这一仗粟总之所以敢于去打,也是对自身战斗力的无比自信,毕竟新四军部队经常和鬼子打,战斗力肯定强于消极抗战的韩德勤部队,新四军7000人对付韩德勤1.5万人,足够了,这一仗除了陶勇的第三纵队在防御战中比较艰苦外,叶飞的第一纵队和王必成的第二纵队打得都顺风顺水。


解放战争,粟裕为啥能最先适应大兵团作战?抗战时就很熟悉了

1944年,粟裕率领苏中主力南下苏浙,在天目山遭遇顾祝同部队围攻,结果粟裕不仅把前来围剿的顾祝同部队打得稀里哗啦,还缴获了大量武器,而且,还给顾祝同写了个收条,戏谑轻蔑之意溢于言表。


解放战争,粟裕为啥能最先适应大兵团作战?抗战时就很熟悉了


总之,抗战时期,粟裕对于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解放战争开打后,粟总面对的国军除了装备比韩德勤军队好以外,实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只要提高警惕,敢于战斗,和国军打大兵团作战,对于粟老总真是得心应手。

三、粟总的兵团作战思维在车桥战役中也表现的淋漓尽致

车桥战役规模不大,但这是对强悍的日军作战,日军的战斗力至少十倍于韩德勤的顽固派军队,粟裕没有稳步推进,而且抓住日伪军的中心据点,一战奠定大局。


解放战争,粟裕为啥能最先适应大兵团作战?抗战时就很熟悉了


车桥周围有许多日伪军小据点,搞不好,会给自己的部队带来巨大伤亡,但是善于精掐细算的粟总果断的将车桥选为夺取的目标,以主力七团围攻车桥,主力一团打击鬼子的增援部队,结果车桥的日伪军虽然跑了二三十个鬼子,但是车桥据点被我拿下,增援的鬼子也被我们歼灭了四五百,这一仗,让伟人也赞叹不已,并夸奖粟裕:以后可以带几十万兵,打大仗

反观其他战场,抗战时期,基本没有和国民党顽固派大规模作战过,所以经验欠缺,还有粟老总打仗,精掐细算,预计有六成把握,就敢于去打,林彪那里,没有九成把握,他是不会去打歼灭战的。而且,很少有将领,能够像粟裕那样算计的那么精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