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英雄”陳薇和她的團隊:“逆行”不是選擇 而是使命

2020年新年伊始,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暴發。面對百年不遇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科學家、醫護人員、解放軍指戰員從祖國的四面八方緊急馳援武漢,在疫情防控的最前線打響了一場生命保衛戰。

中國工程院院士、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研究員陳薇就是這群“最美逆行者”中的一員。由她領銜的軍事醫學專家組在武漢連續奮戰113天,以最優設計、最快速度、最短時間推出了一系列重大成果,以實際行動回應了人民期盼,展現了中國戰“疫”的“硬核”實力。

到最需要的地方,做最需要的事

2020年1月25日,農曆新年第一天。正在河南老家過節的軍事科學院軍事醫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張曉鵬的電話響了。電話是陳薇打來的,通話內容言簡意賅:“我們要去武漢支援,能不能回來?”“沒問題!”放下電話後張曉鵬匆匆告別親人,奔向北京。

與此同時,其他成員也行動起來:在四川老家過年的助理研究員黃勇接到通知馬上訂了當天回北京的機票;已經10年沒有回老家過年的助理研究員遲象陽接到任務後當即取消了已經訂好的車票;在北京過年的研究員曹誠、姜濤第一時間回到所裡,在實驗室“瘋狂”打包,一共整理出各類裝備、試劑40多箱,確保團隊到達武漢後第一時間就可以展開科研工作……

這支由陳薇院士擔任組長、曹務春研究員擔任副組長的軍事醫學專家組以最短時間集結完畢。

作為長期從事病原研究、疫苗研發、衛勤裝備研發攻關的骨幹力量,這支團隊多次戰鬥在抗疫最前線,從“非典”到H7N9禽流感疫情,再到2014年西非埃博拉大流行,只要有疫情出現,就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這些常年與病原體頑強戰鬥、身經百戰的科研戰士為什麼總能在關鍵時刻招之即來,來之能戰?因為對於軍人來說,“逆行”不是選擇,而是使命。

抵達武漢只是第一步。面對未知的病毒以及嚴峻的疫情防控形勢,接下來幹什麼、怎麼幹是擺在專家組面前最緊迫的任務。當天夜裡,陳薇組織專家組成員開會,明確將疫苗研究作為主攻方向,檢測溯源、專家指導、樣本採集、成果驗證、氣溶膠檢測等工作也要同步開展。

彼時,武漢的疫情正處於上升期,形勢非常嚴峻。整座城市的病毒核酸檢測需求飆升,迫切需要提升日檢測量。

“首要任務是救人!”在陳薇的指揮下,短短24小時內,一座負壓帳篷式移動實驗室在中部戰區總醫院藥劑樓旁建了起來。從那天起,大量核酸樣本被源源不斷地送到這裡。

核酸檢測,看似一項簡單基礎的工作,以至於很多人認為由醫學專家親自操刀,做這些“小事”有些“大材小用”了。但專家組並不這麼認為。“那不是一個個冷冰的樣本,而是一條條鮮活的生命。”“博士、碩士,首先是一名戰士,只要疫情防控有需要,我們就要幹好!”

為讓醫院儘早獲知結果,迅速救治患者,他們第一時間搭建了全自動核酸提取平臺,並利用軍事醫學研究院自主研製的試劑盒以及全自動提取核酸方法,將樣本檢測時間壓縮至4個小時,單日標本檢測能力最高超過1000份。他們還著手搭建基於化學發光法的全自動抗體檢測平臺,並先後幫助火神山醫院、泰康同濟醫院、湖北婦幼保健院光谷院區等多家醫院進行血液樣本篩查,有效提高了新冠肺炎患者臨床診斷的精準度。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掩蓋了一些冬春之際多發的流行病,比如流感、腺病毒感染等。新冠肺炎與其他呼吸道疾病混合感染,也給臨床診斷及治療帶來了極大挑戰。為使科研與臨床更好結合,專家組又建立了一個多重病原檢測平臺。該平臺可同時檢測流感病毒、肺炎支原體等16種至22種呼吸道病原體,有效緩解了以往檢測手段匱乏、漏檢率高、準確率低等情況,回答了“患者是否感染了新冠病毒”“如果不是,是什麼病原感染”等臨床問題。

陳薇團隊一位科研人員告訴記者,團隊曾遇到過兩例危重症患者。當時,醫院已經運用了多種治療方案,可效果都不理想,唯有做更加細緻的檢測才有可能挽救患者的生命。接到醫院求助信息後,專家組採集了患者的血液、咽拭子、尿液等各種體液標本進行綜合檢測。檢驗結果顯示,其中一位重症患者患有新冠肺炎合併乙型流感,另一位患者的標本中存在肺支原體感染。有了這些檢測結果,醫院方面隨即實施了更有針對性的治療。

“從提速到全面升級,這一精準檢測診斷平臺為武漢一線臨床救治工作解決了許多關鍵性問題。”這位科研人員表示。

研發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疫苗

今年5月份,全球醫學界頂級論文期刊《柳葉刀》發表了陳薇團隊參與研發的重組腺病毒5型載體新冠疫苗I期臨床試驗結果。結果顯示,免疫原性和人體耐受性良好。《柳葉刀》主編對該項成果的評價是“疫苗安全、耐受性好,是全球首個臨床數據,單針接種就能快速引發免疫,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我們擁有這款疫苗的自主知識產權。這意味著,我們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可以做疫苗開發。在後續疫苗投產應用時,我們可以讓有需要的中國百姓,以更低的價格在第一時間接種。”陳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實力與底氣源自於大量實戰經驗。

人們不會忘記,2003年春天,“非典”暴發。陳薇憑藉多年的科研積累敏銳判斷出,團隊正在研究的ω干擾素對此次變種變異性強的SARS冠狀病毒有抑制作用。她率領課題組冒著生命危險,進入生物安全負壓實驗室,每天一干就是八九個小時……最終,1.4萬名預防性使用“重組人干擾素ω”噴鼻劑的醫護人員,無一例感染。

人們也不會忘記,2014年,西非埃博拉疫情大規模暴發並迅速蔓延。那一次,陳薇團隊又研製出世界首個進入臨床的2014基因型埃博拉疫苗。

實力與底氣源自於前瞻性部署。

今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剛剛暴發,陳薇就意識到疫苗研發是防控工作的關鍵所在。在她的部署下,整個團隊在春節之前就做好了應急科研攻關的準備。

1月下旬,陳薇團隊“緊前”(行業用語,指在某項工作開始前提前完成另一項工作)展開腺病毒載體疫苗的生物信息學深度分析、疫苗設計等工作。隨後,研究項目迅速獲得科技部應急專項支持,為儘早研發出疫苗爭取了寶貴時間。

隨著疫情形勢日趨嚴峻,團隊盡一切可能優化流程、壓縮時間。針對重組腺病毒包裝技術難點,陳薇院士帶領團隊,採取3條技術方法並行推進方式,連續兩個月保持實驗不停歇、研產不斷線,分秒必爭地推進疫苗藥學、藥效學等研究,快速完成了疫苗設計、重組疫苗株構建與GMP(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範)條件下的生產製備。

前後方統一協作、軍地雙方團隊強強聯合,“中國苗”體現出不同凡響的“中國速度”:

2月26日,疫苗GLP(藥物非臨床研究質量管理規範)安全性評價、動物有效性評價與國家第三方質量複核正式啟動。實驗表明,Ad5-nCoV疫苗工藝穩定,質量符合預期標準,免疫原性良好。

3月16日,該疫苗通過臨床研究註冊審評,並於當日20時18分完成了第一針免疫接種,成為全球首個開展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

4月10日,完成疫苗I期臨床試驗接種的108位志願者,全部結束集中醫學觀察,健康狀況良好。

4月12日,該疫苗啟動Ⅱ期臨床試驗。世界衛生組織官網公佈的消息顯示,這是全球當時唯一進入Ⅱ期臨床試驗的新冠病毒疫苗。

5月22日,I期臨床結果在國際著名醫學雜誌《柳葉刀》發表,108名志願者全部產生了免疫反應。這是世界首個新冠疫苗的人體臨床數據。

6月22日,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在線發表了陳薇院士團隊在新冠病毒抗體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這是繼成功研發出世界首個新冠疫苗後,團隊的又一重大科研進展。

7月20日,陳薇院士團隊向世界首次公佈了Ⅱ期臨床數據。Ⅰ期與Ⅱ期臨床試驗證明了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8月11日,陳薇院士團隊研發的新冠疫苗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疫苗成功進入臨床試驗,既體現出我們國家的科技實力,也體現出我們的大國形象、大國擔當。”面對媒體的採訪,陳薇的話語鏗鏘有力。

為人民守護歲月靜好

“要成為為人民負重前行的人,為人民守護歲月靜好的人。”這是陳薇作為人民科學家的情懷。

當疫情肆虐時,老百姓存在很多疑慮,陳薇團隊在中央指導組的統一安排下,積極運用科學技術與科學知識回應群眾關切。

武漢抗疫後期的一天,陳薇院士在中部戰區總醫院理髮室理髮。理髮師心疼地說:“院士,您怎麼有那麼多白頭髮呀!”陳薇這才發現,自己的頭髮真的變白了,人也瘦了一大圈。

武漢人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為武漢白頭”的鬥士。

9月9日,全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召開的第二天,陳薇作為全國政協委員,隨全國政協“堅定‘四個自信’打贏疫情防控人民戰爭”視察團再次來到武漢。在返程候機時,機場乘務人員認出了陳薇,嘰嘰喳喳地開始“密謀”。當陳薇走出休息室時,她們一字排開,嘴裡唱著“你笑起來真好看”為她送行。她們說,可惜時間太緊,只能臨時自編自演了這個小節目。她們想向“人民英雄”表達最高的敬意,感謝這些為武漢“拼過命”的人……

如今,陳薇院士與戰友們已經回到了位於北京、天津的實驗室裡,並投入到新一輪“戰鬥”中:加速推進新冠疫苗III期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加緊研製特異性治療新冠病毒感染的單抗藥物,創新研發新型生物防護裝備……這些可愛的人依舊在戰鬥著,為了中國人民的健康,為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文源自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