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折”再現樓市。“最佳”買房時機,也可能是“最差”時機

經過連環調控後,樓市熱度終於被摁了下來。

降溫:上半年最熱樓市成交量下跌、二手房掛牌激增

就拿之前火爆的杭州樓市來說,上半年先後出現5次“萬人搖”,7月調控後僅出現1次,還是在7月當月。8月後,俗稱“雞腿盤”的熱點倒掛盤,中籤率即從之前的不足1%上升到20%以上。

而根據浙江新聞報道顯示,十一當天杭州全市新房成交僅11套,二手房零成交。2號二手房成交僅1套,新房掛零。

出現這樣的現象,除了備案原因外,調控力度“給力”下杭州樓市這樣的現象也值得借鑑、深思。

1、 即便是上半年,杭州樓市也並非“供不應求”的局面。所謂的“萬人搖”現象,集中在價格倒掛懸殊的少量樓盤上,但帶來的結果卻是其他樓盤跟著“量價齊飛”。這說明市場本身並不理性。

2、 調控後,不少樓盤紛紛加快推盤節奏入市,導致市場供應量激增,整體庫存再次推高,而購買端受調控一直大幅縮小。一增一減之下,市場供需局面快速質變。

3、 二手房掛牌量連續三個月維持在13-14萬套的高位,短期快速上升的“拋售”現象,一方面更加顯示出市場的不理性,另一方面說明市場不缺房,拋售的目的之一是換取資金後“打新”。這恰恰再次證明了市場熱度的極其不均勻。

4、 而這股不理性背後,必然不可能每個人都是獲益的,零和博弈的背後總有人“受傷”。

這何嘗不是其他一些城市目前的現象。嚴格來講,目前沒有任何一座城市樓市是集體繁榮的,有高熱度板塊,必然存在低熱度板塊。低熱度板塊,可能就是“坑”,但問題關鍵是買房是否能辨識。

“5折”再現樓市。“最佳”買房時機,也可能是“最差”時機

破產潮:1-9月300多家房企宣告破產

調控讓市場趨於理性,也讓一些原本“不理性”的房企趨於破產。

從人民法院公告網上可以看到,幾乎每天都有1-2家房企破產、重組、清算的公告發出,1-9月已有300多家房企破產。

雖然其中可能是一些“馬甲”公司,或者棄之不用的“子公司”,但一個企業存續的成本相對註銷、破產清算而言低多了。

因此,真正由於資不抵債、資金斷裂導致破產的應該不在少數。從近期的新聞中也可以看到,即便是長三角區域的南京、無錫、常州、合肥等地也有著不少房企宣告破產。

這還沒考慮包括某些名企在內的可能或即將重組的房企在內。

“5折”再現樓市。“最佳”買房時機,也可能是“最差”時機

促銷潮:房企“促銷”隊伍愈加壯大

時間撥回上半年。即便是不能出門的2-3月份,也並未傳出房企過多打折促銷的新聞。眼下的樓市傳統旺季“金九銀十”,反而颳起了一股打折促銷風。

先是某大自9月開始,連續一個月的全線7折促銷。據其公告,9月單月銷售業績突破1千億,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能夠單月破千億銷售額的房企。沒有足夠折扣力度,這業績恐怕無從得來。

另外,調控影響逐漸深入下,市場蛋糕不增反降,還有房企先發制人搶奪更多市場份額,其他房企自然不能無動於衷。於是乎,這個十一小長假期間,特價房、首付延期、免物業費、贈送車位家電、請排隊託等層出不窮。

更有甚者,某創旗下某遠郊大盤足足預留了3棟樓要求員工內部買房消化,還設定買房指標,與業績、績效、獎懲、晉升掛鉤。

毫無疑問,不到非不得已,沒有房企會這樣做。樓市“價格戰”距離全面打響不遠了。

“5折”再現樓市。“最佳”買房時機,也可能是“最差”時機

降價潮:省會城市豪宅片區率先降價,幾近“腰斬”

前段時間,我曾寫過某房地產商會召集省內各大房企舉行閉門會議,號召房企價格抱團、不降價的文章。略帶諷刺的是,會議才結束第二天,該地某項目房價從將近5萬一平降到2.68萬,幾近“腰斬”。說好的抱團不降價,第二天就土崩瓦解。

至於原因,該地作為中部省會城市,16-17年時房價大幅上漲,伴隨土地出讓價格、出讓數量也大幅上揚,導致市場庫存激增,去化週期漫長。而房價快速躥升之下,購買力並未同步跟上,需求端日益疲軟。因此,該地房價事實上已連續陰跌三年。

這種情況下,即便彼此說好“攻守同盟”,但“同甘”可以,“共苦”太難。總有樓盤率先扛不住需要“自保”,不降價聯盟不過口頭文章罷了。

同樣的故事,在其他一些城市也正在上演。比如前段時間因房價連續下跌,幅度過大而登上熱搜的石家莊、天津等。

“5折”再現樓市。“最佳”買房時機,也可能是“最差”時機

以上4點,降溫、降價、促銷、破產,足以看出調控的威力。接下來很長一段時間內,可能是買房人尤其是剛需群體最好的上車時機。

但同樣,這可能是買房人最需要“擔心”的時候。

1、 降價、促銷、破產,都意味著房子延期交付、爛尾的概率增加。

2、 以前買房隨便買,幾乎不會買錯。此後買錯的概率大幅提升。弄不好,就得長期站崗、套牢。

“5折”再現樓市。“最佳”買房時機,也可能是“最差”時機

因此,最後幾點小建議,也可以認為是買房底線,儘量不要逾越。

1、 中小城市(主城人口100萬以下)離所謂新區遠一點,尤其是偏離主城的新區;

2、以上這類城市一套改善自住足矣,多了統統優先處理;

3、 儘量選擇主城區,也就是道路、商業配套、教育配套、金融行政配套這些基礎配套都有的區域,無論哪一線城市。

4、 儘量選擇住宅產品,商辦類尤其是三四五線的商辦項目,委實沒有必要;

5、 小房企的項目儘量別碰,尤其是小房企大項目、文旅產品、商辦產品、酒店等。為了融資,有些小房企會做超出自己能力範圍的事。

6、 買房前儘量瞭解下房企實力與法律糾紛情況,可以看到房企的“真實口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