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人與我立黃昏,無人問我粥可溫,你讀過多少孤獨的詩句?可以分享嗎?

用戶289872818471447


我是一溪雲水,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孤獨,是現代人普遍的心理感受。高牆之中,人群之中,熱鬧之中,夜深人靜之時,突然就湧出了你不“識”我,我不“識”你的孤獨感。實際上,孤獨是人們共有的感受,自古就有。縱觀詩詞,這種孤獨感散落在很多詩句中。

我們先看曹植的《七步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這首詩本來反映的是權力之爭中,親情喪失人性泯滅的痛心和哀嘆,但深入思考,我們看到的是作者一種無家無親的悲寂之苦,沒有手足親情的孤獨感恐慌感,這種孤獨感在他的《洛神賦》中表達的更明顯,現實中的孤獨在想象的世界中得以慰藉,這是曹植式的孤獨。

陳子昂是唐詩改變風氣者,他把唐詩從齊梁頹靡詩風的影響和束縛,一味地走歌功頌德的文風引上健康之路,奠定了唐詩的壯闊景象。但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受到許多的反對,來自上上下下,一首《登幽州臺歌》“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表達出詩人的眼淚、焦灼、憂憤,更有知遇難逢的孤獨。這是陳子昂式的孤獨。

再看蘇軾,他一生的坎坷路,但卻一生的達觀。但是他的孤獨在於《江城子》裡,情感的孤獨無寄。“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這首悼亡詩以“記夢”的獨特角度,寫出了蘇軾式的孤獨。這種孤獨是“無處話淒涼”的孤獨,又是“縱使相逢應不識”的孤獨。現實與夢幻,得意與失意,悲與喜,一切的人生感受都在此彙集,作者的達觀之下深深的孤獨之情表現出來了,這是典型的蘇軾式的孤獨。

人生的孤獨種種,每一種人生就有不一樣的孤獨。

個人的一點淺見,歡迎大家討論指正。謝謝!





一溪雲水


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秋天的夜晚,一艘遠道而來的客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明日已經落下,幾聲烏鴉的啼叫,滿天的寒霜,江邊的楓樹,點點的漁火,這清冷的水鄉秋夜,陪伴著舟中的遊子,讓他感到是多麼淒涼。此詩只用兩句話,就寫出了詩人所見、所聞、所感,並繪出了一幅悽清的秋夜羈旅圖。但此詩更具神韻的卻是後兩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鐘聲,不但襯托出夜的寧靜,更在重重地撞擊著詩人那顆孤寂的心靈,讓人感到時空的永恆和寂寞,產生出有關人生和歷史的無邊遐想。這種動靜結合的意境創造,最為典型地傳達了中國詩歌藝術的韻味。







星火詩集


古詩詞中描寫孤獨的詩句很多,下面幾人的詩句,記憶頗深刻。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短短几句話已將詩人懷才不遇、寂寞無助、孤獨萬分的情緒展露無餘。詩人一直想成就一番事業,但事與願違,至此,無法排遣的痛苦情緒便通過詩作噴薄而出。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這是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可以說,也是把孤獨寫也到了極致。前面的枯藤 、老樹、昏鴉,中間的古道、西風、瘦馬無不為後面的“斷腸人在天涯”埋下伏筆。客居他鄉,懷念故土,那種濃濃的化不開的愁思,也只有經歷的人才可以體會。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是南唐後主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當中的一句。可以想象國破家亡,亡國之君,囚居他鄉,那是一種怎樣哀愁? 那種悽楚無人能明白!自幼寄情山水的文人,偏偏讓他治理朝政。這也註定他亡國宿命。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這又是怎樣的無奈呀,數著日子過著階下囚的生活,內心又是何等煎熬!難免憶起曾經的詩酒歌賦的生活。“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回憶也可以療傷,但面對現實,心緒依然難以平復。至此,他所有的“愁”,便如滔滔江水,滾滾而出!

古詩多借詩抒懷,託物言情,託物言志,寥寥數語,勝似萬語千言!這就是古詩文的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