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武举制度丨“以武取士”的人才选拔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改变

引言

在唐朝时期,无论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其他方面,都处于一个鼎盛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武则天首创了武举制度,通过考试的形式来选拔相关方面的人才。

“又有武举,盖其起于武后之时,长安二年,始置武举。”

唐朝武举制度丨“以武取士”的人才选拔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改变

这一制度的产生不仅仅能够为国家选拔大量军事方面的人才,系统的进行培训联系,同时也给没有家庭背景的百姓提供了一条可以步入仕途的道路。

这样的制度,不仅仅给国家输送了大量的军事方面的人才,同时后世也延续并且逐渐完善了这一制度,在后来的历朝历代中都起到了选拔人才、保家卫国的重要作用。

唐朝武举制度产生的背景与意义

唐朝的综合国力在我国历朝历代当中都处于鼎盛水平。

唐朝的军事水平在当时一直处于一个非常高的水平,无论是周围的少数民族还是周边的小国家都归顺于唐朝,以求庇佑。在唐太宗时期就因为其实施了种种有利于国家发展的策略,让唐朝得到了周边少数民族的依顺。

到了后来的唐高宗时期,更是乘胜,使得唐朝的国土范围达到顶峰,成为了一个个民族团结统一的朝代,唐朝扩大疆土的进程一直十分顺利,但是在面对吐蕃时,却显得尤为不顺。

唐朝武举制度丨“以武取士”的人才选拔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改变

大非川战役中遭遇敌方的追击,唐朝军队一往无前的高昂士气仿佛遇到了迎头泼上的冷水,军将们都感到垂头丧气,而反观另一边,吐蕃的势力因为这一场战争而更加嚣张,认为唐朝军队的势力不过如此,它们趁胜追击,贡献占领了西域十八州。

“以逻娑为出师之名,或许有胜利后直捣黄龙之意”。

由于西域的不稳定,再加上吐蕃的威胁,唐高宗与公元六六七年在全国的范围内筛选那些胆量惊人、有军事才能和审理素质过硬的勇士们进入军队,强化国家军队的势力,保家卫国收复失地。

在唐高宗还在位时,武则天就已经目睹了吐蕃对于国家政权产生的威胁,也意识到了强大的军队才是国家安危的坚实保障。

到后来武则天掌握政权后,国家的综合实力蒸蒸日上的发展,组建达到了鼎盛的状态。但是由于吐蕃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崛起,野心勃勃的西域效果对于中原的威胁越来越大。

为了保证国家政权的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的安稳,武则天决定平复少数民族所带来的骚扰和战乱。

出于保家卫国的这一目的,建立一支强大可靠的军队迫在眉睫,如何带领一支队伍打胜战,继续的是会打仗的士兵以及会指挥有军事才能的统帅,在这样的情况下,武举制度产生了。

唐朝武举制度丨“以武取士”的人才选拔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改变

同时不得不提的是,在唐朝时期,皇权已经高度集中,在这样的社会趋势之下,国家对于军事人才的培养力度大不如前,人们大多愿意通过参加科举考试的方式进入仕途,再加上科举制度的兴盛,使得这样的趋势更为明显。

武举制度产生在一定的程度上也是想用这种方式来加大整个社会对于军事人才的重视,以及提升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

唐朝武举制度的创立与其发展的演进

武举制度的创立在唐朝时期,军队主要都是由农民组成的,在没有战乱发生的时候,农民留在家中种地、耕耘,而当发生了战乱时,这些农民就要加入军队奋勇杀敌、保家卫国。

这样的制度是的农民和官府之间会产生很多矛盾冲突,同时,想要在发生战争时用很短的时间讲这些农民们召集起来是一件工程量浩大的任务。

而且这些农民在平时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到了战场上往往组织性不强,损伤惨重还没有达到作战的效果。

为了震慑少数民族,唐朝非常需要一支能够保卫边疆的军队,在边疆地区驻扎庞大的军队以求能够保卫百姓的安全,在作战中能够达到最好的保卫效果。

唐朝武举制度丨“以武取士”的人才选拔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改变

由此也就产生了我们所熟知的节度使制度,在战争时期,节度使可以调动这些军队,抵御敌军。

随着时间的流逝,节度使手中所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他们不仅仅能够调动军队,同时还掌握了军队所在地区的财政大权以及其他权利,各项权利协调起来,节度使们就能更好的利用周围的资源,在战争发生的时候,也可以充分保障军队的日常需求以及后续补给。

因为驻扎在边疆的军队要一直待在哪里保卫家园,所以军队里的士兵往往服役的期限都非常长,他们通过军队所分发的补给以及奖金来维持日常生活。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士兵们大多接受了严格的训练,掌握了相关的作战经验,这让驻守边疆的军队更加专业,作战的效率也大大提升。

为了能够让边疆地区得到更好的发展,当地的百姓能够过上安稳呢的生活,武则天创设武举,目的是为了通过这一制度能更好的发现和培养军事方面的人才。

想要通过“武举制度”被选拔的人才需要通过由兵部举办的考试,一次走上保家卫国的道路。在武则天创设了“武举制度”之后,每一年各个地方都要进行选拔考试。

“始置武举,其制有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又有马枪、翘关、负重、身材之选”

考试的科目种类非常多,其中包括马射、步射等方面的考核,除了在技能方面的硬性要求,对于被选拔者的身材方面也有着严格的考核标准,身高要求在六尺以上,年龄要求在四十岁以下。

由兵部的官员进行各个项目的考核,考核通过者不论出生贫苦还是富裕,都一句考核的成绩,获得不同等级的武官职位。

在唐玄宗时期,郭子仪因为参加武举考试脱引而出,从此成为了地方节度使。到了后了发生安史之乱,郭子仪作为统帅将其平定,并且获得了分封。由此可见,武则天时期所创立的武举制度不仅仅让更多的人才可以施展拳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同时选拔出来的这些人才也为国家所用,对于国家的稳定,战乱的评定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唐朝武举制度丨“以武取士”的人才选拔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改变

同时,武举制度的存在也使得那些没有背景没有势力之称的人才能够有机会展露自己,打破了先前官位世袭制度的弊端。

总的来说,唐朝时期的武举考试主要考的是考生的基本军事能力以及相关的军事素养,同时对于考生的长相以及身材都有一定的门槛和要求。

但是相比于后世而言,在唐朝时期武举制度才刚刚创立,很多具体细节上的规范不够成熟,更加偏向的是对于考生技能以及心理素质的考核,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完整的体系。

在武则天创设武举制度之前,对于这些军事人才的选拔没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这就会导致很多选拔出来的人才没有接受过固定的军事化理论学习,也没有丰富的实战经验,甚至还会出现体能跟不上这样的情况。

这就会影响到整个队伍的综合素质以及作战实力,同时也无法对于后续补给的人才进行全面的培养。

这一制度的产生不论是对于整个部队的素质,还是人才的选拔培养来说,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唐朝武举制度的发展对于后世的影响与改变

自从武则天时期创造了武举考试以来,这项选拔制度一直延续到了清朝,早这一期间,一共进行了大大小小近五百多场武举考试。

从宋朝开始,武举就已经正式的成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中了,宋朝时期在考试的内容上也有了比较重大的突破和改变,武举制度的选拔也更加规范化,但是在考试的内容上,宋朝和唐朝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唐朝武举制度丨“以武取士”的人才选拔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改变

在唐朝时期,武举考试主要考核的是“武艺”,而到了宋朝,武举考试主要考察的是策略,这和宋朝时期重文的风潮是相吻合的。

但是宋朝时期所选举出来的武将主要擅长的对于展示的指挥以及战略上的指导,很多通过选拔的人在日后都成为了非常著名的军事家。

同时,宋朝的统治者为了培养武举方案的人才,专门建设了培养专业人才的武学学校,这也使得宋朝时期的武学人才理论的知识都非常坚实雄厚,这也是对于我国教育制度的一大补充和完善措施。

除了对于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视,宋朝也非常重视在法律法规方面的完善,这些保障武举的社会风气使得想要参加武举考试的人才为之一振。

到了明朝时期,沿袭了宋朝重文抑武的传统,朱元璋手下的将士们大多没有经历过武举制度的选拔以及系统性的学习,所以他对武举考试并没有多么重视,甚至可以说觉得武举考试无足轻重。

唐朝武举制度丨“以武取士”的人才选拔方法,对后世的影响与改变

而到了清朝时期,统治者对于武举制度非常重视,但是在这一时期,国家也渐渐的走向衰亡。

自从清朝入关以来,一直面临着大大小小的战争,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清朝的统治者们对于军事人才以及选拔都十分重视。

直到鸦片战争爆发以后,通过武举所选拔出来的人才在与新式先进战争中体现不出一点优势,落后的思想在这时已经无法与西方日新月异的科技相抗衡。

结语

在武举制度的历史变化当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每个朝代,统治者们或多或少都会在武举方面有所抑制。

但是这一制度的产生就足以证明,国家需要这些精通武学,能够保家卫国的人才。

同时,这一制度的产生也为那些没有背景但是拥有武艺天赋的人才一条走进仕途,保家卫国的道路。

通过武举制度,也为国家输送了大批优秀的人才,不仅仅起到了保家卫国的作用,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历史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唐六典》

《资治通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