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是在治癒千萬人的靈魂”

彭藝

“有時去治癒,常常去幫助,總是去安慰。”醫生特魯多的這句名言道出了行醫的真諦,也是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白衣戰士們的真實寫照。而這次逆行湘軍中,那些文章的執筆者、影像的拍攝者、信息的傳播者,他們同樣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用“四力”彰顯媒體人的責任與擔當,“有時會害怕,常常去陪伴,總是在記錄”是他們的真實寫照。

4月14日下午,湖南日報社2020年首場業務分享會的“主角”,是湖南日報派駐黃岡抗疫前方報道組的記者,他們以《在黃岡的日子》為主題,與同事分享戰“疫”一線的見聞與感悟。

此前,筆者曾認為他們是無畏無懼、百毒不侵的“超人”。然而,兩個小時下來,我知道他們進入隔離區採訪、寫稿、拍攝時也會手抖;知道他們擔心感染上病毒,會特意準備5根體溫計,每天自己測體溫。同時,也看到了他們無懼逆行的身影:前一秒還在叮囑同事注意安全,下一秒自己就衝到患者跟前採訪;為深入ICU病房採訪,反覆學習穿戴防護服……

生而為人,沒有誰面對肆虐的病毒不會害怕,而他們的逆行與拼搏,是媒體人鐵肩擔道義的職業精神。

“媒體人有時也是陪伴者。”的確,在人類與病毒激戰時,作為記者,或許無法提供醫學上的專業支持,但卻能給白衣戰士和患者帶去心靈上的慰藉。因為他們的陪伴,初次上陣略顯手足無措的護士逐漸恢復鎮定;因為他們的鼓勵,即將康復出艙的輕症患者開啟了對未來的暢想。“我們在治癒病人的同時,他們在治癒千萬人的靈魂。”分享會上,湖南援鄂醫療隊醫護人員對“戰友”的評價,是對每一位參戰媒體人最珍貴的褒獎。

在這場空前的戰“疫”裡,全國先後有400多名新聞工作者趕赴疫情的“風暴眼”,親歷一線的生死較量,用鏡頭和紙筆記錄最真實的瞬間,傳遞最新的戰況。正是有媒體人的擔當、拼搏,讓宅在家中的人們突破時空的束縛,見到了核酸檢驗、遠程會診等先進醫學科技;見到了90後護士年齡雖小卻能秉持“我們不僅面對人的病,也是面對病的人”的醫者仁心;見到了黃岡人民自發走上街頭,十里送別醫療湘軍的深情厚誼。

纖筆一支堪大任,新聞戰士亦“逆行”。事實上,在抗擊疫情的戰場上,媒體人是不可或缺的“方面軍”。

原載於《湖南日報》(2020年4月15日04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