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工業沈飛李海偉:馳騁在航空報國的道路上

沈飞36厂技术副厂长李海伟把工作岗位当作施展才华的舞台,以超乎寻常的努力,优质高效的工作业绩,诠释了一名技术干部对航空事业的无限热爱。

航空工业沈飞李海伟:驰骋在航空报国的道路上

掌握技能 埋头苦干

2011年,李海伟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进入航空工业沈飞新机装配试制中心成为一名普通的工艺员。凭着求学时养成的勤于思考、善于总结的思维方式,他在工作伊始,快速掌握了本岗位的专业技能,并不断吸纳先进技术理念。工艺工作需要要“扎根”在一线,李海伟更是“长”在一线,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先后解决了多项严重影响产品交付进度的技术问题。在某型机研制进入关键阶段时,李海伟也迎来了人生的新阶段,组建新家庭并迎来新成员。面对产品设计更改频繁、客户需求不断变更、工艺施工计划反复调整、装配过程中超差和偏离等质量问题时有发生的实际情况,李海伟反复思量。时间的紧迫性、项目的重要性,让他怀着对妻子的愧疚放弃了婚假、缩短了产假,主动申请加班,连续几个月每天加班到凌晨,累了、困了就找个地方打个盹儿,醒了就继续工作。他用实际行动直面挑战,用心血和汗水彰显了沈飞人的“铁军”作风。当项目全面告捷的那一瞬间,满足和喜悦充满他的心间。

建章立制 严抓落实

由于工作中的出色表现,2016年,李海伟走上领导岗位,担任沈飞公司36厂技术副厂长。作为沈飞公司对外合作交流的桥梁和窗口,36厂产品交付的进度快慢、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的好坏直接影响公司的形象。作为分管技术的副厂长,面对生产任务重、队伍新、人员少、研制周期紧等众多困难和挑战,李海伟肩上的压力和责任可想而知。“任务太紧迫,不抓紧时间、倾力投入,就会拖后腿。”狭路相逢勇者胜,李海伟带领技术团队克服时间紧、任务重的重重阻碍,冲破了多重难关和挑战,在技术管理工作中成效显著,多次收到客户的表扬信。技术管理方面,李海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梳理了工艺技术管理问题,秉承“先建章立制、后严抓落实”的工作思路,完成了36厂二级制度体系的建立,形成了严格按章办事的工作氛围。在工艺工作中积极提升工艺文件“三性”,坚决避免流于形式、走过场等情况,做到工艺文件“升版一次、实用一次”。无规矩不成方圆,随着技术管理工作的深入,他的管理理念也深深地扎根在员工心中,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航空工业沈飞李海伟:驰骋在航空报国的道路上

质量提升方面,李海伟更是打出了一套“组合拳”。他组织工艺人员开展工艺防错工作;将样板使用编入工艺规程中,使样板使用常态化、规范化;按照工艺规程,依据有效产品数模,结合设计更改文件,编制“标准作业指导书”。随着一项项举措的落实,36厂员工慢慢发现,李海伟的诸多办法,虽然刚开始有些“费劲儿”“较真儿些”,但长期来看有效地提升了产品质量、缩短了生产周期,将生产的“瓶颈”疏通成为畅通无阻的绿色通道。

突破壁垒 积淀技术

随着航空产品更新换代加速和对性能要求不断提升,飞机制造业对飞机装配技术,提出了高质量、高效率、低成本并能适应多品种产品的生产要求。为了避免手工制孔技术装配精度差、生产效率低,李海伟带领技术团队引入自动化制孔技术进行研究试验。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李海伟和团队成员在立足当下、虑及未来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升级了一台自动制孔设备,设计制造了一套用于部件刚性支撑的工装,定制并采购了一套用于离线编程的软件;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应用自动制孔技术的工艺参数;积累了自动制孔设备军机生产应用的经验。在突破技术壁垒、积淀核心技术的同时,也培养了一批掌握先进飞机装配技术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夯实了人才基础。

在某型号制造过程中,李海伟积极探索将部件模块化制造应用于装配过程,将部件系统安装、调试、测量等工作前移到部件装配阶段,在未进行整机联通前,完成各类功能性试验。在此之前,公司内尚无此先例,李海伟带领技术团队开展了大量调研,通过积极和厂所沟通,完成了从调试设备申请到工艺流程优化的系列工作,最终实现了部件交付到总装厂和机身对接后,不需要单独验证部件的某个功能,只需要整机做试验。首次在某型号各机体供应商中实现了部件的模块化交付。

航空工业沈飞李海伟:驰骋在航空报国的道路上

在型号的并行工程设计、研制、试制及批产中,李海伟打赢了一场场“硬仗”,为他的履历填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李海伟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工作,组织、参与了多项公司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发表了多篇技术论文。丰富的技术工作经历、过硬的专业知识,使他多次在公司技术比武和工艺设计大赛中荣获一、二等奖。他以高起点、高标准为基本要求,精心策划、系统组织,带领团队成员扎实推进工艺技术管理工作,为研制项目目标按期实现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在技术创新的漫漫征途上,李海伟从普通工艺员到技术“主管”,凭借着年轻人特有的锐气为航空事业和沈飞公司的发展贡献着青春和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