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歲婆婆忠告:幫兒媳帶孩,若想和諧相處,需要記住這些錦囊妙計

大千世界,人海茫茫,相遇便註定緣分一場。請點擊右上角“關注”

,歡迎來到我的世界。


一,導語

現實中,很多婆婆都會幫兒子兒媳帶孫子。

那就不可避免的遇到一個問題:同在一個屋簷下,難免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據我所知,10對婆媳關係裡邊,有八對是相互指責、彼此埋怨的。

這絕對不是誇張,而是普遍存在的現實。

這並不是說她們本來就是壞人,婆婆就是惡婆婆,媳婦就是惡媳婦。


63歲婆婆忠告:幫兒媳帶孩,若想和諧相處,需要記住這些錦囊妙計


而是,很多時候,婆婆是個好婆婆,兒媳是個好兒媳,只是住到了一起,每天面對瑣瑣碎碎和磕磕絆絆的時候,她們就會變成互相嫌棄的兩個人。甚至,變成了“仇人”。

一旦關係鬧僵,會弄得彼此都不開心,相處在一個屋簷下都覺得尷尬。

那麼,怎麼做才能避免類似的情況呢?

二,真實案例

01

學會角色轉換,明確自己的任務。

我乍到兒子家幫忙帶孩子的時候,也是各種不適應,包括跟兒子個兒媳婦相處,總覺得兒子是我身上掉下來的肉,聽我的話才是理所應當。

有時候,也不是故意這樣做,而是潛意識當中的,還覺得兒媳婦是嫁過來的晚輩,應當尊重婆婆,因為那時候我們也是這麼過來的。


63歲婆婆忠告:幫兒媳帶孩,若想和諧相處,需要記住這些錦囊妙計


但現實是殘忍的,兒媳婦說我是個“外人”,是這個小家庭的來客,只是過來幫忙帶孩子,不是過來當家做主的。

幾次交鋒下來,除了弄得彼此不開心,沒有一點好處。為此,我也思考過,人家兒媳婦也沒錯,這個家的女主人確實是她,說的話也很有道理。

於是,我試著改變。

嘗試著把自己定位為“來客”,此行的目的,就是幫他們帶孩子,讓他們無後顧之憂。慢慢地,我發現彼此的關係融洽了許多。

總之,一句話——少說話、多做事、看好娃,足矣!

02

對待兒子和兒媳不要雙標,而且,在關鍵時候還要儘量向著兒媳。

我說這話,可能有人不願聽,有的老人就說了,明明她犯的錯,為什麼還得向著她說話,這其實就是相處的藝術。


63歲婆婆忠告:幫兒媳帶孩,若想和諧相處,需要記住這些錦囊妙計


如果你實在想不透,那你就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有個女兒遠嫁,和婆婆同住,你會怎麼想?

是不是希望婆婆和丈夫善待她、寬容她、寵愛她,哪怕有時候她錯了,也不要跟她太較真。懂得這一點,就會明白我剛才說那句話的含義了。

但問題就出在這裡,一般的家庭做不到這一點。

一般情況是這樣,兩口子吵架,婆婆二話不說,上來就挑兒媳婦的毛病,不管兒媳婦有沒有錯。

另外,就是事事偏袒兒子。例如:兒子下班後不做家務,是因為累了;但如果兒媳這樣,你就會覺得她懶。有很多看孩子的老太太都說兒媳婦如何懶、如何不懂事,可從來沒聽她們說過自己的兒子。

說句良心話,上班累了一天,都不容易,女人身體本來就柔弱,她們回家不想動彈,是再正常不過的了。

所以,相比兒子,我更“偏心”兒媳,因為我深知一個母親的不易,既忙著工作,還要照顧孩子。


63歲婆婆忠告:幫兒媳帶孩,若想和諧相處,需要記住這些錦囊妙計


03

遇到原則問題不馬虎,別自作主張生事端。

甭管是兒子、兒媳,還是我,最在乎的都是寶寶。

記住:和孩子有關的問題,都是大問題。例如:怎麼合理膳食,怎麼衛生消毒,怎麼鍛鍊身體等等,千萬別再拿老一套養孩子的方式來說事。

在這方面,年輕人學歷高,比我們懂得更多,她們更注意營養、教育與健康。所以,一切按照兒媳婦的方式來就可以。

例如:沖泡奶粉的溫度,科學的沖泡溫度是40度到50度之間,有的老年人可能就覺得水溫多少度都無所謂,講究這些就是矯情。

類似的小矛盾,積累時間長了,就是大矛盾,別不信。

你看看身邊婆媳矛盾的案例,兒媳說婆婆不講衛生、不會科學餵養,並說了多次都不聽;而婆婆就說自己的兒媳毛病太多,例如……

全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可結果怎麼樣呢?變成了不可調和的大矛盾。

所以,我覺得關於孩子的餵養方式及其他,就要聽年輕人的,這畢竟是他們的孩子,他們也有這個權利。


63歲婆婆忠告:幫兒媳帶孩,若想和諧相處,需要記住這些錦囊妙計


三,小結

案例中的女主人公,之所以在婆媳關係上游刃有餘,不過是做到了以下幾點,從而保證了婆媳之間的相處和諧、親如一家:

01

一山不容二虎:少說話,多做事,不做兒女家的主。

這一點,就有很多家庭做不到。

難麼?

不難,學會相互尊重就好,無論到誰的家裡,都要學會尊重女主人,千萬別把自己當成發號施令者,沒有人願意在自己的地盤上,還得聽從別人的安排和批評。

不管你是父母,還是兒媳,要做到家庭與家庭之間的平等相處,這就是所謂的分寸感和界限感。

跨越紅線亂指揮的唯一後果:就是小輩們的反感,甚至是針尖對麥芒。

02

對兒子和兒媳一視同仁,不雙標。

能做好這一點的家庭,婆媳關係差不了。

這種婆婆,絕對是充滿智慧的婆婆;真正護犢子的母親,並不是對兒子好,而是讓兒子處於更難堪的境地。

可以這樣想一下:即使你跟兒子一夥佔優勢,兒媳婦受委屈或不開心,結果是什麼?要麼影響夫妻關係,要麼人家直接回孃家,你兒子婚姻亮紅燈,他會開心麼?

我想,那這時候的老人,更不會為此慶幸吧!

所以,不要圖一時痛快,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更要維護孩子的家庭和婚姻,以身作則,做好榜樣,從而提供幸福家庭的溫床。


63歲婆婆忠告:幫兒媳帶孩,若想和諧相處,需要記住這些錦囊妙計


03

關於孫輩的餵養方式和教育方法,別按自己的老一套,按照媳婦說的辦就好。

這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小問題。

婆媳矛盾,並不是彼此的人品不好,而是因為這些瑣碎的小事,彼此看著不順眼,總覺得自己是對的,而對方就一定是錯的。

那幾天,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個二胎媽媽的哭訴:說自己的婆婆,從不對奶瓶消毒,也不願給小孩吃米粉,衝奶粉都是用100度的水,怎麼說她都不聽,還堅持自己的才是對的,並拿原來說例子,說什麼照自己的方式養的幾個孩子都是白白胖胖的……

看,婆媳之間哪有什麼深仇大恨,不過是沒有處理好這些小矛盾而已。

較真的兒媳遇到了固執的婆婆,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

所以,要善於處理這些小矛盾,學會溝通和改變,別讓矛盾過夜,才不會使矛盾升級,在餵養或教育方面儘可能的做到科學合理,這才是上策!


相信你還會喜歡下列文章:

63歲離異女自述:退休工資才2000,但因我的狠心,卻過上了好生活

68歲老人的哭訴:女兒的孝順,讓我有苦難言、以淚洗面

退休後喪偶的女人,為什麼不願再找個人一起過?這仨女人說出原因

60歲以後的老年人,在日常的夫妻關係中,誰更離不開誰呢

70歲以後最怕什麼?這三個老人的回答,讓眾人想象不到

63歲老人實錄:富養的女兒,給了我重重的“一巴掌”,我做錯了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