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歲考上縣城小學教師編制有意義嗎?


先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我的初中地理老師,他大學一畢業就在鄉鎮學校當老師,一當就是10多年,期間他曾做到教務主任的職位,可是前兩年他毅然參加公招考上縣城。當時,我是跟他一起參加的公招,問他為什麼一定要考上縣城呢?他當時已經快35歲了,他的話語中透露著無奈,說道:我是很喜歡在鄉鎮的,但是為了小孩,沒辦法阿。



34歲考上縣城小學教師編制有意義嗎?

我個人可以很肯定的回答:絕對有意義。

首先,目前的教師公招一般將年齡限定在35歲以下,34歲是完全可以考的,如果您目前也是個老師,那麼恭喜您,您考上的幾率是極大的,畢竟有過教學經驗。如果您目前不是教師,也不要過於擔心考不上,教師公招還是比較容易,筆試多刷套題,面試多練習,照樣有機會考上。


其次,相比於其他工作,編制教師是有很多優勢的:

第一,工作穩定。任何時代都是需要老師教書育人的,所以考上後不用擔心失業。

第二,福利待遇挺好的。五險一金,工資每個月按時發,雖然工資比較低,但是足以保證一日三餐溫飽,更何況目前老師是有政府績效的。

第三,假期多。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最需要陪伴的就是孩子,當了老師之後會有更多的時間陪伴在孩子身邊,輔導孩子做練習,教育孩子健康成長。


據我觀察身邊的人,人到中年,身上更多揹負著的是對家庭的責任,而教師這一職業可以很好的兼顧工作與家庭。不過,個人覺得當教師,首先要熱愛教育、熱愛學生,如此才能在工作中找到快樂以及前進的方向。

閱讀分享,令我們成長。我是空文,期待與各位推心置腹。


默空文


分享一個經過藝術加工的真實故事,希望能幫到你。

在一座小縣城,開啟了教師公開招聘。

小縣城對應招的教師有年齡的限制:35歲以內。

其中有一名微胖的中年男子,通過了筆試。

經過一個多月的準備後,他到了面試考點,等待參加面試。

旁邊有一名男青年,對他很好奇,就問他:“你看起來年齡很大了吧?”

微胖男子說:“34歲了,我已經考了兩次了,都是通過了筆試,面試被刷了下來。這次是第三次。”

男青年很吃驚,問他:“你這麼執著啊!教師有這麼好嗎?”

微胖男子說:“我家住在這座縣城,妻兒都在在這裡,考這裡的教師,上下班方便。”

他頓了頓,補充道:“我覺得教師是一份穩定的工作,假期也不少。”

男青年點點頭,回應道;“是很穩定,而且有寒暑假。”

隨即,男青年又道:“可是教師的工資不高!”

微胖男子說:“是不高,新入職的教師到手2000+,但是隨著職稱和工齡的增長,收入也會慢慢增長的,越老越吃香。如果你轉行政崗位,當了領導,工資水平還會更高。”

男青年沉默了一會兒,對微胖男子說:“你可真有毅力,考了三次教師,我可沒有你這種耐心。”

微胖男子微笑道:“在這一座經濟不發達的小縣城,教師的綜合待遇還是很不錯了,我總要試一試嘛。”

這時候,輪到微胖男子的面試了。

隨後是男青年面試。

兩人沒有再聯繫。

下一次見面,是在參加教師體檢的醫院。

兩人碰見,男青年對微胖男子投去了肯定的目光。


“意義”這東西,很玄乎,無形無色,是人為賦予的。

在這個故事中,這名屢敗屢戰的34歲的微胖男子,就認為教師職業有意義,是他負隅頑抗後的勝利果實。

對青年男子而言,教師職業是普普通通的,是他稍微努力就得到的一份工作。


所以我得出結論:一個職業的意義,是由當事人的境況和需求決定的。


為了讓你更清楚地理解這句話,我舉例:

一名窮困潦倒的人,100元是他的救贖。如果你家境貧寒,教師這個職業就是你的救命稻草。

一名富豪,100元是他的九牛一毛。如果你家境富有,教師這個職業並不能帶給你巨大的財富。


最最關鍵的是:教師這份職業是否能真正滿足你心中那一份期待?

如果不能,你考教師,意義不大。

如果能,破釜沉舟,在此一舉!






四夕老師成長課


現在編制越來越難考,你在34歲的年紀,還能考上,真的挺幸運的。

我認識很多代課的老師,都是邊上課邊考編,去年不是下來一個文件,說是考編要求是全日制本科生,我們有個老師就是大專的,就不能考了。她想自己辦培訓班,但培訓班也是從去年開始,突然之間嚴格了起來。

現在是教師資格證好考,考編難考。如果剛大學畢業,就進入教育系統。從新老師開始,慢慢磨練,評職稱,參加各種比賽考試。那麼十年後,三十來歲,就是比較有資歷的老師了。

如果34歲考上編制,還要一步一步慢慢來,你的工資和資歷是掛鉤的。可能一開始也不是很高,你要多參加各種教育系統的比賽,當班主任,再過幾年就能輪到評職稱。

可34歲你說去做其他行業,好像也沒有多少的選擇,如果你是教藝術類的課,比如音樂美術什麼的,那麼課後上上培訓班,也可以增加一份收入。如果是語文數學的,那麼進入編制後,就不能去校外機構帶學生,也不能私自帶學生。

所以權衡利弊,結合地方,再看你自己得情況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