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数字货币冲刺:9大力量参与,四地赛马加速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央行数字货币(DC/EP)的试点工作进入冲刺阶段。

近半个月内,央行多次对推进法定数字货币研发工作进行表态,引发市场对DC/EP试点落地加速的预期加大。4月14日晚,两张在社群中流传的截图显示,中国农业银行正在对DC/EP的钱包进行内部测试。15日,亦有消息称DC/EP将于近期在苏州相城区机关单位以交通补贴形式试点落地。

对此,有接近监管的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阶段暂无法回答相关问题,可持续关注官方口径。

某大行人士向记者透露:该内测版本应该只是阶段性产品,目前试点城市深圳、苏州、成都、雄安四地在场景方向分工上各有侧重。

此外,不止一位业内人士向记者透露,试点主体在此前媒体披露的四大行和三大运营商之外,蚂蚁金服和腾讯亦有角色扮演,但具体入局形式和场景范围尚未明确。

记者注意到,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专利检索”中显示,2月以来,多个“支付宝(杭州)技术有限公司”作为申报人、涉及“数字货币”的专利申请被公布,显示其在承接数字货币流通上进行着持续技术准备。

试点落地加速 采取全新支付系统

由于此次流出的钱包应用是内测版,没有进入白名单的用户无法注册使用,记者只能通过前端显示和应用截图了解其基本功能,从公开信息上看,其基本反映了央行此前对DC/EP的一系列定位描述。

APP前端显示,该款钱包基本包含了“扫码支付”“汇款”等日常交易的基础功能。比较特殊的功能是“碰一碰”及“DC兑换”。其中,“碰一碰”实质反映了央行对DC/EP支持“双离线支付”的技术定位,即两部手机接触一下即可实现交易,以确保“网络和通讯斩断”等极端情况下的货币流通。

而“DC兑换”则是用于银行账户内的存款(M2)等值兑换成DC/EP(M0),反应出DC/EP侧重“M0替代”的定位——数字货币的存/取体现为用户在商业银行的存款(属于M2)和数字货币(属于M0)之间的相互转化。

根据此前央行官员公开表述,DC/EP具有多重特征:包括M0属性、中心化管理、具备法偿性、不可重复花费性、可控匿名性等等。

事实上,这并不是央行数字货币试点进度的第一次“流出”。2019年10月,网络上曾有未经确认的“工银数字货币钱包”APP相关服务协议截图流出,截图显示,该钱包是法定数字货币的载体,是依托法定数字货币流通体系的支付工具。

此外,根据彼时协议内容,是将钱包根据实名程度分为四级,透露对DC/EP流通中如何进行“匿名性”处理的探索。而此次流出的农行测试钱包中,用户亦可在相关选项中对四类钱包级别进行选择。

从C端视角看,上述产品功能体验与目前市场上常见的支付工具没有太大区别,只是背后的货币属性和流通路径有所不同。

去年12月,有权威人士就在私下向记者表示:由于央行数字货币主要注重M0替代,清结算形式与传统电子支付系统不同,未来也会推出“双离线”、智能合约等复杂功能。

此前,央行数字货币虽然确定了“双层运营体系”(央行到商业银行/商业机构一层、商业银行到用户一层),但体系之下的流通形式并未清晰,特别是清算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未知。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2月,包括穆长春在内的中国人民银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区块链课题组四位成员在《中国金融》上发表署名文章指出:不建议基于区块链改造传统支付系统。彼时,一位接近课题组人士向记者私下表示:数字货币DC/EP系统是一套新支付系统。

有清算机构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我们看到的迹象确实表明DC/EP是独立的一套系统,清算机构如何参与还要等高层明确。

技术赛马激烈 多头力量入局

事实上,由于央行数字货币的推进动见观瞻,权威官方声音始终有限,公开披露信息多针对顶层设计和技术路线选择。今年1月央行发布的《盘点央行的2019:金融科技》中提及,2019年央行基本完成法定数字货币顶层设计、标准制定、功能研发、联调测试等工作。

但DC/EP如何流通、参与机构有哪些、会对现有产业链产生哪些影响不甚明确。

据此前《财经》报道,在试点方面,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推出的是“赛马模式”,参与试点方自行选择场景和技术路线,如果试行效果好,不排除直接采用。

一位长期研究央行数字货币并参与地方DC/EP落地项目的人士向记者表示:目前试点的相关分行“跑马圈地”激烈,形式探索上可能会有“类消费券补贴”“精准扶贫”等方向尝试。

记者注意到,按照媒体报道在苏州相城区的试点形式——通过在数字钱包以交通补贴形式发放。如果该补贴在使用场景环节亦是定向的,那实质就具备了“类消费券”的特点。

而上述大行人士则透露:各地的竞争还是相对有差异化,各家银行亦会强调与场景资源优势相结合,比如成都相对侧重三农场景、苏州侧重贸易。

在去年《财经》报道中透露,参与央行数币项目试点的机构包括国有四大行与三大通讯运营商。

不过前述国有大行人士和清算行业人士向记者证实:蚂蚁金服和腾讯方面均参与和DC/EP流通的相关方案设计,以何种形式参与“试点”尚未可知。但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方面对此均未予置评。

该清算行业人士认为:既然是DC/EP,就不存在支付通道一说了。AT两家参与,并非其作为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钱包”属性,而是因为二者旗下均有银行机构,钱包只是银行这个运营机构触达用户的工具。

记者注意到,至少从专利申请来看,支付宝一直在进行持续准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专利检索”中显示,今年2月以来,以“支付宝(杭州)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申请人,涉及“数字货币”的专利密集增加,截至记者发稿达到5项。上述专利的申请时间多为去年下半年,内容覆盖钱包开通、交易处理、匿名交易系统、账户控制等,基本覆盖对DC/EP发行流通的完整承载。

此外,工商银行在国有大行中专利数量亦较为突出,其涉专利申请包括“一种基于数字货币的商户收单方法及系统”“基于数字货币的离线支付方法、终端及代理投放设备”“一种基于eID的数字货币钱包认证系统及方法”等,涉及了DC/EP的双离线技术要求和最终受理形式。

此外,包括清算机构、ATM设备、U盾设备商、运营商等产业链上下游机构亦有涉足。记者查阅发现,包括中国银联、中国联通、广电运通(002152.SZ)、飞天诚信(300386.SZ)、四方精创(300468.SZ)等公司有1项或多项涉及“数字货币”的专利申请,显示产业链上下已在为承接DC/EP的流通未雨绸缪。

而去年12月,曝光的内部文件截图显示,腾讯内部发布了《关于成立数字货币研究项目组(虚拟组织)并指定相关负责人的通知》,明确该组织负责数字货币研究项目各项工作推进,跟进落实政府相关部门最新政策,开展数字货币相关研究、业务模式创新及应用场景落地验证。

此外,虽然四大行以外的银行暂时还未参与DC/EP试点,不过有区块链领域从业人士向记者透露:一些股份行亦在筹备与法定数字货币相关的项目,不排除在未来逐步入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