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戰爭:一場關於浪漫、家族、榮譽和貴族赴死的戰爭

戰爭,一般來說可用來形容的詞彙有殘酷、正義和反抗,就人類的戰爭史來看,這種詞彙描述佔據了大多數情況。玫瑰戰爭可能是一場例外,它是1455~1485年爆發於英格蘭的一場內戰,它的起因是英王愛德華三世的兩支後裔蘭開斯特家族和約克家族為了爭奪王位導致的戰爭。

就戰爭本質來說,它當然是殘酷的,但在這場戰爭之外,我們還能看到其它一些戰爭之中體現出來的元素,一些關於浪漫、家族,榮譽和貴族赴死的元素。玫瑰戰爭得名於莎士比亞的歷史劇《亨利六世》,其現實依據是蘭開斯特家族的家徽是紅薔薇,約克家族的家徽是白薔薇(故又稱為薔薇戰爭),在《亨利六世》中,莎士比亞以花園中兩朵玫瑰被拔掉來形容戰爭的開始。

玫瑰戰爭:一場關於浪漫、家族、榮譽和貴族赴死的戰爭

薔薇與戰爭,文學和現實,這是玫瑰戰爭被賦予的一種浪漫性,戰爭本身當然不是浪漫的,但當薔薇和武器結合到一起時,它給人帶來一種超現實的戲劇感受。有時候現實是枯燥無趣的,只有在文學劇本中我們才能看到這些元素的碰撞。

愛德華三世去世以後,蘭開斯特家族成為了王座的繼任者,當王位傳遞到亨利六世的時候,這位患有間發性精神疾病,且政治能力平庸的君主開始受到質疑,人們認為他不再適合承擔君主的角色。其中尤以約克家族最為活躍,1453年亨利六世陷入精神病爆發的狀態中時,約克家族的首領約克公爵理查·金雀花藉此機會成為了攝政王。

他不斷壯大自己的勢力,企圖奪走亨利六世的王位,但事與願違的是亨利六世很快又恢復了正常,而他的妻子瑪格麗特王后是一位能力出色的女性,她不僅將約克公爵排擠出朝廷,而且還成為蘭開斯特家族的實際首領,因為平庸且患有疾病的亨利六世實在難堪大任,戰爭也就因此爆發了。

玫瑰戰爭:一場關於浪漫、家族、榮譽和貴族赴死的戰爭

約克家族旗幟

這是兩個家族之家的生死決戰,勝利的一方必然將繼續延存輝煌和榮耀,失敗的一方必然將黯然無光。英格蘭內部的各個封建主們也都各自支持他們的家族,蘭開斯特家族的支持者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而約克家族的支持者主要集中在東部和南部,所以這場內戰從一開始就註定將整個英格蘭捲入其中。

戰爭爆發後,大量的封建主和貴族加入到了戰爭中,他們身臨前線,而不是躲在大後方的軍營裡。中古時代是騎士精神最為活躍的時代,這一時期在宗教的鼓動下人們對榮譽有一種近乎著迷的嚮往,但當塞萬提斯於1605年創作反騎士小說《堂吉訶德》的時候,騎士已經進入沒落和消亡期。

在玫瑰戰爭中,這些身份尊貴的封建主和貴族之所以會踴躍加入前線並不全然是因為騎士精神在發揮作用,其中也摻雜了相當複雜的利益關聯,譬如他們是因為各自支持兩個家族,故而加入到戰爭之中,然而如果僅僅只是利益驅使,他們完全不必親臨前線。在騎士精神的殘餘影響下,對榮譽的看重也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

這一時期的英格蘭還處於封建時期,封建主和貴族們都相對獨立的擁有自己的軍隊,所以“玫瑰戰爭”又像是“十八路諸侯討董卓”一樣的戲碼。在這兩場戰爭中,士兵的主要來源是各個封建主和貴族們的私人家兵,在1460年的北安普敦戰役(Battle of Northampton)之中,約克家族取得重大勝利,他們俘虜了御駕親征的亨利六世。

玫瑰戰爭:一場關於浪漫、家族、榮譽和貴族赴死的戰爭

亨利六世

根據調解法案,約克公爵的繼承權被加強,成為了攝政王,瑪格麗特王后被驅逐,但披著紅薔薇家徽的蘭開斯特家族是無法容忍這種失敗的。他們繼續在北方組建了一支僱傭兵軍隊,封建主和貴族們再次走上前線領導士兵們衝鋒,在韋克菲爾德戰役(Battle of Wakefield)中,瑪格麗特王后以一萬八千人的優勢擊敗約克公爵,並順利將其擊殺。

然而倫敦卻並不支持蘭開斯特家族,他們關閉城門並拒絕提供食物給對方,迫不得已的瑪格麗特王后只好撤退,這導致約克公爵的繼任者愛德華得以順利進入倫敦,在當地人的支持下成為了英格蘭的新國王。儘管約克家族在戰爭中遭受重大失利,但卻最終坐上了國王的寶座,這是滑稽的。

戰爭當然不會就這樣結束,在玫瑰戰爭最大的一場戰役陶頓戰役中,雙方展開了生死大決戰。雙方都決心在這場戰役中把問題給一勞永逸的決定掉,兩個家族傾其所有僱傭了大量的軍隊,各自支持兩個家族的封建主和貴族們也都聚集在陶頓這個地方,此外還有近八萬人的軍隊。

這是玫瑰戰爭中最慘烈的一場戰爭,一天之內折損人數高達兩萬人,大量的封建主和貴族也命喪於這場戰爭之中,永遠和他們的榮華富貴以及尊寵的地位無關了。蘭開斯特家族再次遭遇慘敗,這導致家族內部的貴族和大量支持他們的封建主遭到屠殺,倖存的亨利六世和瑪格麗特王后只好逃回北方以求自保。

玫瑰戰爭:一場關於浪漫、家族、榮譽和貴族赴死的戰爭

都鐸王朝紅白薔薇族徽

然而到1485年戰爭結束時,紅白薔薇之爭卻巧妙的融合到了一起,勝利的果實被蘭開斯特家族另一個分支都鐸家族摘走了。這是因為愛德華四世駕崩以後,繼任的愛德華五世只有12歲,“主少國疑”也是適用於歐洲歷史的歷史現象,來自約克家族的理查德和都鐸家族的亨利·都鐸展開了爭奪王位的新一輪競爭。

最後的結果是亨利·都鐸擊敗了理查德,順利登基成為亨利七世,為了調和兩個家族的關係,他迎娶了約克家族愛德華四世的長女伊麗莎白為妻子,將紅薔薇和白薔薇融合到一起,使其成為都鐸王朝的徽章。玫瑰戰爭自此宣告終結,這場名字尤為浪漫的戰爭造成男爵以上的六十五個貴族的死亡,上千個封建領主的消逝,兩個家族也為此付出了折損八萬餘人的代價。

玫瑰戰爭爆發的15世紀是騎士精神已經走向沒落的時期,而中世紀也已經進入晚期,文藝復興的曙光逐漸綻放。騎士精神沒落的背後是封建制度的動搖,當塞萬提斯寫《堂吉訶德》的時候,騎士精神早已經成為一個傳說。這種背景是隨著支配歐洲社會長達近千年的天主教遭到廣泛質疑以後,以及在文藝復興運動之下封建制度的進一步瓦解,騎士精神無所依託。

玫瑰戰爭:一場關於浪漫、家族、榮譽和貴族赴死的戰爭

於是逐漸淪喪為一種徒有虛名的榮譽,15世紀時期的一些騎士甚至已經沒落成為打家劫舍的強盜,與過去那些自詡為教會和國王的忠誠衛士相比,《堂吉訶德》的誕生無疑扯開了騎士們最後一層遮羞布。從這個意義上去看,玫瑰戰爭可以說是騎士精神最後的曇花一現。

因為自從十字軍東征結束以後,歐洲歷史上鮮少再爆發像玫瑰戰爭這種大量貴族和封建領主傷亡的情況,因為貴族和封建領主們已經找不到當年像十字軍東征一樣在宗教和榮譽的推動下湧現的狂熱,文藝復興讓人們變得越來越清醒,封建領主和貴族們自然不願再輕易冒險上戰場。但是在十字軍東征期間,封建領主和騎士們表現的可謂是相當積極和狂熱。

他們的目的當然也是複雜的,有為了聖戰而救贖自己的,有為了發財的,有為了實現個人榮譽的……相比之下玫瑰戰爭要顯得單純許多,但依然不難看出它殘留的些許十字軍東征的色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