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不要做孩子的“打擊機”

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是从父母亲的各种“打击”下成长起来的。曾经,我们对父母的这种“打击”深恶痛绝,可到自己做了父母,却又无意识地“继承”了这种“恶行”而不自知。

亲,不要做孩子的“打击机”


1、简单粗暴打击法

昨天,小区里有个小女孩不见了,父母四下寻找无果,最后还是保安在监控录像中找到了这小女孩——原来她躲在小伙伴家里,不愿意回家。

面对的询问,小女孩对母亲的批评仍是一肚子的怨气:“别个同学考个七八十分回家都不会挨骂,我只要没考100分就要挨骂!这次考了个98分,得,一看卷子又劈头盖脸地骂,说我做错的那道题不难,就是粗心造成的!然后就叨叨叨!说我不如谁谁谁,又不如谁谁谁!每次都这样,烦死了!所以我就不想回家!……”

因为情绪激动,小女孩说话的声音很大,结果当妈的在旁边听着又不高兴了:“你看看你!又叫又跳哪有点女孩的样子!有这样跟大人说话的嘛!有这样说自己妈的嘛!我批评你不也是为你好嘛!说你不如某某某说错了吗?你是比她差多了不是吗?!”

这样的场面,想来大伙并不陌生——小时候我们也是这样过来的。

或者说,我们这一代,很多人都是从父母亲的各种“打击”下成长起来的。曾经,我们对父母的这种“打击”深恶痛绝,可到自己做了父母,却又无意识地“继承”了这种“恶行”而不自知。

亲,不要做孩子的“打击机”


2、润物无声打击法

表姐和表姐夫要去深圳参加朋友的婚礼,便把孩子放我家托我照顾两天。出门前做了N个叮嘱:“丁丁睡觉怕黑,要给他留灯,要不他会哭;他不会自己吃饭,你得喂他;他比较笨,很简单的加减都做不好,幼儿园的作业你多费点心……”

这一边说着,一边将一直羞怯的缩在她背后的丁丁拽出来推到我面前:“唉,跟你都算熟悉的了他还躲!一个男孩子胆小成这样,又什么都不会,这可怎么好!”

都五岁半的孩子,还不会自己吃饭,是有点宠过头了。

吃饭的时候我问丁丁:“为什么不自己吃饭,非要大人喂呢?”他怯怯地说:“妈妈总说我笨手笨脚,吃饭又慢,还撒一地,就不让我自己吃了。”

我把勺子递给他:“那今天的饭你自己来?”“真的可以吗?”丁丁的小眼睛立马亮了起来,但马上又有点不确定:“如果我吃撒了,你会骂我吗?”

“没事的!我相信你能行!”我拍拍他的小脑袋表示鼓励。而事实也证明,丁丁完全有能力自己吃饭。

亲,不要做孩子的“打击机”

为什么作业不自己完成?因为“妈妈一直骂我蠢,我怕写错了又要挨骂,所以索性不做啊!”

睡觉为什么不许关灯?因为不听话的时候妈妈一直吓唬他说要丢他到黑屋子里让怪兽吃掉,所以一到晚上他就觉得怪兽潜伏在黑暗里。

几件小事了解下来,我终于明白,丁丁为什么会越变越胆小、越变越自卑了。

如果当父母的,整天在那“否定”孩子,说他笨,蠢,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甚至在暴怒的时候用些侮辱、挖苦的词汇,这会很大程度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同时也会狠狠地打击了他的自信心。时长日久,孩子的性格就会按照父母的心理“暗示”发展,变得胆小、自卑、甚至自暴自弃。

如果说第1种“打击”是简单粗暴的,那么,这一种“打击”则是“润物细无声”,但,它产生的危害性,比前者更甚。

亲,不要做孩子的“打击机”

3、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

清朝的思想家颜元有一句名言:“数子一过,不如奖子一长。”

意思是:数落孩子的错误,不如表扬和鼓励孩子的长处。为什么?因为:“数过不改,也徒伤情;奖长易劝,也且全恩。”

要知道,孩子的心是最柔软,同时也是最敏感的。当他们的心智还是一张白纸时,你在上面涂抹上什么,就会形成什么。哪怕你是无意,也可能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不知道大伙听过“皮格马利翁效应”没?“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1960年,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博士曾在加州一所学校做过“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实验:

新学期,校长对两位教师说:“根据过去三四年来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好的教师。为了奖励你们,今年学校特地挑选了一些最聪明的学生给你们教。记住,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同龄的孩子都要高。”校长再三叮咛:要像平常一样教他们,不要让孩子或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这两位教师非常高兴,更加努力教学了。

我们来看一下结果:一年之后,这两个班级的学生成绩是全校中最优秀的,甚至比其他班学生的分数值高出好几倍。

亲,不要做孩子的“打击机”

而事实上,这两个老师并不是学校最好的老师,而校长交给他们的学生,也并不是学校里“高智商”的学生,他们都只是随机选出来的。

正是学校对教师的期待,教师对学生的期待,才使教师和学生都产生了一种努力改变自我、完善自我的进步动力。这种企盼将美好的愿望变成现实的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期待效应”。

它表明: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功,但是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周围的人能不能像对待成功人士那样爱他、期望他、教育他。

亲,不要做孩子的“打击机”


4、做个“正能量”的父母

我们花这么长的篇幅,来解释“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想告诉宝妈宝爸们:你的表扬和肯定,对孩子来说是多么的重要!

如果你反其道而行,一直充当孩子的“打击机”,只会让孩子越来越差。

A、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闪光点。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他数学不行,也许语文很棒呢?他也许不够聪明,但他一直很用功呢?他虽然嘴巴不够甜,但他有好吃的好玩的都记挂着你是个很孝顺的孩子呢?

做父母的,要善于发掘孩子的闪光点,而不是将孩子埋汰得一无是处。

B、不要吝啬你的表扬。

孩子如果做得好,就不要吝啬你的表扬——哪怕他做得不够完美,但,只要他尽力了,你也该给他表扬。

就比如我们前面提到的丁丁。在他很努力地学习拿筷子执勺子吃饭时,做父母如果肯给他一个肯定,一句表扬,而不是嫌弃他“撒了一地”、“动作慢”什么的,他可能早就能熟练的使用碗筷勺了。

亲,不要做孩子的“打击机”

C、鼓励是必不可少的。

有父母说,我批评孩子,并不是苛责,而是“激将法”,希望他能“知耻而后勇”然后奋力求上进。

其实,有时候“激将”不如“先肯定后鼓励”。就象文首提到的小姑娘,考了个98分回到家还要被批评,谁心里会舒服?但,如果你换种方式呢?先是表扬她考了个好成绩,然后,再心平气和地跟她说:“虽然你已经做得很好了,但,妈妈觉得,你完全有能力做得更好,对吧?”

亲,不要做孩子的“打击机”

D、告诉孩子:“你能行!”

记得刚接触英语那会,陌生的语种奇怪的发音让我无所适从,我经常将英语和拼音混在一起“傻傻分不清楚”。

在一次课堂提问里,发错音的我被英语老师好一顿羞辱,搞得我一上英语课就慌张,越是慌就越是记不住,越是记不住挨的批评就越多,以至后来好长时间一到英语课我就想逃学……

庆幸的是,那个讨厌的英语老师因为怀孕休假,换了新的英语老师来,面对我的无措,他总是说:“别紧张,慢慢来,我相信你能行的!”

时隔多年,我到现在都还记着他说“你能行”时候温和的笑脸。

人心是相通的,有时候,你的一句肯定,对孩子来说,却是不可或缺的动力和温暖,亦是自信的源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