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活埋了自己79岁的母亲,居然还如此冷静?

几天前,就看到微信圈在转发一位58岁中年男人把自己79岁母亲活埋的新闻。


当时非常震惊,但不知该从哪个角度来写这起事件。近年来农村贫困地区老人自杀越来越普遍,觉得仅从道德谴责、法律制裁还是无法杜绝极端事情发生,或许重建人心,避免人被进一步商品化,改变实用主义价值不失为一种方法,不然,新闻过后,悲剧还是会上演。


01 他把妈妈丢在了废弃的坟坑


这位被儿子活埋的王老太,79岁,陕西榆林人。有两儿一女,最近一年跟着大儿子马乐宽生活。

她腿脚不好,不太能走路,吃喝拉撒都需要人照顾。

马乐宽照顾烦了。

5月2日,他用平板车把老太太拉到了一个人迹罕至的荒地。

这里有很多废弃的墓坑。

马乐宽找了一个,把老妈活埋了。

他活埋了自己79岁的母亲,居然还如此冷静?

王老太被弃在废弃的坟坑

深夜,他一个人推着车子回了家。

妻子问:老妈呢?

他平静地说:送去甘肃亲戚家了。

妻子心生怀疑。

因为马乐宽之前就流露过遗弃老妈的想法。

虽然他把谎话说得特别平静坚定,但善良的妻子还是不放心,立刻带了家人去车站找。

大半夜的,找了很久也没找到。

回到家,妻子发现马乐宽也不见了。

无奈之下,她报了警。

5月5日中午,民警找到了马乐宽。

刚开始,他嘴很硬,坚称老妈被送去甘肃了。

民警见他慌里慌张,说话前后矛盾,估计其中有诈。

再三追问后,马乐宽不得不如实交代。

此时,距离王老太被埋,已经3天。

警方立刻赶去那片荒地,找到埋着老人的墓穴,一边喊着老人的名字,一边开挖。

地下,隐约传来轻微的呼救声。


他活埋了自己79岁的母亲,居然还如此冷静?

王老太的儿子、女儿把老太太接回家


这就是整个故事,被救出的母亲还想为儿子遮盖,说是自己爬进去的。

儿子在警察的再三盘问下道出,说是因为怨恨母亲才做出了这种行为。


母亲在他12岁时改嫁,他的一切事情包括娶妻都是由叔叔操办。在这个男人的心里,充满着苦毒,他与自己的母亲并没有建立起“母子情感”。母亲一直与她改嫁后生的儿子住在一起,直到去年小儿子生病无力照顾老母,这样,老母亲才与大儿子住到了一起。期间发生了什么,我们不知道,但对于要照顾无自理能力、瘫痪在床的母亲,这个儿子是不情不愿的。中国有句俗话说“久病无孝子”,即使是对于有情感的父母子女关系,如果要长时期照顾一个病人,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正因为考虑到人性的自私、幽暗,社会才需要完善医疗、养老等福利制度,但中国社会却是靠法律强制子女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在传统社会,都是“养儿防老”,这种“功利性”的养育关系,而非自愿行为的爱,里面包含多少怨恨,只是这个活埋事件太极端,才引起了如此大的关注。


但从人心向善、家庭责任来说,你无论有什么理由,都不能遗弃自己的父母,更不能杀害父母,可是在应该和不应该之间,在具体的生活磨难中,在贫穷困苦的生存面前,人心的运作机制是如何进行的,我们找到后才会避免更多类似极端事件发生。我们除了谴责,还需要做些什么?


如果我们换位在这个大儿子身上,生活在那样的环境,我们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待瘫痪在床的老人,我们会不会有黑暗的心理。此时唯有救赎之光,可以让我们超越人性的幽暗,而不被这个世界的文化所影响、左右。


02 死,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昨天,看到一个朋友写的小说《困境》,说是真实的故事,就是关于一个人在一天之内,几次死亡被活埋的故事。


他活埋了自己79岁的母亲,居然还如此冷静?

《祥林嫂》剧照


从萧红的《生死场》到鲁迅的《祥林嫂》,我们可以看到底层人的生活,生命的卑贱。


我一个朋友出生在萧红笔下的家乡,她说近20年来农村富裕了,但农村老人的生活却让人堪忧。她说父亲得癌症了,他死活不愿意去医院,担心花一大笔钱干治不好,还会拖累儿女。


“人老了没用了”,老人们说起自己的处境只能叹息,他们认为自己再无法创造价值,活着也就没有意思了。从他们的谈话中,他们并不怕“死”,这些老人并不认为被子女遗弃是一件丧尽天良的事情,只会认为这是命。


我听到东北农村的事情很忧伤,与父母聊起这些话题,他们并不震惊,认为人迟早有一死,然后说起一些老朋友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生活中的无奈:有人辛苦了一辈子,儿女考上了大学,可孩子刚参加工作,要租房很难有积蓄,儿女结婚还需要父母帮补。等父母老了需要照顾,子女的工作又不稳定,中年人的生活活的就像“狗”:他们有孝心也没有条件。


然后我们一起陷入沉默中,此时我感到好无力。今天在电话里听到朋友说在美国,父母在福利院有免费的水果、蔬菜,疫情期间很充足,他们加州还为流浪汉准备了酒店、食物,除了赞叹这些人心地善良,但更要佩服他们的福利制度,她说这些费用都有赖于联邦政府的拨款你不能寄望在人心的无私上。


中国农村的老人很明白,他们知道不能给子女施加压力,只能自己照顾自己,等有一天实在不行了就自我了结。对于他们来说,最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瘫痪在床,这种生不如死的感觉,在他们看来就是上天的惩罚。


为了照顾生病的老人,他们就不能出去打工,这样他们的儿女上学的学费就成问题,子女的未来、子女以后的婚姻就会受影响,在农村,钱比一切都变得重要和实际。


这些老人心知肚明,他们知道自己没有退休工资、也没有医疗报销,全靠儿女的一片孝心,在传统社会是一个封闭的宗族社会,父母子女是绑在一起的经济单位,而现代社会,讲究个人经济独立,追求实用,国家也是建立在效用上,从经济角度来说,“老人作用”没有了,他们自身也觉得矮了一截,担心成为社会累赘,给子女添麻烦,这些老人的心理疾苦更需要关注,中国农村的困境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困境最刺痛的部分。


03 从旷野传来的歌声


去年,我看过一部反映农村瘫痪老人被弃的纪录片《旷野之歌》,这部影片感动过无数人,它获得了2018国际基督教电影节好几个奖项。说明这些没有自理能力、患病的老人被弃不是极少个例。


他活埋了自己79岁的母亲,居然还如此冷静?

《旷野之歌》剧照

影片讲述一位70多岁的老人胥妈妈受上帝引导来到穷乡僻壤,服事瘫痪老人范建秀8年之久的信仰见证故事。


这是发生在山东农村的真实事情,在荒芜的山村旷野,一位长期瘫痪的老人被儿子抛弃。这位胥妈妈听到了这件事,不听儿子劝阻,长途跋涉200里去照顾这位瘫痪老人。

她们在野外搭建起一处窝棚,胥妈妈不嫌弃老人身上的恶臭,细心照料她。


在物资匮乏时,她们甚至需吃草充饥,但胥妈妈却没有放弃,她靠着圣灵的力量,战胜恶劣的环境,打水为病人擦洗,陪病人唱诗、祷告。她们的旷野歌声吸引了附近的基督徒,随后他们把这个荒野之地的窝棚变成喜乐之屋。

他活埋了自己79岁的母亲,居然还如此冷静?

胥妈妈的儿子被母亲的行为感动,后悔对母亲百般的阻扰,常以酒浇愁,后来成了传道人;范妈妈的儿子后悔抛弃母亲后来信了主。胥妈妈用基督之爱去照顾患病、伤心的人,并在这个过程中经历到神的大能。


我一直在想,这个活埋自己母亲的人,为何如此冷静?


他没有表现出悔恨之心和良心上的自责,他的心是如此刚硬。或许他从小就没有感受过一种“无条件”的爱,在他12岁时,父亲离开了,随后母亲改嫁了,他成了一个孤儿。我们能想象在农村这个靠体力维生的地方,一个孤儿所能经历到的所有痛苦。想到这些,我实在难受,只希望神的爱也能进到他的心里,让他有悔改之心。


他活埋了自己79岁的母亲,居然还如此冷静?

我想那些谴责农村缺乏福利制度的人,并不是想替罪犯洗白,这同样是出于一种爱,希望通过一种制度性的保障,让神的公义和恩惠惠及到每个人。这里并没有矛盾之处。


如果社会财富只集中在少数人手中,他们还不是通过正常的手段,社会又一味强调财富的重要性,我们对此不闻不问,而是单纯指责个体之恶、个人的道德沦丧,不指责公权力之恶,这是不是一种纵容或者伪善呢?“行公义好怜悯”需要平衡,《旧约》摩西律法对照顾孤寡老人有具体的规定,我想如果制度能从公平的角度提供基本保障,加之个人道德的复苏,这样的社会才能“老有所依”。


希望每位老人都能有尊严地活着,让子女对父母的爱都能出自自愿。父母天然会爱孩子,但什么是对孩子有益处的爱,可能未必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