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幹部動議不再“神祕”陝西扶風嘗試特殊崗位幹部動議先“放風”

来源:当代陕西 王雅 秦凯风

让干部动议不再“神秘”陕西扶风尝试特殊岗位干部动议先“放风”
让干部动议不再“神秘”陕西扶风尝试特殊岗位干部动议先“放风”

风声里面听民声,风向里面显导向。扶风通过“放风”这种方式体现特殊岗位上的“阳光选人”。

让干部动议不再“神秘”陕西扶风尝试特殊岗位干部动议先“放风”

早晨,刚刚坐到办公室的扶风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建彬,就听到了敲门声。他不用抬头就知道,来人是谁、要来做什么。

最近,县里要调整一批干部,有人就来自荐。

张建彬一边听一边点头,手里也不停记录着。听罢,他向这名反映情况的干部解释:“你做出的成绩,组织都知道。不是你的能力不能胜任这一岗位,而是有更合适的地方需要你。”

在扶风县,调整一次干部,酝酿就要两个月甚至更久。

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初始环节,动议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走向和结果。

在个别竞争激烈的岗位或者酝酿中有争议的干部,扶风对一些信息适度“公开”。这种公开,也是动员和准备,目的是提前消化各种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和识别干部,传播用人的导向。

扶风干部把上述情况称为“放风”。“放风”并不是干部选拔任用环节中的规范用语,却生动形容着动议环节的这种“公开”。

对此,扶风县委主要领导说:“风声之中听民声,风向里面显导向”。“放风”是扶风动议环节的探索,更是干部选用民主公开、阳光选人的体现。

适度“公开”

组织部门是干部的“娘家”。每次有了干部调整的“风声”,就会有干部寻声而来。

来自荐的干部,张建彬会让他谈谈近些年的工作实绩,随后去相关单位部门进行了解核实,“而没干出来点事的,往往什么都说不出来。”对于反映情况的干部,他也会先听听对方的想法,再一一解释,“通过对比分析,做思想工作,不仅消除干部的情绪还要让他心服口服。”

过去,动议虽没有明确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一个环节,但其一直存在,甚至在整个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是被隐秘化了。

“因为人没有定,所以不能公开。而公开的时候,往往人又定了。”宝鸡市委常委、扶风县委书记周宇松解释,由于在动议环节只确定原则和方向,所以只能在一定范围进行一定程度的公开。“扶风的‘放风’,实际上是一种动员和准备,从这种角度上看,也是一种公开。”

绛帐镇副镇长马嘉之前在扶风县委办工作,在调任镇上之前,领导曾在闲聊时询问他的未来职业规划。“我当时没想那么多,就是说想去多学习学习,也不知道自己该去哪里。”他说。

随后,因为工作需要,马嘉被提拔到绛帐镇任副镇长,成为镇班子中最年轻成员。从县级机关到基层乡镇,他当时也猜到几分,这是年轻干部成长的必经之路。真正到了绛帐镇,承担起脱贫攻坚的重任,他既有压力,又充满斗志。

跟马嘉搭班子的镇长倪卫东,比他早到绛帐镇一年,也是从县级机关过来的。他坦言:“能不能被提拔,能力是基础,也需要机遇。”

2014年修订《条例》时,将动议单列为一章,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初始环节。2019年改为“分析研判和动议”,并对动议主体、时机、内容、程序、要求等作了规范,从程序上促进干部选拔任用工作重心前移。

扶风的“放风”,正是以分析研判为依据。

“有能力的可以自荐,有问题的可以反映。”周宇松认为,前期酝酿工作做好了,最后根据工作实绩、考察情况等摸排出来的干部,必然是优秀且被大家信服的,还能减少未来不必要的矛盾和摩擦。

2018年初,扶风县人民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以及2名副院长同时到龄退休,班子即将大面积空缺。

谁上?医院已经有了些许“风声”。但实际上,医院党委和卫健局党委分别拿出的两套推荐方案,却不太一样。县人民医院有上千名员工,在全市县区医院中排名靠前,这次调整处理不好,后续可能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和问题。

当年3月,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牛晓阳带领5人研判小组,进驻县人民医院。组织部门此时到来,既是预先研判,也起到了“放风”的效果。

整整两周,研判小组分别与医院7名在主要领导和53名科室负责人一一谈话并推荐人选。

“我们在谈话时,不固定推荐哪些人成为书记、院长、副院长,只推荐具体的人。”牛晓阳说。

新版的《条例》把分析研判和动议作为初始环节,并增加“加强日常了解和分析研判”条款,主要针对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的对干部日常了解不够、综合分析研判不到位、程序操作随意性比较大等问题。

所以,对于像县医院这种涉及主要领导、一次性调整干部较多、社会关注度较高的调整,扶风提前“放风”、预先研判。

研判小组最终根据70多名参与推荐人的投票和意见,确定了初步名单。这个过程中,群众意愿通过组织表现出来,领导班子的威信也树立起来。

新院长马忠科上任不久,就烧了3把火。一是全部科室主任公开竞聘上岗;二是绩效改革;三是推进业务和科研创新。“我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干劲十足。”马忠科认为,这种方式非常好,要不哪有自己的今天,哪有医院今天?

2019年5月试用期满,县委组织部重回医院考察时,感受到了明显变化。心血管内科主任陈文博说:“特别是医院的凝聚力增强了。以前缺少心血管介入设备,我怕手生要经常跑去西安练习,现在设备来了、绩效也改了,我们越干越有劲。”

由于组织部门到基层了解干部时间有限,临时考察干部有时候听不到真话,造成对干部了解不够全面,不可避免会遗漏一些“老黄牛”“老实人”。

“说实话,在这个岗位上经常担惊受怕,特别是动议的几个月,大家都十分操心,怕出问题。谁都想选出好干部,不是吗?”一位组织部门干部坦言,分析研判的推行,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选人用人的风险,对干部的评价也更真实可靠。

“县一级‘盘子’就这么大,用干部就是靠口碑。领导怎么评价,普通干部怎么评价,群众怎么评价,都是选人用人的参考。”张建彬说。

虽然扶风提前“放风”、预先研判的方式比较耗费时间和精力,但让动议有了更多准备,也更加公平公开,多数基层干部及不少组织部门同志都十分认可和支持。

扩大民主

2018年3月,扶风县扶贫办主任岗位出现空缺。此时,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扶贫办主任岗位责任重、压力大,选出一个合适的人至关重要。

县委研究确定干部调整的原则方向、干部选任标准和提拔要求,“要有基层工作经验、熟悉扶贫领域工作、能吃苦有担当”等等。

组织部则根据原则方向选人,拿出了初步方案。包括现任主任刘彦昭在内,另有一名镇长和部门主任的方案名单,被拿到“五人小组”分散酝酿,征求相关建议意见。基本确定人选后,“五人小组”会议集体酝酿,达成共识后启动考察。

干部选拔任用,“一把手”是关键。这同时表现在谁来确定人选和怎么进行选人上。

“一把手正了,动议就公开透明,能征求各方意见,选人用人就公平公正;一把手不正,动议完全保密,就容易出问题。”周宇松说,扶风在动议前“放风”,以扩大民主的方式来推进选人用人公平公正。

一位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的同志表示,过去领导提出任用干部的建议后,组织部就去派人考察,最后将考察结果呈报给县委常委会,由常委会决定。县委书记主持会议,组织部讲考察报告,接着开始征求意见。县委书记问一句“有意见吗”,大家就不好说什么了。

正因为此,即使是正常提拔,也会被演绎出各种跑官的版本来。

那么,如何防止“一言堂”,让选人用人更加公平?

各地尝试推行一些其他形式:“大会民主推荐制度”“公推公选”等等。在这些制度下,所有具备晋升资格的人都可能成为被推荐对象。谁的选票多,谁就能被提拔。

这种方式,也有弊端。一位长期研究干部选拔任用的专家认为,“本用来解决‘一言堂’,可又因简单化而引发出拉票贿选等新问题。”

新的解决方式是,既看票又不唯票。这些方式依旧进行,但是得票最多的人未必就能提拔。在2019年新版《条例》里,民主推荐结果也由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改为“重要参考”。

部分受访组工干部认为,组织部门和干部上级党委对干部最了解,最有发言权,一味以票取人,将导致党委、组织部门提名主体“空缺”,不能全面地、历史地看待干部,不利于领导班子整体建设。

扶风在选人用人过程中,还注重“五人小组”的集体酝酿,做到民主与集中相结合。

“刘彦昭担任镇长时抓脱贫攻坚成绩突出,做城管执法大队队长也敢拼敢干,工作中很有想法。”张建彬说,这也是刘彦昭被调整为扶贫办主任的主要原因。

上任两年,刘彦昭没有请过一天假。在他的带领下,扶贫办的风气改善了,效率也有了不小的提升。

“根据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形势,随时随机酝酿。有时,选人前后会酝酿多次。”在周宇松看来,选任干部时“一把手”发挥出的作用,更多的是引导选出好干部。

组织部提出初步方案前,会征求相关单位分管领导的意见,有时会和涉及到的干部人选进行谈话,听取其想法。

让干部动议不再“神秘”陕西扶风尝试特殊岗位干部动议先“放风”

午井镇党委书记朱鹏飞(左二)调研大棚设施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刚刚上任午井镇党委书记的朱鹏飞,此前是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到镇上任职前,就曾被谈话。

当了“一把手”后,他也有意识地识别“能干、好用”的干部。“就是看他是不是主动,遇到事情想什么办法,落实的怎么样。”

对于兢兢业业工作的干部,朱鹏飞想着法子朝台前推。“最好的办法是让领导直接看见。比如领导来镇上视察时,让这名干部汇报工作。领导查看具体工作时,主动介绍该干部在其中发挥的作用。”

午井镇党委副书记李艳阳今年48岁,是班子里年龄最大的干部,属于埋头苦干的“老黄牛”。“李艳阳一直在乡镇工作,善于维护班子团结、做事情也敢担当。我来之后,镇党委启动办公楼的改造,也是他管。”朱鹏飞如实向县委组织部汇报李艳阳情况,想通过职务职级并行给予一些鼓励。

在前期酝酿阶段,朱鹏飞把镇上的干部一一叫来听取意见,“现在有一个二级主任科员岗位,有几个人选,你看谁合适?”

“谈话的干部会在我给的名单里选一个人,李艳阳是得到赞成最多的一个。”朱鹏飞认为,虽然自己是“一把手”,但不能少说一句话、少走一步程序,否则即使选出来的干部是大家公认的,也会造成班子不团结。

但并不是所有干了实事、干出成绩的干部都能被及时提拔。49岁的绛帐镇党委书记郭海东从2010年起,担任过四个镇的镇长和书记,连续10年被评为优秀,如今依然在乡镇一线。“提拔是工作需要,而不是论功行赏。”他对此并无怨言。

把准导向

法门镇党委书记张万锋是扶风县最年轻的乡镇“一把手”,今年38岁的他,因为干事务实有担当,给刚到扶风工作的周宇松留下深刻印象。能这么快进入组织视野,跟扶风选人用人的导向有关。

对脱贫攻坚、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信访维稳“四个一线”中吃苦耐劳、担当作为的干部,在大战大考中冲锋在前、勇挑重担、实绩突出的干部及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年轻干部优先提名,“三优先”突扶风出实干、基层用人导向。

“这种用人导向,其实也算是一种‘风向’。”张建彬说,比如近些年我们侧重在“四个一线”上发现识别干部,张万锋就是其中一个。

张万锋在乡镇时,主抓脱贫攻坚和项目建设,在政府办负责信访维稳,期间成绩都较为突出。“胆大心细,不仅能往前冲,处理事情也很周全。”和他共事的领导和同事这样评价。

2015年12月,张万锋到法门镇任镇长。“活多,任务量重,但大家都愿意来”,因为法门镇是县上公认的出干部的地方。活多、事多,表现出头的机会也多,甚至有人会向组织部门自荐,希望到法门镇工作。

干这一行,谁不图个政治进步?

“而且在基层,尤其是乡镇,闲着才更没意思。”张万锋很清楚,这是组织对自己的期望和考验,何况当时的法门镇正是招商、拆迁和重大项目集中开始的关键阶段。

法门镇是农业大镇,却没有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过度依赖旅游,对此,张万锋对产业进行了规划,将目光对准散种在农民地里的花椒。

2018年种下的1700亩花椒,2019年初见成效,刚刚挂果就卖出23万元,甚至有3个客商来预定了第二年的花椒。如今,全镇花椒种植达到7000亩。

发展花椒产业投资的24万元,法门镇没有向县里要一分钱,全是镇上的自有资金。张万锋曾拍胸脯承诺,“要失败了,责任我担”。

县委组织部副部长杨红玉介绍,像张万锋这样的干部,一般都是好几年前就进入组织视野了,对干部的考察也是零碎的、不经意间的,“并不是出个考题让你回答就行。选人用人也要等待时机和岗位,要尽量做到人岗相适。”

“人岗相适,是一个理想的状态,也会有试错的过程。”张建彬说,毕竟组织不能包打天下。在他眼里,没有不优秀的干部,只有不合适的岗位。有的干部适合坐办公室写材料,有的干部就适合出去与群众打交道。

这就需要在平时做好大量的积累工作,才不会出现急拉现用、突击提拔的现象。

2020年5月26日,60多名年轻人在午井镇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另一边,县委组织部的几名干部正在场外,注视着这些来自各镇街、部门的高层次人才和选调生们。

活动结束后,几位干部向组织部汇报了相关情况,包括哪些人在活动中具有领导力,哪些人更善于思考和创新等等。

对于扶风来说,在这类普通活动现场了解、发现干部的情况很常见。所有这些前期工作,都可能成为扶风“动议”干部时的参考。

“哪些干部可以用,适合哪个岗位,组织部门心里有一本明白账。”杨红玉说,经常性了解摸排,就积累出了干部信息库。

但选一个干部并没有这么简单,识别过程中还需要相互印证,达到“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全方位了解。

牛晓阳解释:“比如领导说某干部表现不错就是一个信息源,组织部在后面的工作中,就会侧重搜集这个干部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另外,年终考核以相对公开、公平的方式,也可以直观测评出优秀人选,一般基本符合组织的要求和干部的认可。

真正进入动议环节后,周宇松举了个例子:县委书记在征求意见时,一个干部如果不被说好,就已经在被说不好了;说还可以、还行的,“完了,这个人基本用不了”。

那什么样的评价才真正说明这名干部确实优秀?他解释说:大家抢着要、都想用的,一定是。

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聊中。干部好不好,群众最有发言权。

让干部动议不再“神秘”陕西扶风尝试特殊岗位干部动议先“放风”

王宁(右二)走访包村的贫困户

29岁的扶风县招商局副局长王宁,工作之初任法门镇镇长助理。在一次交流会上,她代表往届选调生发言时,清晰的思路、大方的表现,给参会领导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是她第一次进入组织视野。那时刚刚毕业在乡镇工作的她,没有任何经验,就经常群众家里跑、往项目工地跑,尽可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有时候就是帮村干部报个材料,给村民填个信息,但就是这些小事,让大家记心里了。”王宁说。她被借调到省上时,得知消息的群众专程上门送来自家的苞谷和苹果。

2019年底,县招商局副局长岗位空缺,根据工作需要,结合班子结构,王宁自然而然地进入组织视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