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跨境電商看中國製造的未來

核心提示

中國製造的新優勢:超大規模的供應鏈網絡所帶來的綜合成本控制能力。

當下秩序的一些基本邏輯

說到中國製造業的優勢所在,很多人認為是勞動力和土地價格低廉。要素價格的優勢,用來解釋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中國經濟發展是有效的,但在今天,中國製造的優勢已不再是勞動力和土地價格,而是超大規模的供應鏈網絡所帶來的綜合成本控制能力。

上個世紀90年代之後,西方進入一種新模式的創新經濟階段,產生了大規模的生產外包需求。外包承接方必須同時滿足兩個條件:彈性和效率。中國通過專業化分工的中小企業滿足了效率,這些中小企業彼此之間互為配套關係,配套關係還會不斷動態重組,由此形成的龐大供應鏈網絡帶來了彈性,從而順利承接了西方的製造業轉移。

而衡量一個供應鏈網絡的核心變量就是它的規模,規模越大,效率和彈性同時滿足的能力就越強,一旦規模超過某個臨界點,則生產中的成本控制邏輯就變了。要素價格在綜合成本中佔比大幅下降,供應鏈運轉效率(廣義交易成本)佔比大幅上升。

中國的大規模供應鏈網絡的出現,進一步深刻改變了工廠的組織形態。過去,生產一件複雜產品需要多道工序,它們可能是分佈在同一個工廠內部的不同車間;今天,這些車間多半都成為供應鏈網絡當中獨立的工廠。完成終端產品生產的工廠,它只是完成最後的組裝工序而已,需要和生產中間品的大量其他工廠相配合,在一個完整的供應鏈網絡中才能運轉。從而,在貿易戰衝擊下,工廠遷移的邏輯也發生了深刻變化,過去,有可能是包含著各道工序的工廠的整體性遷移,今天,有可能僅僅是完成終端工序的工廠的遷移,因為只有它才面臨著最直接的關稅壓力。只不過,消費者平時接觸不到中間品,只能接觸到終端產品,於是完成終端工序的工廠的遷移特別引人注目,但它仍然與上游其他工序的工廠有著密切的關係,而後者並未遷移。

今天,商人主導的經濟空間與國家主導的政治空間已經高度不一致了。過去我們也許更多地是在信息經濟中感受到這一點,今天即便是製造業經濟也已經是這樣了。

中國製造業目前具有的這種優勢地位,並不是無條件的。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就是,中國跟西方國家需要有足夠好的互信關係。但最近這大半年的時間,中國和西方國家的互信關係正在遭到破壞,這與疫情有著很大的關係。西方國家有可能不惜代價重建與安全相關的產業。這些產業的規模相對於整體制造業來說,不會太大,所以西方國家也還付得起這些代價。中國與西方國家有可能會在這些產業上形成兩套平行生產體系,進而形成兩套平行技術路線。

安全相關產業往往是引領技術前沿路線的產業,如美國的曼哈頓計劃、阿波羅計劃等,形成的技術在轉化為民用之後,對經濟具有拉動作用。西方國家在“從0到1”的科技創新方面,效率高,所以有可能在十幾年後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相關方面形成技術代差。到那個時候,中國在中低端製造業上即便仍舊保有數量優勢,但這種優勢的意義就會打上很大的折扣。但是,在非安全相關的產業上,各國之間仍然會是深度相互依賴的。這也保證了即便各國在政治上的相互信任關係在不斷遭遇侵蝕,但在中短期來看,經濟層面上仍然有著密切的關係;只要這種密切關係仍然在,政治上的實質對抗就仍是有底線的。

原因仍然與前面說的,經濟空間與政治空間的日益分離相關。由於各國的公司、商人們都不是以國家為單位來活動的,而是在遠超國家的空間中活動的,各國在政治上的緊張關係,並不會簡單地線性傳導到經濟活動上去。

跨境電商案例的寓意

跨境電商是一個很有趣的觀察窗口,貿易戰並未阻止跨境電商對於各國市場的融合。如2020年8月12日,亞馬遜聯合財新智庫發佈了《2020中國出口跨境電商趨勢報告》,從這份報告的數據中能解讀出很多有趣的信息。

2017年到2019年零售電商佔全球零售的平均比例是11.9%,而由於疫情等因素對於零售行業線上化的刺激,報告預計2020年零售電商佔全球零售的比例會達到16.8%。第三方公開數據顯示,跨境電商在全球零售電商中的佔比會達到20%。行業整體水平的良好預期,相信會為中國製造和中國商品走出去創造一個有利的氛圍。

賣家的地域分佈與中國製造業的聚集地也是比較符合的。報告顯示,在亞馬遜站點上,長三角地區作為傳統制造業聚集地,過去五年賣家增速最快,賣家規模增長達9倍;珠三角地區賣家規模增長達6倍,聚集了全國最大規模的外貿群體;以福建為代表的海西經濟區賣家日益活躍,賣家規模增長了5倍,在服裝鞋靴、箱包、傢俱家飾、戶外照明等品類方面有明顯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開始中美貿易摩擦愈演愈烈,並且在之後的兩年中談判不斷反覆。但從目前增長的情況看,中美貿易摩擦對跨境電商的增長並沒有形成巨大的阻礙。

製造業面臨著上游需求方不斷變換需求的風險,因此企業必須要做到多元配置,同時面向各級需求方。據報告顯示,該站點上有60%的賣家已同時運營兩個以上海外站點,82%的賣家計劃在現有基礎上拓展新的站點。已有近50%的賣家同時面向消費者與企業及機構買家。多元配置可以提升企業的抗風險能力。

2016年—2019年,該跨境電商站點排名前十的產品類目分別為:服飾、傢俱、廚房、電子、運動、美容、家居、電腦周邊、玩具和無線。從這個排名也可以看出,近4年以來,中國在中低端製造業上仍然保持著絕對的優勢。但也要看到,隨著智能家居時代的來臨,消費電子、家居用品等融入智能元素是趨勢。傳統制造業和電子業的結合,將有利於維持中國中低端製造業的優勢,以及促進高端製造業的成長。

這個報告裡面採用的僅僅是亞馬遜站點的數據,相信如果看到更多(廣義)電商平臺的統計數據,我們還能得出更加堅實的結論。但現有的數據,也差不多夠讓我們做出基本的定性判斷了。我們知道中國跟世界之間的互信關係非常重要,這種互信關係在政治層面上打不開局面的情況下,經濟層面上的相互關聯便尤其重要。

從跨境電商這種小切口上,我們可以看到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方向。信息經濟時代也是過剩經濟時代,過剩經濟中,需求才是經濟活動當中的主導方。誰能夠更靠近需求,甚至能夠重新定義需求,誰就在未來的經濟秩序當中有著更大的主導性地位。跨國經營的大規模數據公司(廣義的電商平臺)是離需求更近的,它們基於算法對用戶進行高度個性化的推薦,也正在重新定義需求。這些跨國數據公司更有可能成為未來經濟秩序的主導者,相當程度上,製造業的生產環節也會被它們所反向定義。

而這些數據公司的跨國經營特徵,決定了它們必須儘可能超越自己的國籍屬性,從全球角度出發來形成自己的經營和治理邏輯。今天,這種跨國數據公司主要出現在中美兩國,即便現在看上去它們之間有著各種競爭關係,但在面對國家主導的政治空間對於經濟活動的各種干預時,它們從長線上有著更大的共同利益。(作者:施展 為外交學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