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麼樣?

阿峰裝修達人


經常獨處的人,能對自我有更清晰的認知,也更能適應社會的變化,因為獨處本身是一種人生智慧,也是一個人與自己相處的藝術。然而,並不是所有的獨處都能帶來裨益,比如有這三種特徵的人,人生層次越低。

(1)跡象1:喜歡用帶刺的方式傷人

經常獨處的人,如果一直處於一種自我封閉的狀態,就會容易形成孤僻的性格,在人際交往中不懂得拿捏尺度,容易說傷人的話。如果要用一句很貼切的話來形容,那就是——

“習慣用帶刺的說話方式去疏遠別人,這樣哪怕被別人討厭了,也不至於受傷。”

其實,孤獨的人這樣做,不是他真的想要去傷害自己在乎的人,而是他對自己沒有信心,找不到自我與社會的平衡點,進而採取這樣的一種自我防禦機制,用來保護自己。

這樣的人,一般有一個共同的特徵,那就是身邊的朋友特別少,好朋友更少,他們越是用帶刺的說話方式去傷害一個人,說明他們越是在乎那個人。

(2)跡象2:有難以抹去的心理陰影

孤獨的人,往往在自己的生命當中有心理陰影,或是被傷害過,或是自己傷害過別人,無論何種原因,他都對“情”有著某種排斥心理。

(3)跡象3:特別依賴於一個人

如果你有幸遇到那麼一個人,也不知道什麼原因,她就是對你“賊好”,給你無微不至的關懷,就像是你上輩子積德,在這輩子得到了善報。

可是,這樣的朋友看似朋友很多,其實是很孤獨的,她把自己的大部分心思都給了你,那是因為你一定在某種程度上,在某些時刻,給了她某種特殊的溫暖,可能連你也不知道,但她卻記了一輩子。

然而,這樣的朋友心靈卻是特別的脆弱,也很容易發脾氣,尤其是發你的脾氣。這個時候,只要你稍微安慰一下她,她就會開心得不得了。

如果你有幸遇到這樣的朋友,在享受她的熱情的同時,別忘了去安撫她受傷的傷口,讓她相信,她的付出不是一廂情願。

所以不建議獨處,多社交,讓自己的生活豐富多彩


美齡之家


長期獨處的人,性格會怎樣?我認為長期獨處,對人的性格影響不大。

性格,一旦形成很難改變,是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

如果一個人,原本就是無法“獨處”的性格,他很難做到“長期獨處”。

即便是無效社交、低質社交,只要可以讓他不“孤獨”,他就會輕易地去擺脫這種“獨處”。

“長期獨處”,對於這種無法忍受孤獨的人來說,是不成立的。所以,這些人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列。

那麼,再來說一下那些長期獨處的人。



“長期獨處”,分主動獨處和被動獨處。


被動獨處,是現實情況的改變,導致一個人,不得不獨處。

比如:一個人突然失業了,切斷了他的工作社交;繼而分手或離婚了,又阻隔了親密關係的交往;然後,朋友們也越來越少了,於是他很少與人交流。長期獨處。

在這種情況下,他的獨處就被動的。

他在主觀上是願意與人相處的,但是客觀環境發生了改變,切斷了他的交往。

如果他是一個“無法忍耐”孤獨的人,哪怕是無效低質社交,對他來說,也比他一個人獨處更好。這種人是不會長期獨處的。

所以,既然一個人能夠做到被動地“長期獨處”,說明他的性格里面,還是有可以“獨處”的素質存在。

那麼,這種獨處,可以讓他沉靜下來,從之前的“喧囂”,進入到當下的“寧靜”。

“定能生慧”,在這種獨處的沉澱中,可以增長一個人的心智。

古往今來,那些真正的思想大家,宗教領袖,傑出人士……都是在“靜”中,尋找生命智慧。



能夠“長期獨處”,需要內在的“寧靜”。


那種被動長期獨處的人,如果他本來就性格孤僻且內向,那麼,獨處,會讓他更加孤僻乃至古怪。

但是,根本原因,還是他性格里原本就有這種孤僻的特質存在。如果沒有的話,僅僅是獨處,不會令人變得孤僻和古怪。

我本人就是一個非常喜歡獨處的人。

如果家裡有吃的、有喝的,給我放假,我可以一年不出門。這對我來說是莫大的享受。但是,無論多久不參與社交,一旦與人相處,我也沒有任何不適應。如果有必要,也完全可以融入高頻率社交。不會變得孤僻。

我的這種獨處,不是什麼內在的豐盛,我不能給自己“貼金”。我就是喜歡簡單而已,而人際交往太耗費精力。

獨處,是不願意融入自己不喜歡的環境、浪費時間;本來不孤僻的人,也不會因為獨處而變得孤僻。



人的性格一旦形成,除非是發生了極端狀況,比如與生死相關的疾病、或者失去親人之類的生死大事,否則,性格在一生當中,幾乎很難改變。

環境對一個人的性格,有影響,但極少出現對性格本質的改變。

儘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但是赤的、黑的,都只是表面而已。不會改變其本質。那些能夠被徹底改變本質的,其實,只不過是“露出了原形”。

我有一個親戚,70多歲了,他就是在妻子去世後,獨處了20多年。他性格開朗、為人正直善良,非常善於與人溝通。但是卻不喜歡社交。始終一個人獨處。

他說,與人交流其實很“孤獨”,書籍字畫才懂他。

深以為然。

是所謂:書生不出門,便知天下事。

反之,走遍全世界,你的內在依然貧瘠。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觀點,每個人有每個人的感受。性格不同,閱歷不同,教育文化不同……所以不必強求。



主動獨處,是避開喧囂,選擇了寧靜。


主動獨處的人,往往都是擁有自我同時又尊重他人的人。

擁有自我、有獨立思考,所以不願附和世俗;尊重他人,所以不願與他人爭執。所以,選擇獨處,就是維護了內心深處的平和與寧靜。

人群,也是遵循二八定律的。

無論多麼“高端”的圈層,也都不會跳出二八定律。很多人、很多事,其實我們看到的只是表面……

而那些能夠看透本質的人,往往會選擇避免無用社交。儘量獨處。

要麼庸俗,要麼孤獨。--- 叔本華

古往今來,那些真正擁有智慧的人,都是孤獨的靈魂。而孤獨,原本就是生命本質。

只有深入孤獨,才能進入到生命本質,更加接近智慧。看透一切浮華逝夢。

著名的德國哲學家康德,一生未娶,深居簡出,一輩子從事哲學思考和哲學理論的著述研究。

瑞士著名心理學家榮格,也是一輩子住在一個村莊裡,獨處。我想,他應該是真的看透了人心、更看透了人性吧。

像陶淵明、諸葛亮、李清照、王維、卡夫卡……都是喜歡獨處的人。

獨處,讓一個人的內心強大而又豐富;長期獨處,更會收穫靈魂的豐盈。



一般情況下,人,是很難耐住寂寞的。

獨處的時候,沒有一定思想和內涵的人,他會痛苦不堪。他們會覺得極其無聊。當然,這也不是他們的錯。是遺傳基因和受教育程度以及閱歷……決定了這一切。

而對於一個靈魂豐盛的人來說,一個人就是“全世界”。

獨處,才是他的至高享受。而能夠獨處的人,他才有足夠的能量,去愛別人。

不能忍耐孤獨的人,他的內在是相對虛弱而單薄的,我們多數人都是這種人。

這種人的感情,也是膚淺的。因為他根本就沒有靈魂,何來“靈魂的豐盈、靈魂的交融”?

他們的一切交往,都不過是為了避免“難以忍受的孤獨”。

而能夠享受獨處的人,他的交往,必定是因為靈魂的需要和滿足。這種交往,才是真正的高質量的交往。

主動選擇的獨處、哪怕長期獨處,它不是一個人沒有能力去社交。這恰恰是一個人內心深處的強大和豐盛。


綜上,寫在最後:


我們要在一定的“層面”和“維度”之上來討論這個問題,它才有意義。

所以,能夠讀懂的人,自然懂。

如果我們非要說:很多孤苦伶仃的老農民,他也長期一個人獨處,我沒有覺得他內心深處有多麼豐盈啊 ?

這麼說,也沒有問題。不在一個維度而已。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觀。

世界觀,它不像數學題,必須有正確答案。它沒有對錯,每個人都可以根據自己的三觀,表達自己的觀點。互相包容即可。

長期獨處,無論是主動的、還是被動的,只要一個人能夠獨處,我個人認為,對性格影響不大。

但是,那些原本就孤僻內向的人,長期獨處會加重這種孤僻和內向。所以,還是要鼓勵他們進行必要的社交;只需要避免無用低質社交,把這部分時間用來獨處即可。

孤獨,讓靈魂開花。

莊子說:“夫虛靜恬淡寂寞無為者,萬物之本也。”



-END-



滺滺雨荷


長期獨處的人,性格孤僻,眼裡只有自己,自私自利,喜歡雞湯文去發洩自己,看誰誰都不如意,沒有奮鬥自信,懶惰,凡事以自己為中心,就像井底之蛙只看見井口大的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