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如何理解?

語文紅寶書


邀請創作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翻譯如下:

孔子說:“仁道不會遠離人世眾生。先知先覺的人(君子、賢人、聖人)在傳播、實行、弘揚仁道的過程中如果疏遠眾生,這樣的人是不可以傳承並發展仁道的。”

理解上述句子的難點在於句子中的“人”含義並不相同,第二個人指“先知先覺的人”,指君子、賢人、聖人,而前後兩個“人”指眾生、百姓。《論語·第十六章·季氏篇》中有這樣的句子: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先知先覺的人”即為“生而知之者”。

有人將原話簡化成“道不遠人,遠人非道”,簡則簡矣,而情味和含義大變。

“道不遠人,遠人非道”陳述的對象是“道”,指出了道和人生社會水乳交融的親和關係:道,源於社會又服務社會,指引人生。

而孔子論述的重點是君子如何傳道弘道,其前提條件是尊重人,親近人,如此才能引導人,教育人,使他們向道、明道、行道。

原文可以想見孔子和藹可親的仁者形象,改句雖富含哲理卻顯得冷漠生硬,像高蹈雲端的學者。


語文紅寶書


子曰:“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出自《中庸》。意思是:道並不遠離人們,時時刻刻都在我們的身邊。如果有人修道卻又遠離他人,那就違背了修道,也就不可以為道。

中庸是一種深刻的哲學思想,領會其中的含義,有益於人們生活中的為人處世,讓我們的人生更加豐富而有意義。中庸之道是一種人生大道,這種大道與人密不可分,是建立在各種人際關係的基礎之上。

道不遠人,道最公平合理,對待任何人都一樣,不親近哪一個,也不排斥道哪一個。但是道卻每時每刻都在每一個人的身邊,用以指導人們的言行舉止。道與人不可分離,離開了人的存在,道也體現不出它的價值與意義。

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道作為一種智慧與哲理,是與世間的芸芸眾生息息相關,緊密相連。只是我們沒有意識到,沒有主動去接近大道從中吸取智慧與精神營養。順其大道,人生無處不春風。背道而馳,無知愚昧遭碰壁。人之為道是修道,修道的同時又遠離他人,這是適得其反,這就不是修道,而是離道甚遠,當然不可以為道。

道不遠人,人自遠。道並不是遠在天邊,高不可攀,其實近在眼前。要想得到這種人生的智慧與哲理,其實也並不難,難就難在持久地用心去觀察,用理性去思考,每天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於道。這樣就能夠深刻地領會到道的存在以及真正的內涵,並且在行動中沿著道的方向去努力發展,從而獲得自己的人生大道。道具有抽象性,不易人們所覺察,也不易人們所理解,很容易造城“道不遠人,人自遠”的現象。

中庸之道作為一種最高層次的人生智慧,又是無法觸摸形而上的哲理,但是這種大道的表現方式卻是極其平凡而又常見。存在日常生活之中,體現在我們周圍所發生的大事和小事上。真正的悟道者,是把它當作一種永恆的心靈法則來修養。

人生在世,要講仁道,要大行其道,要走光明正道,幾十年如一日,才有自己的星光大道。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


朱八戒CC


這段話是孔子《中庸.第十三章》中的一段話。

大概意思就是道並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實行道,,卻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實行道了。

孔子所為的道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就在生活之中,並沒有離開人們,但是有人修道去故作高深,使中庸之道日益遠離,那就不可以叫做中庸之道了。

這段話用詩比喻,就能說明問題了。

《詩經》說"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樣式就在眼前。‘’握著斧柄砍削斧柄,斜眼一看就知道,難道還要到遠處去找?

所以,君子為人處世,處理事務,方法不必到社會之外去找,只要掌握人性,根據人性治理人就可以了,砍削斧柄過程中,經常看看自己手中的斧柄,就知道有多大的誤差;治理人時,經常以人性做反思,有了錯誤改正就好了。

孔子的中庸之道是離人不遠的,假使有人遵行中庸之道而遠離人群,那就不可以稱之為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