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能自我修復,清除血栓,可是為什麼還會得心梗、腦梗這些血栓疾病?

心血管王醫生


上午門診,人明顯比前一陣多了一些,但比起疫情前,算是一種幸福,因為疫情前,每次門診,人多的根本沒時間喝水,沒時間上廁所。

最近的門診,還能抽空喝幾口水;今天門診有一位放過支架的患者複查,因為人少,他就坐下來和我討論。

他說:王醫生,我看文章說,人體能自我清除血栓,那麼為什麼還要給我開阿司匹林這些藥物,來預防血栓?是不是多此一舉?

我說: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人體確實能清除血栓。

人體是非常巧妙,通常情況下,自身確實可以清除血栓。

這是因為,我們的血液中存在凝血和抗凝兩套系統,凝血就是讓血液凝固的一個部門,抗凝就是清除血栓的一個部門。

正常情況下,我們的血液在血管中流動,凝血與抗凝兩個部門處於平衡狀態,兩個部門和平相處,完美配合,誰也不會越雷池半步,結果就是我們既不會出現血栓血管堵塞,也不會出血。

當我們的血管受到傷害時,比如,胳膊腿劃破了,毛細血管就會流血,凝血系統就開始啟動,血小板聚集,紅細胞黏附,纖維蛋白形成,形成一個血塊堵在傷口上,避免我們失血過多,這就是凝血部門的作用。

大家也許注意到了,這個血塊也不再繼續長大了,這就是抗凝系統也起作用,不能讓血塊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甚至造成血栓。就是兩個部門完美配合既保證不發生大的流血,也不會發生凝血時造成的血栓過多。

凝血和抗凝,一方啟動後,另一方會在適當的時候同時工作,使我們的凝血和抗凝始終處於動態平衡之中。

凝血是正常的保護機制,但如果這種情況發生在血管內,就不一定是好事,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發時,血管內的斑塊破裂,凝血系統啟動,形成血塊來保護血管內壁出血,形成血栓本來是做好事的,讓受損部位得以更快更好的修復,修復完成之後血栓也就沒有用了,機體設計出了一套纖溶系統來溶解不再需要的血栓。可是這個時候,凝血系統佔到上風,會產生更多的血栓,而這個時候,抗凝系統,根本沒有能力來化解這些血栓,凝血機制啟動,立即形成血塊,這就是血栓,不斷的血栓擴大,就會堵死血管,就發生急性心肌梗死,就會造成心肌壞死,危及生命!

對於絕大多數較大的血栓,比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梗死等血栓情況,這時候平衡就被打破了,自身的抗凝系統無法溶解已經形成的血栓,血栓這時候佔上風;也就是當發生疾病的時候,這時候人體的凝血和抗凝系統的平衡被打破。

當然我們在臨床確實也能碰到大血栓自溶的情況,突發急性心肌梗死,後來做造影發現血管通了,但是這種幾率非常小,對於幾乎所有的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腦梗死,急性肺栓塞,都不可能自動消除血栓。

都需要正規的抗血小板,抗凝,溶栓,取栓,支架等等手段。

正常人凝血系統和纖溶系統在健康的機體內是一種動態平衡的狀態,既不會形成過多的血栓造成堵塞,也不會因為血栓形成不利造成持續出血。

但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血栓疾病發生,且發生率還在升高,所以我們還是要主動來預防血栓疾病,而不能指望血栓自動溶解。

總之,血栓無小事!正常人具體自我溶解血栓的能力,但這是在沒有疾病的情況下的一種平衡,別指望這種本能預防和治療血栓疾病。

對於已經明確的心腦血管疾病,靠自身清除血栓不可能,只能靠正規的藥物幫助我們一起預防血栓!


心血管王醫生


血栓可堵塞心腦血管,使心臟與大腦血供減少或中斷,從而可引起心肌梗死與腦梗死,具有較高的致死風險與致殘風險,是中老年人需要重點預防的心腦血管事件。但人體可自行清除血栓,為什麼還會得心肌梗死與腦梗死呢?接下來,醫學莘將為您解析。


血栓可由多種原因引起,心房顫動引起的血流動力學改變是形成血栓的原因之一,這種血栓可隨血液四處遊動,堵塞腦血管時可引起腦梗死。雖然人體具有清除血栓的能力,但血栓的清除需要一定時間,且部分較大的血栓在短時間內難以被及時清除,因此,部分心房顫動的患者伴隨血栓形成後,是發生腦梗死的高危人群。但對於中老年人而言,引起心肌梗死與腦梗死的主要病因為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可引起動脈嚴重狹窄,也可引起動脈斑塊形成。當動脈狹窄到不能滿足心臟與大腦的血供時,便會發生心肌缺血或腦缺血,嚴重時可引起心肌梗死與腦梗死;動脈斑塊形成後,若為不穩定動脈斑塊,發生破裂的風險較高,一旦破裂,動脈內膜延續性中斷,內膜下組織暴露在血液中,可聚集血小板形成,從而形成血栓堵塞血管,使心臟或大腦血流中斷,從而引起重要器官梗死。斑塊破裂所致血栓事件起病急聚,超過人體清除血栓的能力,以致發生心肌梗死與腦梗死的幾率相當高。


因此無論是血栓栓塞,還是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二者所致心腦血管堵塞起病急聚,人體在短時間內無法清除血栓、疏通血管,所以一旦發生相關事件,發生心肌梗死與腦梗死的風險相當高。因此心肌梗死與腦梗死的高危患者重在預防。心房顫動的患者重在恢復正常心律與抗凝治療以減少血栓形成,已經發生動脈粥樣硬化性病變的患者,需從三方面入手以降低心肌梗死與腦梗死的發生風險:一是改變生活方式,飲食儘量以低鹽、低脂、低膽固醇、低糖為主,戒菸限酒,適當運動,減輕體重等,可通過減少對血脂、血壓、血糖的影響,改善血管內皮功能,延緩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二是合理用藥控制相關危險因素,多數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患者需要在改變生活方式的基礎上給予藥物治療,才能控制指標達標,才能減輕對心腦血管的損害,降低心梗與腦梗的風險;三是合理用藥以預防血栓形成,這一環節重在使用穩定動脈斑塊藥物如他汀,降低斑塊破裂風險,同時配合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如阿司匹林,預防血栓形成,以降低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發生風險。


綜上,人體雖然具有清除血栓的能力,但部分血栓事件發生突然,且體積較大的血栓不易被清除,超過了人體自我清除能力以致引起心肌梗死與腦梗死。雖然心肌梗死與腦梗死與血栓密切相關,但部分心腦血管事件由動脈嚴重狹窄引起,這部分患者可無血栓形成。由於血栓性心血管事件起病急、病情重,因此需要早期預防,包括改變生活方式、合理應用藥物治療以降低心肌梗死與腦梗死的發生風險。

感謝大家的閱讀!

若有不妥,敬請斧正! 歡迎評論區諮詢與交流!

注:本文內容僅作為健康科普,不作為醫療建議或意見,不具備醫療指導條件。


醫學莘


我們也知道在人類文明沒有興起的早期,滄海桑田的大自然也具有一定的環境修復能力,但是隨著人類社會的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各種汙染也逐漸超過了大自然本身的代償能力範圍,無論是水、空氣、還是土壤各種環境汙染接踵而至。其實我們人體自身也是一樣的,無論怎麼樣的自我修復,機體的能力均有一定的侷限性,如果組織、器官的異常超過自身的修復範圍必然會引起身體的異常。

我們以心梗為例做一個簡單的瞭解和分析。

什麼叫心梗

心梗也叫心肌梗死,在臨床內科學中屬於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徵。多由於斑塊破潰並繼發血栓形成所致, 而非嚴重狹窄的病變引起。

冠狀動脈

我們的冠狀動脈環繞整個心臟,分左冠狀動脈(LCA)和右冠狀動脈(RCA)。兩個大分支又分為多條細分支覆蓋在心臟表面,為心肌供血。正常的生理代謝我們的血管其內部其實是無障礙平滑的。

異常的血脂

當我們不健康的飲食多脂多糖飲食會導致我們體內血脂增高。

血脂是一個統稱,包括甘油三酯、磷脂、遊離膽固醇和膽固醇酷。

這些增高的血脂不溶於水容易與體內的水溶性蛋白質結合成血漿脂蛋白。

根據血漿脂蛋白的不同密度可分為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

其中低密度脂蛋白是人血漿中含量最多的一種血漿脂蛋白,攜帶人體血液中2/3以上的膽固醇,它在血漿中以球形顆粒存在。在過度攝入脂類機體無法代償導致的高脂血症病人血漿中,低密度脂蛋白的含量顯著增加,在血管內堆積逐漸形成斑塊。

心肌梗死也就是急性冠脈阻塞主要由於斑塊破潰並繼發血栓形成所致, 而非嚴重狹窄的病變引起。

斑塊的破裂

影響血栓形成的三個要素是:血管、血流、血液。上面我們講到,血液中含有大量的血漿蛋白,當機體無法代謝時因為複雜的原因便長期在體內堆積便會形成斑塊。

而斑塊的破裂很容易在沒有明顯的誘發因素自發的發生,或者可能不適應一般體力活動的人因過度的體力活動,、嚴重的情感創傷、性生活、吸用毒品甚至受涼或者急性感染。

在心肌梗死的患者屍體解剖研究表明, 70 %~80%的冠脈血栓發生在將斑塊與血管腔分隔開來的纖維帽(可以理解為覆蓋在血管表面的小山丘),纖維帽有裂隙或破潰的粥樣斑塊會引起血栓在斑塊內的蔓延或在腔內沿血流向上擴展。


血栓的形成

血栓的形成步驟:

1、起始:

粥樣斑塊破裂後,血管損傷部位暴露出的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吸引血小板向損傷部位遷移,長時間粘附在損傷部位的血小板隨即被膠原蛋白活化。在損傷部位粘附的單層血小板結構為隨後粘附的血小板起到了一定的支撐作用。

2、伸張:

隨後會引發大量血小板與單層血小板接觸粘附,隨後被活化的過程。血小板會分泌凝血酶、二憐酸腺苷以及血栓素A2,以此活化的血小板細胞表面受體。

3、穩定:

指血小板堵塞形成後,進一步放大血小板內信號,幫助穩定血栓並防止血栓過早消退。於是便形成在損傷部位形成血栓,其是由血小板活化程度較高、縫隙較小、包裝程度緊密“核區域”,外面覆蓋著血小板活化程度較低、包裝程度較為鬆散、血小板間隙較大的“殼區域”組成。


血管的損傷有一個特點:

它具有空間和時間差異性,而並不是簡單的血小板聚集的連鎖事件。就是說在損傷後的特定時間內研究者既能檢測到最低限度活化的血小板,也能檢測到完全活化的血小板。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互接觸的血小板通過長時間密切接觸,從而形成一個可保護可溶性分子或膜蛋白免受蛋白酶水解的環境。

這個時候我們的人體是無力代償這種複雜的堵塞情況,遍造成了急性的冠脈阻塞,引發心肌供血嚴重不足。當冠狀動脈的供血與心肌的缺血之間存在失調,供少於求,血液無法滿足心肌代謝的需要,便會引發心肌缺血缺氧,這個過程如果急劇發生會引發心絞痛,而如果持續的嚴重的發生便會導致心肌細胞死亡導致心肌梗死。

心梗的危險因素

心梗是冠狀動脈堵塞帶來的一種風險這種風險因素還與一下相關:

1、年齡:

隨著年齡的增長,身體的發育從稚嫩到成熟。血管的柔韌性也會隨著改變降低,特別是60歲以上的人群,血管任性會逐年降低,患病風險相對較大;

2、不良的生活習慣

不良的飲食習慣,特別是以富含飽和脂肪,發亮攝入鹽份和攝入酒精的飲食,會導致血脂增加。加之現代生活方式的久坐習慣,不積極的運動與鍛鍊更會增加患冠心病的風險;

3、高血壓人群

患有高血壓的人群容易患冠心病,肥胖-超重更是會對心臟造成額外負擔疾病;

4、抽菸

特別是對於男性朋友們而言,長期吸菸尼古丁的攝入會引起血管收縮,導致血壓升高,該風險是無法評估的,不要問什麼時候戒菸合適,立刻馬上便是最好的選擇。

總結

血栓是指在循環系統一部分的血管內,當血脂較多特別是由於膽固醇沉積的凝塊形成纖維帽(動脈粥樣硬化),動脈粥樣硬化(脂肪沉積)顯著縮小血管直徑,引起局部高血壓會損害動脈壁,出現損傷的血管壁會發生凝血機制,因人群生理狀態不同,動脈發生血栓的可能性也不近相同。如果斑塊破裂血栓脫落,便有可能形成限制血流的血栓,隨著血流定值並可能導致其他部位的阻塞,例如冠狀動脈血栓導致心臟病發作,而腦部血栓形成導致中風。

雖然人體內有代償能力但是代償範圍有限,過度的血栓靠人類機體是無法實現改善的只有醫療干預才能及時有效的治療和改善。

以上便是個人以心肌梗死為例談談個人的看法,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