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附子“走而不守”、“回陽救逆”的藥理作用是什麼?

今古齊觀


走而不守、回陽救逆均是指附子功效而言。

附子辛甘,熱,有毒。入心、脾、腎經。

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除溼。

主治:陰盛格陽,大汗亡陽,吐利厥逆,心腹冷痛,脾洩冷痢,腳氣水腫小兒慢驚,風寒溼痺,踒躄拘攣,陽萎,宮冷陰,疽瘡漏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疾。

1、回陽救逆:有較強之回陽作用。用於畏寒、肢冷、脈微欲絕之虛脫。

2、補火助陽:附子辛熱,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經,故凡陽氣不足之證均可用之,尤能補益腎陽。

3、祛寒止痛:本品大熱,祛寒力強,故能治寒邪內侵之胃腹疼痛、洩瀉,以及寒溼阻絡之痺痛。

《本草正義》:"附子,本是辛溫大熱,其性善走,故為通行十二經純陽之要藥,外則達皮毛而除表寒,裡則達下元而溫痼冷,徹內徹外,凡三焦經絡,諸髒諸腑,果有真寒,無不可治。

《本草正》:"附子,因其善走諸經,故曰與酒同功,能除表裡沉寒,厥逆寒噤,溫中強陰,暖五臟,回陽氣,格陽喉痺,陽虛二便不通及婦人經寒不調,小兒慢驚等證。大能引火歸源,制伏虛熱,善助參、芪成功,尤贊術、地建效,無論表證裡證,但脈細無神,氣虛無熱者所當急用。"

《本草經讀》:"附子,味辛氣溫,火性迅發,無所不到,故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

“誤藥大汗不止為亡陽,仲景用四逆湯、真武湯等法以迎之。吐利厥冷為亡陽,仲景用通脈四逆湯、姜附湯以救之。且太陽之標陽,外呈而發熱,附子能使之交於少陰而熱已;少陰之神機病,附子能使自下而上而脈生,周行通達而厥愈。”

《本草匯言》:"附子,回陽氣,散陰寒,逐冷痰,通關節之猛藥也。諸病真陽不足,虛火上升,咽喉不利,飲食不入,服寒藥愈甚者,附子乃命門主藥,能入其窟穴而招之,引火歸原,則浮游之火自熄矣。凡屬陽虛陰極之侯,肺腎無熱證者,服之有起死之殊功。"


婦科於醫生


你好,我是馮藥師,對於附子“走而不守,回陽救逆”的藥理作用,個人是這樣理解的,1.附子的性味歸經是辛、甘,大熱。歸心、腎、脾經。正因為此藥大熱,就像火龍一樣能走竄,能溫經通絡,逐經絡中風寒溼邪,而不會在病患處滯留,所以就說它"走而不守

馮藥師


附子溫裡走而不守,乾薑溫中守而不走。乾薑善入中焦,祛中焦脾胃陰寒,此為後天。附子入下焦,助命門火,鼓動元陽,烹煮元陰,化為元氣,而行回陽救逆之效,此為先天。人身以元陽助元氣周流全身而得活命。故附子過用則元陰枯竭。陰陽互用源泉不竭。


分享到:


相關文章: